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探讨

2012-08-15 00:51侍建旻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出口经济企业

侍建旻

(淮阴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淮安 223003)

0 引言

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了大幅衰退,其范围之大、影响之深令世人始料不及。经过近两年的调整,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状况较危机期间已有所缓解,世界各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进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危机改变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环境呈现出五方面的特征:国家干预程度强化,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慢于危机前的平均速度;国际贸易战加剧,新的全球产业体系在重组调整中产生;发达国家加快科研投入,寻找新的重大的科技突破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争取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美元进一步贬值,弱美元与强大的中国外汇储备催促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中扮演新角色。

目前尽管危机的主体部分已经过去,但由于经济复苏受阻造成欧美等主流消费市场持续不旺,危机造成的危害及由此引发的负面影响仍在蔓延,世界经济短期内仍难以走出低谷。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维持在60%左右,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后,我国外向型经济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要走出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经济低谷,必须准确把握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

1 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冲击

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我国外向型经济也由此遭受到严重冲击,整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全球性的制造大国,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我国在此次危机中遭受的损害是巨大的。由于美元处于国际结算霸主的地位,我国的出口贸易都以美元作为货币基本计算单位,美元贬值致使外向型企业的资产蒙受直接损失。受经济危机冲击和国内诸多调控因素影响,我国外向型经济普遍面临内外双重压力。

1.1 国际市场有效需求锐减,出口总额大幅降低

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衰退,由而也影响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和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抑制了市场的有效需求。欧盟和美国一直是我国出口市场的两大贸易伙伴,欧美市场的下滑导致我国出口产品订单减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我国对美出口就会降低5% ~6%。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11月加入WTO至2008年的7年时间里,我国的外贸出口一直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而2009年上半年全国出口5215.3亿美元,同比下降21.8%。第104届广交会(2008年11月)的出口成交额比103届下降了17.15%;第105届广交会(2009年5月)的出口成交额为263.3亿美元,比104届减少53.2亿美元,降幅为16.9%。以仅次于广东的外贸大省江苏为例,危机发生初期时全省的外向型经济就出现颓势,2008年11月出口量同比下降17.5%,12月同比下降16.4%;2009年全省出口总额1992.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3%。

1.2 市场萎缩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我国外向型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为主,全球有80~90%的玩具生产厂家在我国(其中:珠三角地区占90%),其经营主要依赖被动接单来料加工,自主度低且利润空间狭窄,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外方资金等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亏损甚至倒闭。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大多是多头对外,行业协会的合力不足、协调能力差,同行之间常通过相互压价来夺取市场。经济危机发生后,由于市场规模缩小而导致供求关系失衡,同类同质产品常涌向同样的市场,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比较优势,恶性竞争往往难以避免,最有效的杀手锏通常就是价格,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总体不高,同质的产品多且品质不是很高,在主流市场所占的份额并不大。由于地方利益驱动加上缺乏合理的统筹与规划,许多地方的出口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经济危机导致市场萎缩,原来占有较大份额的非主流市场又遭到发达国家同行的竞争。以出口玩具为例,为了占领市场,出口产品的价格一再下调,但因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者报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生产成本提高了二三成,使企业出口竞争力再度减弱。虽然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了三个百分点,但与不断上涨的成本相比,提振效果并不明显,不少企业只能保本经营甚至亏损。

1.3 企业利润下降,加工型出口企业举步艰难

经济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是低端加工、装配类企业,如电子电器装配、纺织、打火机、玩具等,长期以来利润普遍不高,经济危机发生后,受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原有出口退税政策的优惠也因外商压价抵消了,加上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使得原本就微乎其微的企业利润再度下滑,有时甚至出现亏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

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因为外需萎缩,出口总额大幅度下降,2008年仅珠三角地区就有八千多家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倒闭或转产,关闭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污染严重、能耗高、技术含量低的传统型行业。一些为沿海外向型企业提供上游产品服务的中西部的企业亦因此承受了沉重的间接压力,2009年前三个季度仅河南省的间接出口额就下降了37.2%。连素有加工制造业航母之誉的富士康也遭遇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衰退,公司的订单大幅下降,裁员和公司搬迁的公告时有传出。

