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2012-07-05 03:37:50陆松福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苏北淮安中心

陆松福

(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0 引言

21世纪是我国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新世纪。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的中心,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聚集体,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内最集中、最有效率和最富活力的经济活动和商贸流通场所,不但是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中心,而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将淮安建设成为具备辐射周边2000万人口区域能力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对提升淮安作为苏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市场流通、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功能,在更大空间聚集和整合生产要素,推动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区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区域内产业分工,增强苏北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断缩小苏北与发达区域的差距,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进入新一轮加速期,特别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短缺和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传统制造业纷纷外迁,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趋势也在延续,并呈现新的特点,其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产业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重要领域,服务外包成为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主流形式,这些因素都将为淮安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

未来5~10年,我国城市化将呈现加快发展趋势,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在大中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呈现出大城市群、城镇化、区域一体化等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47%提高到60%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将扭转当前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态势,城市发展将由行政主导转向经济主导,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由追求量的扩张转向量质的并重。在城市化加速推进与转型的关键时期,淮安如能把握历史进程,利用自身后发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城市化量的快速扩张和城市品质的根本提升。

下面,我们就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一评价,并就如何加快推进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发展提出具体路径建议。

1 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成就

“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淮安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五大建设,在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1.1 经济增长持续攀升,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淮安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增长指数不断攀升。2010年,淮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88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由图1可见,从2007年起淮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均呈加快态势。

图1 2005年~2010年淮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图

横向比较,据2010年最新统计数据,淮安市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居苏北第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均仅次于徐州,居苏北第二,见表1。

1.2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淮安中心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与大量涌入的投资密不可分,至2010年,淮安市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达到831.13亿元,年均增幅达22.53%,2010年全市投资规模更是超过100亿元,达到110亿元。建成了淮安涟水机场、万达广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实施了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一期、翔宇大道里运河滨河公园等75个园林绿化工程,全面启动了大运河(城区段)滨水空间景观提升工程,改造并免费开放了柳树湾景区和清晏园,实施了324项城市景观提升项目,改造完成了淮海商业步行街、北京北路夕阳红文化广场、华兴桥南侧游园等一批精品项目。市体育中心、雨润新天地项目、市高新技术创新创业中心、淮安大剧院、苏宁广场、丰惠广场等项目按序推进,生态新城等片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全面启动,金鹰百货、新亚国际广场、万达广场、联盛国际等一批大型综合商业体及国信、曙光等高星级酒店相继投入使用,增强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图2是2005年~2010年淮安市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图,从中可见,淮安市固定资产投资从2007年起也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表1 2010年苏北五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比较

图2 2005年~2010年淮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1.3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骨架初步建立,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淮安市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水陆转运中心之称。近年来,随着京沪高速公路、宁连高速公路、徐淮盐高速公路等区域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和新长铁路、京杭大运河等重要交通设施修建,淮安区域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得到巩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公路为主、铁路为动脉、航空为补充、水路为辅助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其中,南北贯通的宁连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构成了淮安交通的主要骨架,形成以中心城市为轴心,向东、南两个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辐射的城镇走廊。铁路方面,随着宿淮铁路、淮连铁路、淮扬镇铁路及宁淮铁路的建设,淮安地区将形成5条铁路、6条方向呈“米”字形放射的铁路枢纽中心。淮安机场的开通,进一步完善了淮安的交通系统,进一步缩短了淮安中心城区与外部世界的时空距离,相互联系更加快捷方便。

1.4 产业集中度增强,中心城市要素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企业数等,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生产要素集聚程度。特别是单位面积GDP是一个反映产值密度及经济发达水平的极好指标,它比人均GDP更能反映一个区域的发展程度和经济集中程度。根据2010年苏北五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行政区域面积(平方公里)等统计数据,我们整理成下面图表,从中可见,淮安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1378.147万元/平方公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861元,均排第三,见表2。

表2 2010年苏北五市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度比较

从各产业从业人员数看(它能反映产业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集聚水平),2010年末淮安市辖区第一产业从业人数0.43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11.0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12.17万人,均居苏北第二。其中:制造业从业人员8.63万人,居第一,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0.50万人,居第一。

