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的特点

2012-08-15 00:52解志伟
关键词:少数民族公民民族

解志伟

(河南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河南 郑州 451191)

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认为,公民文化即公民政治文化,它是指政治系统内的个人和社会各利益诉求主体对于该系统的态度取向,包括对整个政治体系、体系的输入与输出功能以及自我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公民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和政治结构相互协调的参与者政治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既存在着政治的积极性、政治卷入和理性,又为消极性、传统性和对村民价值的责任心所平衡。[1]28-29

目前,我国56 个民族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各民族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不同民族在政治生活领域有不同的表现,这些不同的表现构成了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的特点。民族是具有同一历史本源和同一历史命运感的人民组成的政治体系。[1]4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1]26

少数民族在整个政治体系中的政治地位,政治体系的输入与输出过程,其所发挥的功能以及少数民族对自我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等,都会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而与主流社会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在中国现代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少数民族公民文化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参与的被动性、公民文化的局限性、重视文化的象征性、政治情感认同的双重性等。

一、发展的相对滞后性

文化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公民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它同样处于动态和发展过程中。这一过程镶嵌在整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之中。由于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就有初始性的公民文化、成熟的公民文化之区别。公民政治起源于西方,在西方已发展相当长一段时间,西方社会的公民文化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公民文化。在当代中国,虽然公民文化已经开始形成,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公民文化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还不成熟、不完善。[2]

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文化发展同样处于一种初始阶段,但相对于整个中国主流社会而言,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教育不断发展,社会成员政治素质不断提高,网络触角不断延伸,整个社会的公民文化建设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公民参与意识不断强化。由于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等要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的发展步伐相对慢于整个主流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民主制度有待完善,参与式的政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民主意识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在处理国家与地方、民族与民族、民族内部成员、权利与义务等之间关系的时候,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的村民取向色彩比较浓厚。

二、参与被动性

首先,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政治系统,在这一政治系统中,专门建立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方面的制度性设置,这些设置促进了少数民族公民政治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或是主动参与、或是被动卷入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社会运动中。然而,在抵御外侮、建构现代国家的过程中,大多数少数民族被动卷入国家政治生活,他们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也是同汉族一起在抵御外侮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是少数民族公民文化被动参与的一个方面的表现。

其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中国建设中,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政治理念,我国积极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造民族社会的运动。在这些运动中,少数民族的参与多是一种非自主的、被动式的动员性参与。动员性参与和自主性参与是相互对立的参与方式。动员性参与是指在政府和政党以及其他政治组织的动员或胁迫下而进行的政治参与,自主性参与则是指参与者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自发地进行政治参与。自主性参与更能反映一个社会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程度。[3]少数民族的身份构建过程反映了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的被动性。少数民族身份的构建并非一个完全自然的过程,“成为一个民族或少数民族”其中夹杂着国家有关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主流话语在社会政治空间的实践。就中国少数民族而言,使“少数民族”身份合法化的根源,最初是列宁的,后来是斯大林的民族主义政策。[4]在这些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识别运动,最终确立了55个少数民族的合法地位,从而将他们按照民族序列纳入国家政治生活体系。民族识别运动是一项大型的、综合性的社会工程。这一工程不仅“造就了”55个少数民族,而且构建了他们的“少数民族公民”身份,从而在政治空间产生了少数民族公民文化这一领域。

再次,步入近现代之后,我国建立了一套涵盖不同民族群体的政治系统。汉族在构建国家政治系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主导性作用,一系列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是在既定的以主流社会为中心的政治框架中展开的。尽管少数民族在这一政治系统中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主流社会也不断鼓励少数民族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性,只有为数不多的各少数民族的精英在政治输入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而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并没有很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的局限性

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的局限性表现在发展滞后带来的公民文化知识相对不足、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结构体系不完善、少数民族公民政治输入技术不成熟、利益关切领域狭隘等方面。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迟缓,政治文化发展落后,政治制度化水平不高,加之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狭隘民族意识的存在、民族成员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社会生活圈子比较封闭等因素,制约了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政治系统的结构化水平、政治输入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由此带来的是少数民族视野不够宽阔,在参与中往往过多裹挟着一些超越公民文化界限的非公民政治意识、行为方式和权益诉求,他们的政治参与往往难以上升到宏观和全局的层面。

政治参与的实质是“公民通过参与政治这种方式向政治体系表达利益需求,希求政治体系通过社会产品再分配的形式,满足自己的需求”[5]。任何群体都希望通过参与政治而进行利益表达,希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注定了大多群体政治视野的狭隘性。少数民族公民文化也具有与此相同的特点。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决策制定和实施上,他们多数往往只关注本民族、小社区或本地的社会利益,相对缺乏对国家社会整体的考虑。政治输入技术的局限性,加之民族地区执行相关民族制度的具体措施及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偏颇,未形成健全的政治参与的民主运行机制和程序,[6]村民政治文化在少数民族公民文化中仍在不断挤压理性参与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系统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

四、重视传统文化的象征性

公民身份是公民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布莱恩·特纳认为:“公民身份可以定义为各种权利与义务的集合。这些权利和义务在形式上规定了个人在国家内部所处的法律地位。”[7]马歇尔把公民身份划分为三种:公民权利(人身权——个人安全和财产,思想、信仰、结社自由)、政治权利(公职的选举权和代表权)和社会权利(尤其是受教育和享受福利的权利)。这种划分可以进一步延伸,包括文化权利。[8]