1.4 国际市场经营风险程度增大

许多国外商家的资信状况在经济危机中发生了变化,外商拖欠货款现象时有发生,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程度加大。为了保证自身资金安全,美国的金融机构纷纷采取了信贷紧缩措施,部分对信贷资金依赖度高的美方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为其提供半成品的我国出口企业因此出现坏账。据商务部研究机构的保守估算,我国外向型企业被拖欠的海外账款已超过一千亿美元,且每年以一百五十亿美元左右的速度增加。以浙江省为例,美国一生产企业在2008年3月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导致为其提供半成品的三家企业出现了一千多万美元的坏账,三企业为此均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在经济危机发生前,拖欠货款的国外企业通常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东欧、中东等地区,但经济危机发生后,拖欠货款的美国企业数及欠款额在急剧上升。有些国外企业已明知濒临破产,却隐瞒实情先行大量采购货物,而后再申请破产,我国外向型企业由于缺少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而蒙受巨额损失。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在2008~2012年的五年里,除2009年外的其余年份均采取了从紧或稳健的货币政策(2009年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忧外患导致大多数外向型民营企业资金借贷异常困难,企业生存艰难。

2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全球贸易成为二战后最为严重的衰退期,进而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增长,后经济危机时代迫使各国经济必须实行强制性的调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贸易保护主义思潮重新抬头,环境和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我国外向型经济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2.1 全球经济与贸易将由高速增长进入调整期

由于信息技术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前的六年里,世界经济与贸易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二战后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此次经济危机造成全球贸易缩减了9%,成为二战后最为严重的衰退期,而贸易的传导作用与供应链的滚动效应使得世界经济短期内难以走出低谷。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使我国长期被锁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也使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利益总是遭受美元霸权的侵蚀,严重损害了国家与民众的利益。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模式来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要经过从低端到高级、由落后到发展的过程,很多阶段是无法逾越的,吃亏、让步、损失在很多时候都是无奈之举。只有当国力(地区实力)和经济水平发展到较强、较高水准时,才有可能逐步实施转移低端行业、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策略,进而彻底转换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的严重危害,敲响了全球经济失衡和经济增长方式失当的警钟,后经济危机时代迫使各国经济必须实行强制性的调整,这种调整可能要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完成,我国外向型经济必须应对这样的调整。

2.2 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出口市场门槛提高

由于市场萎缩,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我国产品出口在全球范围内遭遇重重阻击,给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抬高传统贸易壁垒。传统贸易壁垒是指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高关税、配额、许可证、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譬如:我国光伏企业被美国征收高达31% ~250%倾销税,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新能源行业被征收的最高关税,中国企业将彻底被关在美国市场门外,国内光伏厂商面临关闭潮。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却有90%以上产品依靠出口。产品生产在国内、光伏应用在国外,这样的市场倒挂导致光伏产业严重受制于人。部分发达国家变原本采用的“从价税”为“从量税”,通过提高关税变相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家禽、橡胶轮胎、油井管道等相继被美国课以重税。(2)实行新的贸易壁垒。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的劣势,制造如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劳工标准、绿色环保等新的贸易壁垒。随着新贸易壁垒的出现和发展,贸易壁垒已形成了结构性的变化,传统贸易壁垒正在悄然分化,反倾销壁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且有强化、升级的态势,而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等壁垒在逐渐弱化。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且有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主体的趋势。

后经济危机背景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及国际间关系由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们开放和崛起的同时,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国家也同时快速发展并进入国际市场,由于经济发展结构的类似性,使得相互间争夺市场与资源的竞争更趋激烈。