从工业企业数看(反映制造业集聚状况),2010年淮安市市辖区工业企业数809家,稳居苏北之首,外商投资企业53家,居苏北第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6家,居苏北第一。

1.5 中心城区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加深

伴随着淮安市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中心城市将面临退二进三等内部功能提升,以及以开发区、高教园区等为主导的外部新区扩张过程。淮安已进入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目前京沪沿线淮阴区、开发区、楚州区的工业用地以及外围拓展镇的工业都有一定发展基础,特别是开发区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发展迅速,具备产业带发展条件;宁连高速公路加强了中心城区与涟水、洪泽县城的联系,沿线形成南部盐化工业区和北部空港产业区,空间布局已呈现一体化趋势。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横向比较还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1 反映辐射强度和区域影响力的部分指标表现不理想

中心城市在经济区域中的基本运动形式是集聚与扩散,城市集聚是指社会经济要素由非城市地域向城市地域流动,城市扩散则是指社会经济要素由城市地域向其他城市地域或农村地域的流动,城市间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都通过流的集聚与扩散来完成,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空间流即为城市流。我们通过对苏北五市城市流强度指标的计算,得到如下结论:

徐州市的城市流强度最高且远高于其他城市,其强度指标值Fi为4281450,说明徐州市的城市总体外向功能和影响力比较突出,但其城市流强度指标值主要依靠交通运输业和采掘业这二个行业,这二个行业所贡献的城市流强度指标值合计达3798754,占88.7%,而其他行业表现都不理想,表明徐州市各行业能力结构发展不协调。

盐城的城市流强度在苏北五市中排第二,强度指标值Fi为2536117,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二项指标合计1941883,占76.6%。此外,盐城市在租赁与商业服务业(291001)、金融业(207305.9)、居民服务业(22507.2)、信息传输与计算机业(9954.93)、批发与零售商业(8988.36)、住宿餐饮业(54476.24),对城市流总强度构成均有贡献。以上数据表明,盐城市在金融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业、批发与零售商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均具有一定扩散能力和影响力。

图3 苏北五市城市流强度Fi值

由图3可以看出,淮安市的城市流强度在苏北五市中排第三,强度指标值Fi为1513897,其中,制造业贡献值为1323132,表明淮安制造业的扩散功能和外向影响力在苏北五市中是最强的,其对淮安市城市流强度的贡献度达87.4%。但淮安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该项指标表现都不理想,总体上在这些领域淮安都不具有对苏北其他城市正的辐射影响能力,这构成了对淮安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制约和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的挑战,也是今后淮安在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中需要着力加强的领域。

连云港的城市流强度指标值Fi为480787,在苏北五市中排第四,其中,连云港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02506.1)和建筑业(100004.9)对城市流总强度的贡献较大,其次是房地产业(70455.9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62252.1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2781.36)等。

宿迁的城市流强度在苏北五市中的排名居最后(380901.9),这与大多数人感觉是一致的。建筑业(320883.8)是宿迁城市流强度的主要贡献者,占84%,其他行业表现均不太突出,总体城市流强度较弱。

综合以上分析,从苏北五市城市流综合强度看,徐州和盐城的城市流综合强度指标领先,淮安居中。从各行业能力表现和能力结构看,徐州在采掘业和交通运输业领域表现突出,其次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也具有显著优势;淮安则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绝对优势,但其他方面表现不理想;盐城在制造业和建筑业方面有一定强度;连云港与盐城相似,其行业能力结构相对较均衡,并在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2.2 科技创新引领能力较弱

据2010年省科技厅、省统计局对全省十三个地级市科技进步状况的综合评价,结果是:苏州市95.14分,排全省第一;无锡市92.09分,排全省第二;苏北五市中徐州市77.14分,排全省第九;连云港市76.06分,排全省第十;盐城71.37分,排全省第十一;淮安市70.79分,排倒数第二;宿迁排最后。另外,省科技厅、省统计局对2010年各市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件/10万人)和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件/10万人)的统计结果表明:淮安市分别是102.44和24.35,分别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二。上述数据表明,淮安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在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方面尚有明显不足和差距。

