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庭坚的宜州诗词——元祐党人旅桂文学研究之二

2012-08-15 00:47:17
贺州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宜州黄庭坚典故

张 彦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论黄庭坚的宜州诗词
——元祐党人旅桂文学研究之二

张 彦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黄庭坚晚年被贬宜州,留下诗词共十五首。黄庭坚宜州诗词以多样化方式抒贬谪之情,包括意象寓情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两种抒情方式的融合;意象寓情尤能在简单平易意象的组合中见新奇之意。其宜州诗词也善于将典故为我所用,点铁成金。并以佛老思想入诗词,体现心灵解脱的禅机道趣,使作品寓意深远。

黄庭坚;诗词;宜州

北宋后期新旧党争不断,黄庭坚与苏轼、秦观等被执政的新党列为“元祐党人”,皆遭到贬谪。黄庭坚先贬涪州、黔州、戎州,崇宁三年(1104)二月,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州市),五月至宜州贬所。抵达宜州后,先居住宜州城中,因官吏迫害,迁居西郊万寿寺,后迁居城门南楼,被限制和官员来往。崇宁四年(1105)九月三十日,黄庭坚死于南楼,时年六十一岁。除去赴贬所时间,黄庭坚在宜州共有一年四个月。黄庭坚在宜州作过十五首诗词[1]73-74,其中,诗七首:《寄黄龙清老》三首、《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和范信中寓居崇宁遇雨》二首,《乞钟乳于曾公衮》等;词八首:《浪淘沙·荔枝》、《西江月(月侧)》、《采桑子(投荒)》、《蓦山溪·至宜州作寄赠陈湘》、《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南乡子·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虞美人·宜州见梅作》、《看花回·茶词》。这些作品多为宴饮、咏物、酬赠所作,代表了黄庭坚晚年诗词创作的艺术成就。具体就体现在抒情方式的多样化,用典故点铁成金,禅理道趣入诗词等几个方面。

一、抒情方式多样化

黄庭坚“除名羁管宜州”,其实就是编入地方军队服役软禁,生活环境异常破败,无一亲友,无处诉说,故只能通过自身思想能力化解贬谪痛苦,达到对苦难人生的解脱,其间他创作的诗词就是此种情绪与思考的寄托。黄庭坚宜州诗词的情感表达方式既将外界的物象融入内心,经过锻炼与揣摩,经过情绪的冷静之后,化为诗词意象来寄寓情感,其所用意象可分为自然景物意象与地域意象;有时又会直抒胸臆。抒情方式的多样化体现出黄庭坚晚年心境的复杂与成熟,及其创作技巧的老练。

黄庭坚往往借一些生活场景中见到的普通自然物象来锻造成诗词意象,寄寓贬谪之情。如“稠花乱叶,到处撩人醉”[2]44(《蓦山溪》),宜州花叶繁茂的景致在词人看来是“稠花”与“乱叶”,寄寓了词人纷乱心情的景物意象,就将宜州美丽而徒然的自然环境与黄庭坚寥落烦闷的心情表现了出来。除了自然景物意象,黄庭坚宜州诗词也运用了一些宜州地域意象,如“风前橄榄星宿落,日下桄榔羽扇开”[3]492(《寄黄龙清老三首》其二)。在宜州橄榄树和桄榔树羽扇般的叶子下,诗人寂寞的度过日日夜夜。意象虽显清寂,但仍能体味诗人对有异于中原的南地风情的喜爱和珍赏。再如《浪淘沙(荔枝)》记录了黄庭坚南来亲自采摘与食用荔枝的美好心绪,“冰肌照映柘枝冠”[2]170的荔枝是岭南特有的,这一地域意象的运用就使词人抒情的载体跳出惯常的范围,增添了别样韵味。但也应看到,词人的荔枝意象总是与另一个广西地域意象组合使用的,如“重入鬼门关,也似人间”[2]170(《浪淘沙》);以及《采桑子》中上下片相对出现的“度鬼门关”、“绕荔枝山”[2]239。这里“鬼门关”,又名桂门关、天门关、魁星关,在广西北流城西七公里处。“该关两边是山,夹着中间一条通路,形如半开的一对天门。古代,这里是从陆路通往广西西南边境各地的必经之道”[4]36。过了这个关就是所谓“蛮荒瘴疠”之地了,但黄庭坚运用此意象,一反地名的原有含义,称广西也似人间,愿绕荔枝山,能看出其陶醉与留恋广西美好的景致,有着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的博大心胸。

