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燕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 570203)
当代大学生求学价值取向问题研究
贾 燕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 570203)
当代大学生的求学价值取向存在着功利型、依赖型、厌学型等问题,在本文中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求学价值取向;问题研究;对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支撑下,经过数年的连续扩招,我国的大学变大了,但远远没有变强,更没有变美。由于在校大学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里弥漫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的与毕业和就业相联系的焦躁不安,致使一些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是很乐观,部分大学生的求学价值取向违背了现代大学的教育目的。
结合近6年学生管理工作的所见所闻,本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求学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上不了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这个人一辈子就完了。”这是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女主人公林小枫对自己儿子的教育所持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在现实当中有很强的代表性,是无数个学生和家长的心声,社会认同度非常高。“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目标成为多数大学生上大学理由的首要取向”。20世纪伟大的诗人艾略特曾做如下描述:“个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国家;一个阶层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阶层,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阶层所胜过……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利或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稳当而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这些使大学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名利角逐场,在20世纪是这样,到现在也还是如此。
“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成长,从小到大升学和考试是学习的唯一目标。进了大学,学习成绩几乎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求学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上大多延续了他们在中小学时已经养成的对课堂、教师和考试的依赖心理和行为习惯,依靠教师教学而不能开展自学,在学习中缺少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大学生这样说:“当教师信任我们,能看一下我们提出的意见,又或者把我们看成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人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大踏步地前进。”这可能就是“教师期望效应”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老师提出的这些要求有其一定的合理内核,但同时这句话也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推动力,教师是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学问的主要来源。对教师的这种要求和定位很明确的表露出了大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
“考而优则学”,只有考的好的学生才能升入好学校。为考试而学习,这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对考试的依赖,比较喜欢学习与考试联系紧密的学习任务,对于考试要求严格的课程,学生会认真努力地学习;对于考查类考试要求不太严格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下滑;一门课程中考试几率高的部分,学生会重点的学习;而一门课程中考试可能性小的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如果没有了考试,学生则会很难感受到学习压力,没有了考试,学生将会不知道从哪学起。另外,在对学生学业要求严格的高校,学风明显好于学业要求不太严格的高校,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依赖于高校对学业要求的严格程度。
或是对所读学校条件不满,或是对所学专业产生不信任,或是对某些政策有抵触情绪,或是觉得课程乏味课堂无味,或是学业成绩几经努力还是没见成效,或是自控力低误入歧途不能自拔,或是社会就业率低及新的“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等主客观原因,厌学现象屡见不鲜,具体表现有:迟到、旷课、早退现象普遍存在,一位网名为笑啸的同学说道“拒不完全统计,上大学的人没有不逃课的”,其实他这句话也不是很夸张,确实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大学期间逃过课;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看杂志、看小说、戴着耳机听音乐等,有些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在课堂上有时会拿出小镜子小梳子给梳妆打扮,还有些大学生不带教材两手空空走进教室,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目光呆滞,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睡大觉,根本没听老师在讲些什么;一部分学生少读书或不读书,这里的“书”指的是人文、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等类的书,这些利于提高人文素养的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被束之高阁,很少被人问津。
当代大学生求学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大学和大学生的社会形象,我们必须分析研究出现问题的原因。
首先,我国的家庭教育有很强的传承式特点,很多思想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非常严重,从“学也,禄在其中矣”到“朝为田野郎、暮登天子堂”,无不是把求学作为一种功利目的,这些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人们。另外,中国的很多父母将儿女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要求孩子以家长的标准来发展,让孩子按照家长设计好的蓝图来成长,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孩子成为父母“未了愿”的继承者,家长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凤”;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上了大学以后,认为孩子已经成年了,过高的估计了孩子的处事能力,过分的信任甚至纵容孩子,除了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外,其他方面都很少过问了,当孩子遇到事情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还有一些家长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粗暴,遇事就打骂孩子,不能深入孩子内心,不能心平气和的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长谈,不能理解孩子,致使一些孩子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扭曲,人格不健全。
人不能离开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而生存。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者熊丙奇教授认为“首先是社会潜规则影响到了校园的学生。现在社会上,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都有很多潜规则在流行,对学生影响很大”。在大学里流传着“学的好不如长得好,长的好不如嫁得好”、“学的好不如有个好爸爸”等说法,这些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找了一个好对象或是有一个好爸爸,可以至少少奋斗十年、二十年,这是种种不良社会风气所致,在曾引起轰动的安徽黄山事业单位招聘被质疑“完完全全为当地领导子女解决就业所专设”事件就是生动写照。