2.3 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愈发明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和能源消费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导致能源和原材料进口亦大幅增长,现已经成为铁矿石第一大进口国、石油第三大进口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从长远看,各国对资源和能源的竞争将日益激烈,价格也将不断上涨。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单位资源和能源消耗远大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土地、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日趋下降,这些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副产品,譬如:大气污染是第一大环境问题,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碳排放总量已经处于世界前列(我国约占全球的1/4,美国占1/5,欧洲1/6,其次是印度、俄罗斯),水源短缺和污染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地区,城镇供水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社会要求我国节能减排的呼声和制约也将越来越强,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2.4 外汇风险加大

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最直接且无法回避的是由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外汇风险,我国很多“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采取的是境内生产、海外融资的模式,由于美元贬值导致企业外汇资产贬值或遭受直接损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都是在汇率相对平稳、人民币币值相对低估的前提下发展的,这样的态势强化了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推动了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开放和国际化,人民币汇率逐步趋向市场化,总体上呈升值趋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是出口产品价格升高,这种变化给原本一直以低价格竞争的外向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而人民币的国际化与市场化是我国经济总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必须适应这种驿动的汇率环境。

3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策略

进入后危机时代后,全球经济失衡状况较危机期间会有所缓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都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及态势,我国应从出口导向型向主要依赖国内需求的增长模式转变。外向型企业自我保护的最佳办法就是认真分析后危机时代世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客观地审视企业内外部环境,建立起应对后经济危机的长效机制,重新调整该时期的发展战略,走出适合本企业的发展道路。

3.1 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出口促进政策和传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外向型经济发展中过度追求贸易顺差、过于看重货物贸易和贸易总量、过分重视引进外资和技术引进,而忽视对外投资和自主创新。但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已为各国所认识,国际环境因素的存在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我国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从后危机时代国际国内环境条件及其变化趋势看,从国情和对外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出发,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尽快实现外向型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外需和内需的相对平衡、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相对平衡、一般贸易方式和特殊贸易方式的平衡、外资和内资的相对平衡、对外经济合作不同方式运用的综合平衡。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重要内容,自1993年以来的近二十年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累计已过八千亿美元,外资企业事实上已占据我国经济总量中的重要份额。外商直接投资提升了我国总体、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的技术装备水平,在增强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方面亦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领域应该放在主动出击,用我国已取得的领先技术(或区域领先)“走出去”利用外部资源。

我国企业“走出去”可以通过并购技术型公司直接获取新技术或新产品生产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国家的特定研发优势资源,建立不同目标的研发机构,还可以针对出口目标国市场,开展适应性研发与生产活动。例如,华为公司针对印度在软件工程师方面的成本与质量优势、瑞典在电信设备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美国硅谷在技术信息上领先优势、俄罗斯在算法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分别建立了不同的研发中心。再如,海尔集团公司针对巴基斯坦的特殊消费习惯,在当地投资建立工业园,开发出了低而宽的电冰箱和大容量的洗衣机,产品生产基地也建在当地。既利用了当地较为低价的劳动力资源,又解决了目标市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融洽了双边关系。同时,还降低了产品的运输成本,又规避了贸易壁垒风险,由此快速占领了目标市场。

3.2 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经济危机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的萎缩,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增长依旧十分强劲。我国对亚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增长一直保持着较快的速度,2008年我国对拉美及非洲的出口增幅都超过了40%,远大于欧美市场的增长幅度。在2009年5月的第105届广交会上,来自阿根廷、印度、东盟及非洲的成交额与上届相比有大幅增加。第106届广交会(2009年11月)出口成交额为304.7亿美元,比春交会增加42.4亿美元,增幅为16.2%;第107届广交会(2010年4月)是世界经济进入后经济危机时期的第一届广交会,总成交额343亿美元,比2009年秋交会增长12.6%。从第111届广交会(2012年5月)的订单分布看,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盟到会采购商和成交金额分别下降15.5%和5.6%;受美国就业形势严峻影响,美国市场成交金额下降8.1%。而金砖四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成交增加4.1%,非洲国家成交增长13.5%,表明我国开拓新兴市场的成效逐渐显现。