黄庭坚宜州诗词的意象并不像他此前诗词意象一味追求新奇,他更多是善于用平常的自然物象构成一系列看似常见的意象,但能潜移默化,在意象的组合中化腐朽为神奇,超越语象的层面,做到语义之奇。如,《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表达了对来探望自己的亲友离去时依依不舍的感情。黄庭坚刚来宜州时,尚有一些人士与其交往,而后州官为了讨好朝廷而刻意对其加以限制,他只能孤身一人,但偶然也有从远方来探望他的朋友和亲人,此诗写作者在其兄元明离别前饮酒饯别,向元明兄倾诉寂寞。颈颔联云:“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3]493。对仗工整,措辞工丽,诗人在宜州无亲无友,生活空间狭小压抑,不禁使他追忆家乡的“明月湾”、“永思堂”,追忆那里老大的松、荒凉的草,这些地名意象与自然意象皆不生僻新奇,但一经组合则显露地理空间的推移与心理空间的阔大,思乡之深情使诗人超越了身处的现实空间,有笔力千里、情动千钧的奇崛之感。颔联二句则将求友思乡的常见意象“莺鸣”、“断雁”与“千林风雨”、“万里云天”相组合,就把一己的悲情扩大到天下之大广袤空间里,很多别离异地的亲人都在体验的悲情。诸多意象看似稀疏平常,逐个去分析,并无太大的韵味,组合之后就寓意深刻,寓情深广。此诗尾联云:“别夜不眠听鼠啮,非关春茗搅枯肠”[3]493,诗人在思亲的不眠之夜只好听“鼠啮”的声音,这样的画面何等凄凉与寂寞,从字面上来看显得很陈熟,不过是再言思乡之悲苦,但与前面的一系列意象形成了潜在的贯通性,家乡的松犹自坚强的站立,风雨中雁莺仍然在寻找,此时宜州孤单的诗人也执着地聆听,任凭思念“搅枯肠”,也要在黑夜里以追忆和怀念来战胜恐惧与冷寂。凄凉的语象潜藏着奇崛的力量。

除了意象的运用,黄庭坚仍有少数诗歌直接抒胸中满溢之情,明快自然。黄庭坚在宜州作的最后一阕词,也是他的绝笔词《南乡子》(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是他直抒胸臆的代表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2]147。

建功封侯的事业离词人已远,风雨万事,前尘皆休,词人不再独自品味一秋又一秋的淡酒寡味,而是以乐观的游戏人生的态度,执着于享受生命最后的激情。白发的词人簪花微笑,头上的花也笑着老人的娱乐精神。“不解愁”不是从未理解愁,而是理解了,旷达了之后的不再愁与忘记愁。最后一首词,黄庭坚直抒胸臆,留给世人的是生命的解脱与欢愉之情。

黄庭坚宜州诗词中也有将意象寓情与直接抒情完美融合的作品,如其咏梅词《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处。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2]138。