“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温总理简练但很沉重的话语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学生在校表现功利化,是否有受到大学功利化的影响呢?在天涯社区里有一篇文章题为“荒唐的大学应试教育、滑稽的处分——我的大学同学缺课半年竟然考了全班第一”,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在不断地上演。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有关大学的应试教育,也应该考虑考虑是否很失败呢?”这样的问题。其实,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心声,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了,但我们的大学教育现在还是沿袭着应试教育的怪圈,素质教育更多时候是高喊口号而没有得到落实。
中国大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基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制定的“全面管理制度”,这使大学担负起了多方面管理学生的责任,但又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问题,这种“全面管”慢慢“堕落”成了“不管”,有时学校仅仅是尽了告知的义务,而没有过程性的监督和善意的提醒。很多大学对学生的学业管理不够严格,大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轻,课后作业很少或是基本没有,阅读量非常小,大多数学生没有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
本人认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考试制度和高校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由于“考试前途效应”,很多教师和学生家长会以一个分数对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迫使孩子成了应试的“机器”,促使应试教育的产生,有碍于素质教育的推广,衍生出了很多问题。又由于高校的招生制度,高考的违规加分层出不穷,高考状元差点上不了北大,“孙见坤们”不断涌现,2010年更爆出四川大学“麻辣博导”蔡尚伟悬赏10万招博士,这都是当前高校招生制度存在问题的生动写照。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与大学学习相适应的内在品质,并且进入大学后并没有自觉地致力于获得相应的品质。大学缺少真正爱学习、会学习的大学生,大学生没有做好艰苦学习的心理准备,缺乏自制自律意识。另外,在开放的互联网世界里,大学生对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感到新鲜和好奇,并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从而放松了对各种文化糟粕的警惕和辨别,容易被各种不良思想所渗透,在各种诱惑面前容易迷失自己的价值判断,容易丧失自己的价值立场,理想信念会慢慢淡漠。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点。马克思曾经说过:“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因此,家长首先要接受教育,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和家教艺术,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其次,家长要树立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再次,父母要多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面对社会上的“假恶丑”,帮助孩子形成自立意识,克服依赖思想。在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中帮助孩子明确人生目标。知心姐姐卢勤曾写过这样一段话:“通过母子之间的交谈,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
胡锦涛同志曾说过,“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的确,只有社会风气正了,各种歪风邪气才无藏身之地,才能将优良的社会风气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强化优良社会风气的自律和他律性,用以端正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践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让每位教职员工都担负起育人使命,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在浓厚的育人大环境中,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跟随时代主旋律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在接受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种种不良价值取向。另外,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学业管理,遵守严格的学业管理标准,大学生要经过长期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完成学业,通过制度的约束使大学生形成符合大学本质的学习价值观。
教育制度的改革事关教育事业的全局,只有考试制度、招生制度改革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改变考试的功能,摆正考试的位置,考试是为教学和学习服务的,而不是教学和学习的“指挥棒”,由强调选拔和分流转变为重培养和评价,突出考试的评定与选拔、诊断与反馈、提高与预测、导向与激励功能,弱化考试的选择淘汰功能。转变考试方式,施行多元化、多样化的教育考试评价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相互补充的教育评价模式,科目的考试成绩改为“通过”和“不通过”,或改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淡化分数对人的影响。考试内容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考试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有可取性,取得“素质”与“考试”的平衡。
考试制度重点是完成对人才素质的测量,招生制度重点是选拔人才的标准问题,招考分离,改变高校的招生制度,不能“以招代考”、“招考合一”。在招生时不仅要阳光招生,还要拓宽大学入学渠道,施行“宽进严出”、“申请入学”,大学可以自主招生,逐渐形成“上一流大学靠智力、上一般大学靠能力和财力,上高职院校靠经济实力和兴趣”的大学招生框架,使招生制度更合理、更人性化。
大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与此相适应的内在品质以胜任大学的学习,可根据学习任务自行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可独立地支配学习资源,可自我管理调控学习过程,能自我评估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做出适当的调整等。其次,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对待权利、地位和金钱,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和伟大信念。
大学生若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就不会实现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大学生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中,要不断审视、校正、提高、优化个人的价值取向,端正求学动机,在不断取舍、不断更替中升华,努力做到物质的必须性和精神的崇高性的完美结合,努力成长为自我完善、富有理想、正视现实的高素质群体,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并致力于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优秀青年。
[1]吴明海,马钟范.“大学之道”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3)
[2]杨长春.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理论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
[3]唐如前.论当代大学生的功利化行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
[4]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Value Orientation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ying
JIA Yan
(Haikou College of Economics,Haikou 570203,China)
Value orient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ying are utilitarian,over- dependent,and weary,and so on.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nd gives some strategies to the problems.
value orientation of study;research of problem;strategy
G71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3974(2012)01-0003-03
2011-12-06
贾燕(1980-),女,在职研究生,海口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科级政治辅导员,高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