李海凤
(钦州学院社科部,钦州535000)
清明节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李海凤
(钦州学院社科部,钦州535000)
清明节期间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包含着科学的生活知识和深邃的优秀思想,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资源。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清明节期间未能受到应有的教育。清明节文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主要有三条,一是社会搭建清明节文化教育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二是家庭力行传统习俗,传承清明节日特有文化;三是高校挖掘清明节文化内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清明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理念、文化认同等方面极易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等其中有害因素的侵蚀,亟需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而清明节对死者的哀思尊敬、对生的喜悦之情,以及介子推“臣子忠于主公”的道德操守、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铸造当代大学生的支柱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普遍认为与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有关,“割肉奉君书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1]。每段故事均饱含着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也体现着功不言禄,隐不违亲的高尚人格品质;在我国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既承载着追思先烈,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又隐喻着血浓于水,感恩美好生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至上的理念;“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自古以来,民间清明节庆所传承的特有饮食和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彰显了我国人民顺应天时、尊重自然规律的和谐思想。
总之,我国的清明节以它悠久的历史、高尚的价值观、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利用好清明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载体,须扬长避短,首先要正视清明期间对大学生教育的不足。
清明节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近几年被政府认可,但清明节文化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十年来一直缺失。
(一)社会对清明节文化内涵挖掘明显不足
将清明节增补为法定节日,可见政府对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但是,现实生活中清明节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特色十分缺乏,没有与时俱进。古人不懂科学,清明节祭奠故去的亲人采取了烧纸钱等一些迷信的方法,相信焚烧成灰的纸钱冥器在“阴间”可以为先人所用。遗憾的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个别人的迷信举动愈演愈烈,连纸制的轿车、伟哥、信用卡、总统套房、保姆都烧给祖先享用,也有在不少场合,清明节商业泛滥,出现了“哭清明”的专门职业,只要给钱,就按客户的意愿撕心裂肺地哭,给足主人面子。这些清明时节哀思先人的陋习,使我们缅怀亲人、先烈的赤诚情思走味,使通过社会组织的“祭祖”来增强家庭或民族荣誉感、责任感的清明象征意义扭曲。现今,由于欢乐祥和的气氛是商家推销的有利时机,其“促销活动大多是主打‘踏青’牌,淡化清明传统的节日文化,而强调现代假期的休闲性[2],”商家的偏颇参与,使现代化的节日产品难以得到多样化开发,远离了清明节本身所传承的文化内涵。
(二)高校未“挖掘”清明节文化教育意义
清明节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于丰富大学生道德体系内容,培养其健康的文化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就拿清明祭扫来说,它能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对烈士的敬慕,体现感恩祖先、缅怀英雄的文化传统。然而,有部分大学生不清楚清明的历史和现实真正涵义,无视清明节健康有益的习俗传承,把清明节看成了“扫墓节”,成为普通供消遣的节假日[3],远离故土的学子,祭祖扫墓多数情况下已然不能,加之学校缺乏传统节假日的教育机制,无疑使得“清明”为大学生提供了莫大的自由玩乐空间。“清明节放假,到哪玩?”成了大学校园讨论最多的话题,“上网玩游戏、睡觉、逛街”,俨然包括清明在内的传统节日已经变成了大家在工作学习之外狂欢的首选[4]。久而久之,清明节便退化为普通的假日,对清明节日文化的“伪展现”,多少有些悲哀。如何利用清明节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院校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没有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放假期间,缺乏有效引导使大学生表现得散乱差。
(三)家庭忽视对孩子清明文化教育引导
“人之行,莫大于孝”(出自孔子《孝经》),孔子教人的首先是孝,它包括尊敬、赡养、服侍、送终等。然而,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特别是一些“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物质生活上较为优越,精神生过多地受到家庭成员的关爱,其价值观由社会本位向自我本位转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愿理解父母,对祖先的接纳感呈递减趋势,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没有足够的担当意识和大爱意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缺失对其尊崇孝德等道德思想教育。家庭是塑造孩子灵魂的第一位工程师,理应教育孩子孝亲、爱家、爱国、爱民。一些家长仅认为清明时节扫墓祭祀是大人的事,和孩子无关,并没有充分利用清明节文化进行孝德教育,慎终追远。敬老,首先是敬重自己的祖先,即对祖先亡灵的祭祀。如果不让孩子同父母及其整个家族成员一起参与祭祀,不能使其体验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不能深化对家谱、祖谱和村史的教育,便难以感发孩子的崇敬之心和认同意识。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5]。“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普及”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应该涉及到大学生生活的多个层面,才会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获得实效性。为此,清明节文化对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做以下路径探索。
