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平 杜继勇 何 伟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河北邯郸 056005)
浅析河北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许志平 杜继勇 何 伟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河北邯郸 056005)
全国高职院校的建设与改革日趋深入,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寻找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方法。立足河北省高职院校,探讨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与层次,然后提出高职院校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方法,最后重点分析了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培育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示范校建设和骨干校建设,近几年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人们对高职的看法与观念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河北省作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主要前沿阵地,省内高职院校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在高职院校经过了规模与速度的发展之后,如何加强内涵建设,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是摆在高职院校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河北省2011年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有57所,从办学主体来看有公办高职、行业办高职和民办高职;从办学历史来看,有老专科、老职业院校,也有中专升格的院校;从为经济建设服务来看,有行业服务型和区域经济服务型。省内的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呈现三个梯队,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8所示范校和骨干校处于第一发展梯队;以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省级示范校为第二发展梯队;其余的高职院校为第三发展梯队。
河北省高职院校发展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外部压力,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发展缺乏配套的法律、政策支持,建设经费不足,资金紧张,许多学校在办学条件、硬件建设上仍有很大欠缺;高中和中职生源开始减少,招生压力日益加大;多数院校专业设置雷同,培养模式无特色,造成部分专业竞争激烈。
内部压力,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现有的管理体制与高职院校的特点不相符,学校改革建设效率较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推进;高职的专业建设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松散,学校对当地经济贡献力有限;“双师型”教师队伍难以形成;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等。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可以本质要素、隐形因素和显性因素三个层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因素是高职院校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隐性因素是高职院校所拥有的难以测量但明显可以促进学校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与定位、学校文化、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关系整合力等方面;显性因素包括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主要方面。显性因素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建设和重点改革的方面,它决定了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优势,体现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硬件”层次。隐性因素和本质因素则影响和制约着核心竞争力“显性因素”的发展,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软硬兼施”。
省内高职院校的发展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导致其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特各有不同。高职院校在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之前,需要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评价,然后再扬长避短,制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目前,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往往是教育部门组织的外部评价。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面向激烈的市场竞争,从高校内部寻求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内部评价可以根据自身区位特点、专业建设、师资力量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对其核心竞争力状况进行评判和衡量。具体来说,内部评价可以从教研室到系、部,从系(部)到学院到学校等由基层到管理层、由低到高的多层次进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和培育,从而整体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专家打分的软评价方法,对构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各个要素逐一进行评价,打分。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评价,可以了解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和薄弱环节,从而使得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的放矢。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从办学理念、战略定位、办学机制、领导团队、管理机制、学校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产学研结合、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开展工作,主要的培育策略如下:
目前河北省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打造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区、冀中南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带。河北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该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设置专业,培养相应的人才。专业建设要适应地方支柱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学校依托的行业在当地要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发展环境、发展前景。
就河北高职院校来说普遍存在着办学经费紧张、基础薄弱的状况。就高职院校内部来说,各地之间差别很大,院校之间的基础和条件各不相同。无论是从总体还是从学校的内部看,非均衡发展是必然规律。各校应坚持保证重点、有为有舍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非均衡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有选择地重点建设若干核心专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
特色建设是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效途径,是形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盲目求高求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行业企业为主。打造核心竞争力,一要分析区域或行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二要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拥有的教学资源、自己的办学实力,与同行比较优势在哪里,特色在哪里,在区域内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具特色的核心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想培育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搞好校企合作是必须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中,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合作基础、不同的系(专业),实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合作模式,建立校外专家团队,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的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地展开合作,探索出真正适应自身情况的校企合作模式。
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两翼”,是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因素。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进行建设。在双师化师资队伍建设时,一要注意建立并完善专任教师的聘任和转能提升制度。二是要注意对企业兼职教师的引进、培训和考核等管理。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制度,从制度上、政策上向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倾斜。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工作生活条件,并把教师的实际工作阅历和效果作为聘任、提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也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建设的薄弱环节。针对教学经费紧张的问题,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时候,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新型实训模式,充分借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开展实训条件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一切建设的最终落脚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也具体表现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上。在课程建设时要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建设课程。通过行动导向、项目引导等类型的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育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课程建设的成果最终还表现在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上。因此,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载体。
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是核心竞争力培育和运用的环境和手段,管理团队则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职院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上,要从行政主导走向学术主导,建立以教师为本、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制度。同时建立教师培训和专能提升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机制,营造宽松的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生存、发展的学术环境。
在管理构架上,高职院校要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使管理重心下移,使二级分院(系部)成为办学实体。在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中,二级学院或系部属执行层次,它上联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下联师生员工。横向联结校内兄弟学院或系部,外部联结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实训基地、生源基地、毕业生就业对口行业与部门等。建立“小行政、大教学”的管理体制,突出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营造“行政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围着能力转”的管理氛围,提高管理效益。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长远、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创建学习型高职,通过创新不断获得竞争优势、保持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文化创新下的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下的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创新。高职院校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抓住机遇,在已有的竞争实力基础上逐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段志坚.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从何而来[J].当代教育论坛,2005,(1)
[2]雷久相.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3]黄兆康.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竞争力研究[J].学术论坛,2007,(3)
[4]翁永忠.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6)
G718.5
A
1009-5462(2012)01-0056-03
2012-03-16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北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课题编号: 11050047)成果之一。
许志平,男,河北广平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副教授。
[责任编校: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