上片,词人用到的意象有“天涯”、“梅”、“夜”、“风”等,宜州贬谪之地在遥远而荒凉的“天涯”;在如此偏远的地方,“梅破”而吐露如江南般春天的消息,“梅”的意象象征词人在艰难环境中内心生命力的强劲,“夜”之“阑”,“风”之“细”,皆见诗人孤单寥落心境中敏锐细腻的感受力。梅在黑暗中也执着地散发清幽的香气,破晓时坚毅而乐观的开遍枝头。黄庭坚表面上咏赞梅花,实以梅花自喻高洁清静的本质。下片“玉台”两句,也暗暗寄托心意,一个“妒”字,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借心生妒意的百花,象征当时残酷党争中陷害忠良驱赶贤人的党羽,象征因妒忌背后使坏将自己贬谪宜州的新党势力,人情厚薄之感与仍住“眉心”的高贵姿态皆是通过景物意象传达出来的。

词最后二句“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2]138,是黄庭坚总结十年来的贬谪生涯而直接抒发的人生感慨,表现出对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的哀叹。顿由前几句的蕴藉遥深、委婉多情转而深沉喟叹、沧桑老劲。“去国”实际就是革去官职离开国都,被贬斥远地,任平生有多少理想,年少志高,雄心壮志,都因十年折磨而使意志逐渐衰退。此时词人也深感年老力衰,对平生志向和本心坚持已无能为力,词人如此深沉的感慨,是他当时复杂贬谪心境的表达。黄庭坚将意象象征、情景交融与直接抒情结合在同一作品中,境界顿出,让我们领会到他自我激励与愤懑并存的贬谪情绪。

二、用典故点铁成金

在宜州诗词中,黄庭坚运用了一些典故,以语典为多,事典较少。黄庭坚的语典博采前人经史子集中的语言,融化铸就成新鲜警策的个人语言,特别是善于把古人的诗词引用到自己的诗词中,使之陌生化,再造工整韵律,扩大原句的意蕴且读来朗朗上口,将经典点铁成金。如《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首联云:“霜须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酝觞”[3]493,“九酝”为酒名,语出张衡《南都赋》:“酒则九酝干醴,十旬兼清”[5]48。九酝、十旬都是好酒的品类,诗人在贬所举杯与元明话别,此诗起调高昂,无别离之愁,先约同老之期,慰人慰己,黄庭坚将“九酝”典故点化为八十岁的仙人黄庭坚所酿的“九酝”美酒,就增添了原典故所没有的仙气与旷达,诗意活泼。

《和范信中寓居崇宁遇雨》诗有句:“范侯来寻八桂路,走避俗人如脱兔”[3]494,“如脱兔”用典,语见《孙子》:“后如脱兔,敌不及拒”[6]228,这个典故本喻行动迅疾,置敌人于身后。这里诗人用来形容监管宜州期间,那些惧祸不再和黄庭坚来往的“友人”躲避自己,行动之快如脱兔。只有敬慕诗人的蜀中仕范廖不辞遥远艰辛寻来,并留在宜州照顾黄庭坚起居,直到诗人去世。两相对比,褒贬自出,赞范廖为真知己;讽刺那些安乐时视己为“友人”,遭难时视己为“敌人”的假知己。诗人将典故反其意而用,嘲讽之意自生。

再如《暮山溪·至宜州作,寄赠陈湘》:“林下有孤芳,不匆匆、成蹊桃李”[2]44,其中“成蹊桃李”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7]2878。赞扬李广为人真诚和善,行事磊落,关心部下,虽然不自我张扬,但也使许多人深受感动,士卒们因受到将军的关怀,便全力以赴地杀敌回报他,致使军队捷报频传,所向无敌。《本事词》卷上载黄庭坚南来宜州,路经衡阳,“营妓有陈湘,善歌舞,知学书”[8]54,黄庭坚为赋《阮郎归》,有句“他年未厌白髭须,同舟归五湖”[2]192。词人到宜州后作词寄赠,并用“成蹊桃李”的典故表达对陈湘的称赞,她品质美好,才华出众,高洁自赏,“风尘里,不带尘风气”[2]44。“孤芳”不求桃李成蹊,既隐喻女性高洁绝尘之美,又似诗人知音之言含有自怜之意。典故运用,去除了原典的崇高之美、阳刚之气,而多了婉约的韵味,与所赠及词体相称。