(一)社会搭建清明节文化教育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清明节历史悠久,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社会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搭建清明节文化教育平台,给大学生提供足够融入清明节文化的空间,体验其中的教育内涵。一是组织好重大祭祀仪式。清明节期间,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好祭奠人文始祖、古圣先贤、英雄烈士等大型活动,让大学生节日期间有机会身临其境,体会到祭祀的庄严性和神圣性,感受到自己是龙的传人,为自己是中华儿女中的一员而自豪;二是渲染清明节文化氛围,开发鲜明的民俗活动。社会开发清明经济,可以打造清明节的“节令经济”,使之成为提升清明文化内涵的重要平台,实现清明文化资源转化,引导公众的正确消费观。例如,从清明节庆的传统食品入手,到我国各地采集优质的原材料,制作货真价实清明果、青团子、介子推馍等向社会销售;三是为大学生参加清明节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大学生在经济上不独立,生活要靠父母,而参与清明节活动需要花费资金,政府相关部门应考虑免除大学生的门票费,为大学生向烈士祭奠或节日考察提供车票补助,向他们免费赠书、音像资料等,为他们了解参与清明节提供条件。
(二)家庭力行传统习俗,传承清明节文化
家庭是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大学生对清明节的兴趣程度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态度。由于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和家人在一块的时间变少,法定节假日为其家庭团聚创造了机会。但清明节团聚期间家庭应注重加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和生活常识的教育,切忌单纯的吃喝玩乐,要抓住一切可能的契机,在家庭教育中将家族生存理念注入大学生的心灵并指导其转化为实践,从而使家庭美德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一是带领子女祭祖,向子女传授家族的美德,讲述先人的生平、故事,讲述家境的兴衰变迁等。重温祖先的教诲以激励我们后人继续前行,这才是我们今天祭祖和扫墓活动的最为真实意义[6]95。另外,家庭在祭拜先人时要保持诚意,贵乎内心,祭祀仪式则尽量从俭,为先人敬上一柱香,献上一束花,真正回归精神上的追思、敬孝、和谐、传承等优良传统。二是亲自制作寒食,精心制作寒食粥、青精饭、子推燕等,给子女当面讲述这些食品的来历,其传承的寓意和精神,让后代感受我们祖先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使他们学会感恩,能够勤劳持家,顺应时令科学生活。三是注重礼尚往来,例如馈赠亲属或邻居寒食表达敬意,发扬中华民族相互敬重的家庭生活理念,力行家庭团结,社会和谐。
(三)高校挖掘清明节文化内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挖掘清明节的教育资源,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清明节有着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历史典故,有着古老生活习惯的演绎和与自然和谐、顺应自然节律的思想,有着庄严肃穆的祭拜仪式,它所传承的精神也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7]52。在高校专门设立包括清明节在内的我国传统节日课程,系统讲解清明节的起源、演进,清明风俗活动以及养生知识等,促进清明节的优秀思想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加深大学生的人文情怀。
营造清明节日文化氛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实践教学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薄弱环节,包括清明节在内的我国传统节日放假制度恰好提供了弥补这一缺憾的平台。清明节来临,高校可以参照以下教学环节:一是邀请农业专家带领或指导学生种植树木,感受清明节中国人“追思与惜春”的生发意义。二是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吸引大学生体验民族传统。例如,将清明节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带领学生缅怀先烈,或者参观纪念馆、名人故居,扩展到更广范围的寻根感恩,慎终追远;开展春游、踏青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天地人万物关系,感受古人思亲报本、惜春正命意识以及在清明节中哀思与祈望的情感交织等。清明节祭祀缅怀、踏青等实效教育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丰富创新,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清明节的形态在仪式,清明节的灵魂却在文化。利用节日文化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即,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充分地挖掘清明节的精神内涵,向大学生传授清明特有文化知识、提供大学生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平台,既能提炼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又能提升清明活动的精神价值,创新我国清明的形式,赋予它时代特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相融合。
[1]王润.清明时节话“清明”[N].北京晚报,2012-03-29.
[2]徐晓君.清明怎么过学生大多不知道[EB/OL].
http://x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1/04/06/011941596.shtml.
[3]清明节被沦为“扫墓节”多数大学生不知其传统习俗[N].长江商报,2012-04-05.
[4]乔焕松.大学生:距离“清明”有多远?[N].现代教育报,2011-04-07.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2011-10-18.
[6]李玉华.中国节日文化——清明节[J].南方论刊,2008(1).
[7]郝小松.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11(17).
The Qingming Festival Culture:The New Approach to 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Hai-feng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Guangxi 535000)
Various activities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containing scientific living knowledge and deeply excellent ideas,provide a special resour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owever,in the re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Qingming Festival has not been proper education.The Qingming Festival Culture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choose the path of the main three,one is the social structures of the Qingming festival culture education platform,to expand th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nnels;two is the family practice traditional custom,tradition Qingming festival culture;three in min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cultur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content.
Qingming Festival;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673-8861(2012)02-0073-03
2012-02-25
李海凤(1976-)女,山东滨州人,钦州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