由于欧美市场萎缩,企业可以不断拓展海外新兴市场的占有率,将目标市场转向俄罗斯、非洲、东盟及南美,同时加大对经济复苏明显的印度、巴西等地区的出口力度。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比利时、拉脱维亚、立陶宛、格鲁吉亚等)相继采取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提供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进入。外向型企业要了解市场动态、架构新的市场格局,通过利用区域差异拓展发展中国家及周边国市场,分散因为产品过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而产生的经营风险。在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时,要考虑到这些市场在经济条件、文化需求等方面的特殊性,出口产品的价位、文化、造型构念要与其市场需求相适应。

3.3 立足国内需求,开发农村市场

出口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中,一直是拉动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这种经济模式就原来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说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后经济危机形势下,国际市场受到全球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双重制约,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不断显现。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劳动力低成本、产品低价格作为优势挤入国际市场,但这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甚至由此遭到发达国家作为反倾销的重击。资源、环保、工人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长期的顺差又常常引发国际间贸易摩擦。因而,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必须适时调整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战略,把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作为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将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国内消费市场为主、出口为辅、投资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

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是那些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经营模式陈旧且产品单一的外向型企业,在国际市场流动性仍然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国民经济因而持续平稳发展,消费市场也呈现供需两旺的发展势头。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21.6%,同比增幅提高4.8个百分点;2009年实现1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5.5%,同比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2010年实现1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8.4%;2011年实现18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7.1%。因此,外向型企业应审时度势、转变观念,将市场结构由单纯依赖国外市场调整为国内外市场兼顾,在当前尤其要积极拓展国内市场。要扩大国内需求,农村市场是万不可忽视的,虽然目前许多市场条件可能都不是很成熟,但众多的农村人口决定着那里拥有非常庞大的市场,需要经营者去开发、培植与完善。在我国城市市场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通过竞争很难再扩大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农村市场给各种类型的企业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4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危机的阴霾冲击了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但不同的地区、行业、企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受影响最严重的主要集中在产品技术与结构层次低、主业不突出、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我国很多外向型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总体来说技术含量低、利润薄,依赖大量的土地、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经营是其主要发展模式。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资源的局限性、环保的强制性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约越发显现,再加上后经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外部压力,低端加工、制造业的不可持续性凸显。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进入衰退、调整期,许多低端企业因而被迫减产甚至停产,而那些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却仍有很大的销售空间,高新技术、机电等热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基本上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伤害。对于产业结构层次低的企业来说,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尽快从初加工型、资源依赖型向低能耗、深加工、高新技术型产业资源转变,加大产品自主创新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自主创新是我国取得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外开放新战略的核心内容。根据广交会官方网站数据显示,105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比上一届降低16.9%,而电子商务各网站累计访问量却增长2.5%,在国际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在纷纷寻找性价比更高的营销渠道。实践证明,只有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以独特的客户价值从容应对危机,有效地化压力为动力。外向型企业要有计划地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争夺出口贸易中的话语权。有些完成初步积累、具备实力的外向型企业已着手通过对自主品牌的培育,为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竞争做准备。如,富士康科技集团正处于从“制造的富士康”迈向“科技的富士康”的事业转型历程中。要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就要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形成出口产品竞争优势。

[1]唐海燕,毕玉江,贾德奎.后危机时代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11(1):16-22.

[2]钟懿辉.经济危机对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65-70.

[3]刘恒,陈涛.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10(3):101-108.

[4]隆国强.利用全球资源推进自主创新—吸引外资与走出去[J].国际贸易,2009(4):24-28.

[5]沈文辉,徐品忠.国际经济危机与我国外向型企业的长效应对机制[J].怀化学院学报,2010(6):27-30.

[6]茹莉.“后危机时代”我国外向型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J].宜春学院学报,2010(10):25-29.

[7]黄身发.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与农村市场开发[J].福建论坛,2008(6):30-33.

[8]陈琳琳.广交会收官 旺人不旺财[N].南方都市报,2012-05-07(C1).

猜你喜欢
出口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