“蔡绦《西清诗话》云:黄鲁直贬宜州,谓其兄元明曰:‘庭坚笔老矣,始悟抉章摘句为难,要当于古人不到处留意,乃能声出众上’”[9]9。可见,黄庭坚晚年创作技巧老练纯熟,所作的宜州诗词运用典故,才能用高超的才学驾驭语言,从古人之意外寻求突破,点铁成金,用心锤炼,增加了作品的容量与意蕴,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融合。

三、禅理道趣求解脱

黄庭坚在宜州为求精神解脱,忘记贬谪之痛,常常谈禅论道化解忧愁,修身养性。他以佛禅道论入诗词,运用禅典道语,体现禅理道趣。这样做,其诗词境界大开。

由于乡土、家族等渊源,黄庭坚一直向佛向禅,得到南禅宗黄龙派晦堂祖心禅师的真传,领悟佛理真如。与晦堂祖心禅师交往后,日渐与其法嗣清老惟清禅师交情深厚。到了宜州,他因思念黄龙清老禅师,写下《寄黄龙清老三首》,其一云:“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深密伽陀枯战笔,真诚相见问何如”[3]492。诗人孤独一人,寂寞潦倒,望圆圆的中秋明月,怀念家乡知己黄龙清老禅师,便借明月传达思念,虽时空阻隔,却阻隔不了寄送思念之情的明月,也阻隔不了鸿雁捎去音信。诗人虽为空间阻隔苦楚,但万山之月的比喻,又渗透着佛法周行,遍及万事万物的理性领悟,情浓而理俱。“深密”,为北魏的佛经《深密解脱经》的简称;伽陀,即偈陀,梵文意思是用来显示诸法的偈语,颂文等。可见黄庭坚晚年孤独之境,仍以佛经为良药,以笔抄经,以心悟经,禅理入诗,治愈自身。

《寄黄龙清老三首》其三云:“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一天月色为谁好,二老风流只自知”[3]492。此诗中黄庭坚引经据典,暗喻禅意。《景德传灯录·梁宝志和尚大乘赞》[10]2320云:“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义即众生本具佛性,自心是佛,却向外求佛,忘其本有而到处执迷的寻求。“非马喻马”是指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与庄子的“以马喻马”,诗人认为,这些认识都是痴妄的,世上的万物,本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有区别也是人为所至。人生不必执着,禅就似一天朗月,不可言说,静心证悟的人自能得道,诗歌最后称赞黄龙二老是能够自心证悟佛法的得道高僧。这里黄庭坚不是单纯的谈佛理禅机,而能将其融入到对黄龙二老的思念和崇敬之情中。诗歌不落枯燥,情与理、真与深兼具。

黄庭坚宜州诗词除了以佛禅入诗外,还以道家修为入诗,体现了黄庭坚晚期思想的兼收并蓄,融合佛道二家形成随缘任运的思想境界。体现了道趣的如《乞钟乳于曾公衮》:“寄语曾公子,金丹几时熟。愿持钟乳粉,实此罄悬腹。遥怜蟹眼汤,已化鹅管玉”[3]495。曾公衮,字空青,即黄庭坚岳父,“崇宁三年,太史公鲁直窜宜州,携家南行,泊于零陵,独赴贬所。是时外祖曾空青坐钩党,先徙是郡(衡州)”[11]133。来宜州的路上,黄庭坚与先贬衡州的岳父曾小聚时日,到了宜州,生活窘迫苦闷,难以度日,便向岳父求取“仙丹”,以慰自己的“罄悬腹”。黄庭坚并非乞求仙丹渴望修炼真身,成仙离世,而是以调侃的口吻,自嘲自己的处境,渴求心灵的解脱,体现出道家厌弃尘世,随遇而安,而追求心灵自由思想的影响。黄庭坚宜州诗词喜用道家经典典故,如《和范信中寓居崇宁遇雨二首》其二有句:“何时鲲化北溟波,好在豹隐南山雾”[3]494。运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阐释超然物外、逍遥自由的人生追求。