此外,淮安在人居环境、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与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尚有诸多不相称之处。

3 加快建设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路径

3.1 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淮安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重点

选择制造业作为淮安加快建设中心城市战略重点的理由,一是,经过多年发展,淮安的制造业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在苏北五市中淮安制造业的区位指数和城市流强度均居第一,制造业对淮安市的外向功能量E贡献最大,表明淮安制造业在苏北五市中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二是,在城市化与工业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对城市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化,工业化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所必须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其他所必需的条件,是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而制造业正是工业化的核心。三是,发展制造业是增强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功能的有效途径。制造业中每一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关联效应,从纵向联系看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制造业中某一核心产业的发展,能促成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特别是具有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在该地域或相近地域上的集聚,从而强化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功能。四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展已成为发达城市近年来增长的主要特征,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制造业的需求为基础,对于淮安来说,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并不是以服务业来取代制造业,而应是通过制造业的规模集聚和结构升级使传统工业城市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化,进而为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拓展需求空间。

总之,对淮安来说,未来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坚持把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淮安中心城市经济快速崛起的关键之举,按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定位要求,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先进制造工业的主要载体,大力引进大项目、大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产业群和特色产业带,以此促进先进制造业集聚。

为寻求促进打造淮安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基地的有效路径,我们根据制造业集聚内在机理和淮安实际,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淮安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集聚”树状路径结构图,路径显示:通过构建发达的信息、交通、物流网络,完善的产业链,完备的创新支撑体系以及总成本领先优势,可以提升淮安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快先进制造业的集聚。

3.2 充分发挥会展业的“引擎”作用

会展业作为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带动效应,可以给交通、旅游、商业、餐饮、物流、通讯、广告、金融等带来巨大商机,素有“城市建设的加速器”之称,是区域产业聚集的“动力引擎”。

会展是集商务活动、信息交流、观光游览、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它提供了新思想、新观念相互碰撞、研讨和交流的平台。由于参展单位来自世界各地,因此必然带来各地的文明和文化。各种文明在会展举办城市的交流碰撞,必然带来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会展将外部世界的发展趋势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外来的技术、外来的文化、外来的思想、外来的产品会给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带来很大的启示,会给城市带来灵感和创新激励。通过会展业的桥梁作用,一个城市与外部世界在观念、文化、技术、理念上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交流沟通,将逐步培养起城市的全球性视野和氛围。可见,会展业在塑造城市国际化“个性”,培育城市独特魅力和影响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名城市行列,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这个城市召开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不仅可以给举办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国际展会是最大、最有特色、最有意义的城市广告,它能向世界各地的参展商、贸易商和观展人员宣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实力,展示城市的风采和形象,扩大城市影响,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国际上的许多城市,像德国的汉诺威、莱比锡,法国的戛纳,瑞士的日内瓦等,都依托会展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会展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有自身的产业运行规律和条件限制,衡量淮安的相关条件,我们认为已经具备了发展会展经济的条件。

质量流量计远程智能诊断系统实现了对该公司现场86台质量流量计远程集中监控管理,应用大数据实时智能诊断运算分析给出了量化结果。

一是淮安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气候宜人,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气息浓郁,对客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二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三是拥有特钢、电子信息、盐化工、食品、纺织、机械等优势产业;四是有淮安国际会展中心等现代化的展览场馆和优良的配套设施,在餐饮、星级酒店等方面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能够满足发展会展业的要求;五是淮安在举办历届淮扬美食文化节、汽车节、房展会、科博会等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会展经验。

淮安会展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是打造品牌展览,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制定城市品牌战略,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这是淮安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唯一途径。

3.3 精心培育城市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此提供相关联服务的行业。文化产业表现为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包括娱乐、旅游、戏剧、广播、电影电视、会展、设计策划、文学艺术、新闻传播、广告、出版、音像、信息咨询、教育、体育业等。