首先,少数民族公民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象征性体现在对文化权利的诉求不断增长方面。受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和民族主义的影响,文化权利早已成为国际政治舞台民族运动新高潮的一面旗帜。同样,文化权利也是国内政治生活领域民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响亮的话语。在制定和推行发展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改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一系列政策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公民政治文化所强调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热点议题。例如:三峡大坝、入藏铁路等大型工程建设的专家听证会多由来自于主流社会的学者构成,在项目论证过程中,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往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权利对每个民族的重要性,而且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然而,文化权利有时被某些势力所利用,例如藏独和疆独势力就打着保护文化权利等旗号不断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一旦如此,文化权利的诉求也就突破了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的边界,其意识、理念和行为也就沦落为非理性参与的非公民文化或演变成为暴民政治文化。

其次,注重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表现是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展演的推广。文化的展演不仅包括戏剧舞台上的表演,还包括在不同场合下对本民族文化符号的强调,展演的目的是在异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彰显民族性。少数民族公民文化注重文化展演的一种重要表现是旅游产品的开发。改革开放之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事业日益发展。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少数民族往往将文化传统包装成精美的文化旅游产品,以供“他者”来消费。通过对民族文化的精心加工,文化成了一种包装形式,文化当中精选的部分就像钉在墙上的蝴蝶标本一样,供观众仔细欣赏。[9]少数民族公民文化注重文化展演的另一种重要表现是:少数民族在进入主流社会后对自己传统文化符号不断强调,通过利用外显符号识别身份的传统功能,在国家政治舞台上来表示“我的身份既是国家政治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主流社会的他者”。从两会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级大型会议期间少数民族的着装方式可以管窥一斑。此外,大众传媒也不断通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质来表现少数民族的形象,客观上他们的服饰、语言、舞蹈等都成为表达少数民族公民身份和公民文化的一种工具。

五、政治情感认同的双重性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10]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A.罗森堡姆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11]。由于少数民族的特殊身份,所以其政治认同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即国家政治系统和地方民族政治系统双重认同(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一般和汉族大杂居、小聚居,故地方社区认同和民族认同基本上是一致的)。少数民族在政治情感、政治意识上的归属感在民族或地方社区与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随着国家政治系统结构和地方民族政治系统结构要素的变化在不断发生变化。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的双重认同体现在少数民族对地方民族政治系统和国家政治大系统都寄托着一定的情感。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就是少数民族成员对民族政治体系中国家政治体系及其运作的认同。《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政治体系反映了少数民族成员的利益需求,同时也是实现他们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重要保证……在理论上这二者在现行国家政治体系层面上对少数民族成员来说是一致的,在根本利益上并不存在矛盾与冲突[12]。国家政治大系统为少数民族公民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地方少数民族政治系统是贯彻落实国家公民文化的阵地,二者密不可分的联系促生了少数民族的双重政治情感。尽管如此,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双重认同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张力,但这并不表示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地方政治系统是国家政治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有机地镶嵌在国家政治系统内,二者的利益诉求是基本一致的。

在少数民族地方政治文化系统内,少数民族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优惠性的少数民族政策法规等可以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随着政治系统规模从本土民族社区向国家大社会的扩展,少数民族的政治主体性地位不断削弱,在国家大政治系统中,他们的政治力量显然十分单薄。地方社区和民族认同的强度深受国家政治大系统的影响,国家在民族地区的政治系统输出效果、利益分配与平衡措施以及地方社会综合建设的政策,往往左右民族国家与地方民族双重认同之间张力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少数民族有一种政治倾向,即在与国家社会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往往希冀把“民族”作为最基本的政治单元。因此,少数民族对地方社区民族政治系统的认同要强于对国家大政治系统的认同,这也就意味着少数民族公民政治的国家认同和地方民族认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当今世界流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潮流的影响下,只有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尽量弥合双重认同之间的差距,少数民族地方公民政治系统和国家政治大系统才能更好地整合在一个结构之内。

无论是对国家政治系统的认同还是对地方少数民族政治系统的认同,都体现了少数民族公民政治文化是一种混合政治文化。公民文化注重理性参与,但并不排除村民、臣民政治文化情结,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让位给参与式文化。三种政治取向在政治文化中所占的比例决定了政治文化的性质与发展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公民政治认同的取向。理性参与式的政治文化在少数民族公民文化中尚未获得完全的主导性地位,这除了少数民族主观因素之外,还与国家公民文化的不成熟背景有一定的联系。地方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是国家政治的代理者,地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不当政治行为,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公民文化的发展。尽管非制度化的参与不符合国家宪法、法律、规章、政策、条例等所规定的制度和程序,但是非制度化参与能便捷地使利益最大化、效果最优化,这种较强的村民取向理念体现了少数民族对地方民族政治系统的强烈认同,而且在少数民族中还有比较深刻的影响,现实中这种实践也未曾绝迹。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李春明.“初始性”公民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公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9(11):25-28.

[3]张莉.西南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公民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7):200.

[4]悉尼·D.怀特.名声与牺牲:建构具有社会性别特征的纳西身份[M]//马元曦,康宏锦.社会性别·族裔·社区发展译选.康宏锦,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91.

[5]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31.

[6]李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0(1):64-69.

[7]布莱恩·特纳.公民身份的理论概要[M]//〔英〕尼克·史蒂文森.文化与公民身份.陈志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5.

[8]祖德·布鲁姆菲尔德,弗朗哥·比安契尼.文化身份与西欧的城市治理[M]//〔英〕尼克·史蒂文森.文化与公民身份.陈志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44-145.

[9]〔英〕路易莎·沙因.表演现代性[M]//马元曦,康宏锦.社会性别·族裔·社区发展译选.康宏锦,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

[1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梅益,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11]〔美〕威尔特·A.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76:6.

[12]陈纪,高永久.“少数民族政治认同”概念的内涵探讨[J].新疆社会科学,2009(1):52-57.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公民民族
论公民美育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