居宜州期间,黄庭坚能藉老庄与禅宗化解现实中的思想苦闷,此二种思想往往在其诗词中交融并出,既有佛理又有道趣,《西江月》即是。据此词小序,崇宁甲申他方谪宜阳,惠洪归分宁龙安,惠洪作《西江月》以赠,黄庭坚和之,词中有句:“蚁穴梦魂人世”[2]158,词人用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的典故。《南柯太守传》说书生淳于棼做梦到槐安国,被招为驸马,率军征战,叱咤风云,享受荣华富贵。醒来后,发现槐安国不过是槐树下的一个蚁洞,寓意人生如梦。黄庭坚《与廖宣叔贴》尝言:“利、害、毁、誉、称、讥、苦、乐此八物,无明种子也。人从无明种子中生,连皮带骨,岂有可逃之地。但以百年观之,则人与我及彼八物,皆成一空”[12]120。黄庭坚运用“蚁穴”之典,正说明他经历了人生起起落落后,对生命的本质有了彻底的领悟。蚁穴寓言,启发他从如梦的纷扰现实中寻找解脱之路,这显示了他生命最后的庄禅情怀。

黄庭坚贬宜州,平生最亲的师友苏轼、秦观、陈师道等相继去世,而他此时是带罪之身,仕途希望已破灭,他将孤寂之情寄寓在诗词之中,以多样化方式抒贬谪之情,尤能在平常意象的组合中见新奇;用典能转义为己而用;并以佛老思想求心灵解脱,使作品寓意深刻,洒脱自如。正如莫砺锋先生指出,黄庭坚晚年作品呈现出成熟的趋势:“一是对仗有意摆脱妃青俪白而追求意远;二是语气简古生新,色泽淡雅;三是诗意单行直下一气流转”[13]73-74。可以说,宜州诗词达到了黄庭坚所追求的“不烦绳削而自合”的水准。

[1]谭绍鹏.黄庭坚贬宜山及在宜创作[J].学术论坛,1988(4).

[2](宋)黄庭坚.马兴荣等校注.山谷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宋)黄庭坚.(宋)任渊注.山谷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谭绍鹏.古代诗人咏广西[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5](梁)萧统.(唐)李善注.文选(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春秋)孙武.艳齐校订.孙子兵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7](汉)司马迁.史记(卷109)[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唐)孟棨,(清)叶申芗.本事诗本事词(卷上)[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9](宋)吴开.优古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宋)释道,顾宏义译注.景德传灯录译注(卷29)[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11](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7)[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2]曾枣庄,刘琳.全宋文(105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3]莫砺锋.论黄庭坚创作的三个阶段[J].文学遗产,1995(3).

On Huang Tingjian's Poems in Yizhou:A Study On the Literary of the Yuanyou Party Members in Guangxi(Ⅱ)

ZHANGY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

Huang Tingjian was relegated to Yizhou in his twilight years and passed away there.He left 15 poems altogether for later generations.The essay whereafter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rtistic values of Huang Tingjian's poems written in Yizhou.The artistic values exhibit in the aspects as followed:creating novelty by utilizing images,expressing feelings of loneliness by citing classical allusion,heightening the representability of sentences by recurring sentences,diversifying the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and expressing authentic feelings by quoting common sayings and refined sentences.In the last part,in comparison with the genre.

Huang Tingjian;Poems;Yizhou

I206.2

A

1673-8861(2012)02-0021-04

2011-01-04

张彦(1982-),女,内蒙古满洲里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诗学。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项目(YB2012001)。

猜你喜欢
宜州黄庭坚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1:58
黄山
广西宜州中药街药用植物调查及资源保护探讨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风物篇)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人文篇)
黄庭坚书论(上)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7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3:58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