有人预测,在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可能有两个:一个是信息产业,或者说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另一个就是文化产业,它是正在不断壮大的新兴产业。事实上,以智能经济、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20世纪末期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作为城市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文化产业与城市在21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文化产业的崛起对城市发展具有一系列累积效应。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创造性激发了城市的活力,并直接构成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如奥兰多,原是美国的一个小城,1972年迪斯尼乐园在该地建成,以世界童话为题材的“神奇游乐园”、以展现科技成果为主的“未来世界”和以美国电影为题材的电影城,使迪斯尼乐园成为文化艺术和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由于迪斯尼带动奥兰多城,佛罗里达州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淮安自古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其明清鼎盛时期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四大都市”,是2700公里运河中无可争议的“运河之都”,是运河的文化中心。淮安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淮安深厚的文化底蕴。淮安还是中国四大传统名菜之一淮扬菜的发源地。淮安自古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听的传说,蕴藏着十分宝贵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因此,淮安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具有独特区位和资源优势,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重要推动力的今天,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不能不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来考虑,而且也完全有条件以大运河、古淮河、古黄河、盐河以及市内文庙古玩市场、楚州古城、河下古镇、大学城(利用大学城智力资源)为依托,以西游记等神话传说和名人古迹为创意源泉,建立若干个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几个具有淮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的文化产业集群。

3.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增长最快的行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展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近年来增长的主要特征。商务中心区作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得到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高度重视,他们都把建设商务中心区、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作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举措。

“十二五”期间淮安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应把战略重点之一放在打造水渡口中央商务区、淮海路商业中心,以及位于淮安清河区与楚州区连接地带的生态商务新区上,它们共同构成淮安中心城市服务业集群的战略性要地。目前,以水渡口CBD和淮海路为中心已经汇聚了一批现代化商业设施,包括万达城市综合体、丰惠财富广场、淮安国际商贸城、淮安中央新亚国际广场、联盛国际广场等,淮安苏宁广场、中央雨润广场、淮安国际小商品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正在建设中,这为淮安服务业集聚奠定了良好基础。

3.5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是中心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十二五”期间,淮安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创新支撑体系:一是加快重点骨干企业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重点支持建设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引导各类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加快人才引进、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增强自主开发能力。二是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机构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构建产业技术联盟,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以合建、进驻、技术入股等形式,建立中试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产业研究开发中心,与企业开展科技人员交流活动,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三是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通过技术交易、成果展示、技术研讨等形式,推动技术服务,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形成以技术创新、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技术评估、风险投资、人才与信息沟通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网络。四是充分利用和集成区域内外各种要素和资源,支持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创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注重产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以及产业技术联盟的建设和作用发挥。五是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努力推进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创新资源向淮安集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具竞争力的环境,大力吸引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到淮安创新创业。

3.6 推进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建设

宜居是中心城市吸引人才、人口集聚的重要筹码,淮安在中心城市建设中,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城市环境的美化。“十二五”期间,淮安要以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为新的起点,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健康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和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让淮安的“天更蓝、水更清、人民生活更美好”。要积极争创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借鉴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经验,以低碳生态理念建设淮安生态新城,积极推进生态绿化工程,发展绿色交通,推广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走大家规划、名家设计、富家开发之路,努力把生态新城建设成为生态相连、组团相间的城市特色展示区,提升淮安城市魅力。

[1]刘福垣.城市功能定位和政府职能改革[J].特区经济,1997(12):24-25.

[2]王德,郭洁.沪宁杭地区城市影响腹地的划分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148(6):6.

[3]邹金锁.区域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1997(2):47-49.

[4]刘俊生.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问题初探[J].城市研究,1997(1):6-10.

[5]顾春明.我国中心城市现代化战略初探[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48-49.

[6]陶海洋.浅议增强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及其主要途径[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24-26.

[7]CHEN Tian.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system of influence re- gions of China’s urban economy[J].Acta Geographiaca Scinica,1987,42(4):308.

[8]WANG De,ZHAO Jinhua.A computer assisted hinterland divi-sion system,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J].City Planning Review,2000,24(12):37.

[9]刘安国,杨开忠.克鲁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评析[J].地理科学,2001,21(4):315-322.

猜你喜欢
苏北淮安中心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50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矿产勘查(2020年6期)2020-12-25 02:41:52
梨园寻梦淮安缘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8
凝眸古城淮安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6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46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