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延安716000) 赵 宇 申连东 王 敏
肠瘘是腹部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治疗周期长、医疗费用高、病死率高。我院2005~2011年2月共收治腹部手术后并发肠瘘患者36例,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男30例,女6例,年龄35~70岁,平均46.2岁。高位小肠瘘6例(十二指肠瘘及距Treitz韧带100c m内的空肠瘘),低位小肠瘘15例,结直肠瘘11例,宫颈癌放疗术后并发直肠阴道瘘4例。高流量瘘(每日引流量>500 ml/d)6例,低流量瘘30例。管状瘘25例,唇状瘘为11例。全胃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3例;胃癌根治术后胃肠吻合口瘘2例;腹壁切口减张缝合,术后切口裂开,缝线切割肠壁致肠瘘各2例;阑尾脓肿术后肠瘘3例;小肠切除肠吻合术后肠瘘7例;结肠癌术后结肠瘘6例;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低位保肛术后吻合口瘘5例;宫颈癌放疗术后并发直肠阴道瘘4例。
2 方 法 选用水溶性造影剂行全消化道造影或经窦道造影,了解肠瘘的部位、数量、瘘口的大小,瘘口与皮肤的距离,瘘口的引流情况。确诊为肠外瘘后即给予禁饮食、补液,控制感染、通畅引流、胃肠减压及营养支持治疗。3例发现较早的高位肠瘘(术后2~7d)即予手术治疗,1例腹腔内感染较轻,粘连不重,局部瘘口不大,血运尚好,大量的温盐水冲洗后,用带蒂的大网膜包绕肠瘘,术后继续冲洗吸引。2例腹腔肠管粘连严重,肠壁水肿明显,采用早期空肠造瘘,远端小肠置营养管。十二指肠残端瘘3例,患者全身状况较差,原引流管引流通畅,B超定位后顺原引流管插入输液管接头,间断冲洗,经鼻置入营养管,全身及局部情况稳定,肠功能恢复后即将全肠外营养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取代肠外营养。3例腹部再次手术,术中切口减张缝合,术后切口裂开、缝线切割肠壁,腹壁切口新出现4~5处瘘口,长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配合切口置管冲洗引流。低位、低流量肠瘘26例,采用B超定位后,局部敝开切口,探明窦道的走向后,一端置入输液管接头,持续冲洗渗液,另一端接入吸痰管持续负压吸引,充分引流瘘液,腹壁用薄膜封闭切口,保持切口干净,切口外皮肤用氧化锌软膏保护,以防皮炎发生;5例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低位保肛术后吻合口瘘。1例合并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漏口较大,采取近端结肠造瘘术;4例行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综合治疗,瘘口愈合;4例宫颈癌术后放疗引发高位直肠阴道瘘,手术造口转流粪便,促进瘘口早期愈合。在营养支持方面,3例高流量瘘的患者全身状况较差,持续采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27~43d,平均35d,其他30例早期采用TPN,肠功能恢复后即将肠外营养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逐渐取代TPN。另3例低位、低流量瘘的患者全身及局部反应较轻,单用EN,由素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在TPN早期,部分病人加用生长抑素。在出现瘘后3~6个月内3例感染控制彻底、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予以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2例采用含瘘部分肠段切除,1例予局部瘘管和肠壁楔形切除。
3 结 果 全组病人肠瘘均治愈,高位肠瘘6例,其中3例早期确定性手术,3例保守治疗治愈,低位肠瘘30例,其中5例手术治愈,25例保守治疗成功,无腹腔感染、皮肤破溃感染及脓毒血症等并发症。
腹部手术并发肠瘘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高位、高流量瘘,流出大量胆汁胰液,易引起腹膜炎,电解质紊乱,瘘管窦道形成慢,病程长。长期肠外营养,尤其使用卡文,2~3周后均出现胆红素增高,巩膜黄染、胆汁淤积、肝损坏严重[1]。瘘口远端小肠置管将流出的胆汁胰液回输,可早期将肠外营养变为肠内营养,降低了肠外营养的副作用,有利于肠屏障的恢复,防止菌群失调和肠道细菌易位,缩短了住院时间;超过10d,高位、高流量肠瘘手术效果不佳,腹腔粘连严重,手术进腹困难,强行分离粘连,易引起新的瘘口发生,术中创伤大,肠管暴露时间长,术后肠功能恢复慢。二次手术,切口裂开比例明显增高。3例基层医院再次手术,术中切口减张缝合,术后切口裂开、缝线切割肠壁,腹壁切口新出现4~5处瘘口,给治疗造成极大困难,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配合切口置管冲洗引流,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高,易引起医疗纠纷。低位、低流量相对小的肠瘘,如阑周脓肿、小肠切除肠吻合术后、阑尾残端瘘,早期手术效果不佳,80%失败。我院采用局部置管冲洗引流,充分引流瘘液,腹壁用薄膜封闭切口,外用氧化锌软膏保护,预防皮炎发生。宫颈癌术后放疗引发的高位直肠阴道瘘,瘘口组织水肿,修补困难,宜早期手术造口转流粪便,促进瘘口愈合,保手治疗无效。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低位保肛,术中常规关闭盆底筋膜,骶前间隙置腹腔引流管,即使发生吻合口瘘,漏出物往往局限于骶前间隙,经冲洗引流均可愈合,不致引起腹膜炎,无需再次手术治疗[2]。
在营养支持方面,合理的TPN治疗可使大部分肠瘘经非手术疗法而自愈,少数肠瘘病人应考虑手术治疗。自从1968年Dudrick等提出TPN后,对缩短治疗期,提高肠瘘的治愈率,保证确定性手术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采用TPN可使小肠瘘的瘘出量减少80%,使瘘口自然闭合率达到70%[3]。但EN更符合生理情况,更有利于维护肠粘膜的屏障作用,避免细菌移位,改善营养状态。在瘘的早期,特别是位置高、流量大时,应以TPN治疗为主。当感染控制、瘘口局限、流量减少时,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病情平稳后对瘘口小、流量少的患者可选择经口或鼻饲行要素饮食,“边漏边吃”。早期使用生长抑素,胃肠液量明显减少,TPN合并使用生长抑素,第1天即可使瘘出量减少50%。尤以高位肠瘘最为明显,以后肠液量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促进窦道形成。后期使用生长激素,对胃肠道粘膜有明显的促生长分化作用,能维持胃肠道粘膜屏障,能够刺激肠吻合口胶原形成,减少胃肠漏出的液体量,为瘘口闭合创造条件。在肠外营养液中加入谷氨酰胺,可促进肠粘膜细胞再生,促进蛋白合成。
保持引流通畅及内稳态平衡,合理的营养支持,注意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与患者及时沟通,使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大多肠瘘可以治愈。同时尽量完善术中操作、避免盲目、粗暴操作造成肠管损伤,术中恰当放置引流管,即使发生瘘也可通畅引流。
[1]黎介寿,任建安,尹 路,等.肠外瘘的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0):100.
[2]黎介寿,任建安,王新波,等.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促进肠外瘘自愈的机制与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6):447.
[3]李 超,徐万里,周卫华,等.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42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杂志,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