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昊,聂竹明
(安徽师范大学 a.传媒学院;b.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论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培养
赵 昊a,聂竹明b
(安徽师范大学 a.传媒学院;b.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高校摄影专业要培养能创作优秀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摄影家,要注重学生艺术家气质的培养。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的培养,经引领、互动、渗入、形成、升华等五个阶段,由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培养模式指明了学生的摄影艺术方向,使学生由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完成作业、通过考核、获得工作的阶段性学习经历转向在教师指导下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最终形成终身的摄影艺术追求,成为社会主义摄影艺术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摄影专业;艺术家气质;培养
在读图时代,图像的创作、传播与解读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高校摄影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图像创作的重要主体,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要在大学阶段形成艺术家气质,牢固树立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己任的思想,以创作优秀摄影作品、形成个人摄影风格、提升艺术品格、引领大众审美为奋斗目标,努力学习,不断实践,深入思考,逐步提高摄影艺术创作水平。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的培养,宏观上指明了学生的摄影艺术方向,通过相关培养模式使学生由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完成作业、通过考核、获得工作的阶段性学习经历转向在教师指导下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最终形成终身的摄影艺术追求,成为社会主义摄影艺术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摄影专业教育要研究并确立学生艺术家气质的培养理念,深入挖掘其内涵与外延,首先从概念与意义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阐释。
(一)概念:展风格,展风范,高校摄影教育的目标气质,《辞海》解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大影响。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在于所在高校人文艺术氛围影响、教师艺术家气质影响、学生在学习期间艺术家气质的自我养成。
(二)意义:重立志,重塑形,铺垫艺术人生道路
高等教育阶段是一个学生从学生阶段走向社会的重要培养阶段,学生个人艺术风格的初步形成都在这个阶段完成。强调学生艺术家气质的培养对于今后学生艺术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既是真正树立远大志向,又是系统塑造基础。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气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文化艺术的自觉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新时代摄影家目标的自我认同,有利于学生对摄影艺术与文化修养的自身提升,有利于学生在各阶段的思想、创作的自我发展。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摄影艺术学习与创作之中,通过艺术家气质的培养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学、更为主动地融入摄影学科的科学发展之中。
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培养分为引领、互动、渗入、形成、升华等五个阶段,层层渗入,逐步树立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
(一)引领:全面系统的思想与艺术导向
首先是引领,学生所在高校的文化环境、资源条件、教风学风等对学生艺术家气质的形成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高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艺术氛围对学生艺术家气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感受到这种氛围。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不断感受到学校的建设理念与教学理念、教风与学风;学校所举办的各类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也使得学生对艺术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学校的各类不同时期的建筑及建筑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校园环境等众多建筑环境对学生在高校的艺术家气质的养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高校摄影专业教师的艺术家气质更是深刻影响到学生艺术家气质的形成。艺术专业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工作动力,热爱育人工作,用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善于将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和作品以及表现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2]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摄影作品以及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引导学生向教师学习,形成艺术家气质。
(二)互动:专门指导与比较交流
互动是学生艺术家气质形成的重要方面。艺术学科学生教育因其教育特点更强调互动,摄影艺术教育历来是“因材施教”式的,根据学生不同摄影创作水平、特点进行专门指导与教育,互动的环节在整个专业教育中非常明显,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思路向老师说明,在教师指导下完善思路,不断完善的过程即是互动的过程;学生将创作的摄影作品请教师指导,在教师指导下改进创作,不断改进的过程即是互动的过程;学生将自己的摄影学习心得向教师汇报,在教师指导下更好发展,不断发展的过程即是互动的过程。互动亦包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对作品创意、构图、色彩、光圈、光线等比较,不断提升摄影水准。
(三)渗入:由进课堂到进头脑的本质转变
引领使学生深受影响,互动进一步加深影响,渗入则将这种艺术家气质深入人心,从进课堂到进头脑的本质转变,由学校、教师的影响逐步转向学生自我认同。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书籍阅读、网络浏览,不断促使学生艺术家气质的形成,学科的发展理念、专业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艺术观念为学生深入理解,学生通过摄影创作不断体现自己的艺术思维,反映对社会的认识,逐步树立艺术家气质,致力于用镜头讲述人生、反映社会、赞美山河、传递思想,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
(四)形成:专业摄影艺术教育的全面拓展
经引领、互动、渗入,学生基本的艺术家气质由此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形成艺术家气质是摄影艺术专业教育的全面拓展,学生形成艺术家气质会促进学生始终以艺术家的标准要求自己,进一步努力学习,拓展思维,创新思路,展开创作。
对于学生而言,形成、引领、互动、渗入、形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初步形成艺术家气质的学生又会引领其他学生,在学生与学生学习、创作互动中不断渗入,带动另一批学生逐渐形成艺术家气质。同班级学生如此,高年级更是对低年级学生产生影响,同时低年级学生所形成的艺术家气质更能促进高年级学生强化自身的艺术家气质。
(五)升华:艺术家气质形成促进全面发展
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形成并不断发展,逐步升华,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摄影艺术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初步形成艺术家气质并达到师生认可之后,会进一步促使该学生自觉地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自己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学习、创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学生做一名优秀大学生、优秀人才的意识,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个途径来实现。课堂教学着重技术与艺术的传授以及思想与方法的讲述,课外实践强调感悟与创作的探究以及读书与行路的求索。
(一)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的传授,思想与方法的讲述
课堂教学是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培养的基本途径。高校摄影专业教育是技术与艺术的教育,既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摄影技术,运用摄影技术进行拍摄,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摄影艺术,运用艺术规律进行创作。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技术与艺术的有效传授,把握思想与方法的深入讲述,让学生所学有所感有所得。当代高校摄影专业的课堂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传授基本的摄影术的层面,更是从思想、思维、技术、创作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艺术家气质的形成,通过宏观的艺术家与艺术家创作的论述,通过具体的摄影家个案的讲解,通过宏观摄影观念与摄影思维的阐述与解释,通过具体摄影方法与摄影技术的演示与教授,使学生感受到古今中外摄影家的艺术家气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艺术家气质,使学生理解摄影艺术的本质内涵,掌握摄影艺术的创作思路与拍摄方法,思考如何形成艺术家气质,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艺术家气质。
(二)课外实践:感悟与创作的探究,读书与行路的求索
课外实践是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摄影艺术家气质的形成在于艺术经历,多读书勤思考是一方面,多实践勤创作是一方面。在实践中感悟艺术,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体会生活是艺术实践的基石,是感悟艺术的根本。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艺术家气质,我校摄影专业每学年均安排学生外出采风教学,注重学生的视觉寻找与发现,深层次地挖掘主题,多角度地表现主题,在拍摄中融入学生大量的感悟与思考,使学生对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发展建设形成更深入的认识,始终以摄影艺术家的眼光观察、思考、表现,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形成艺术家气质。
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培养模式多种多样,不同模式共同培养艺术家气质。我校摄影专业在学生艺术家气质培养中所运用的较为合适的模式主要为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三种模式有机结合,不断塑造学生艺术家气质。
(一)引导式:学生艺术家气质的自我感悟
形成艺术家气质,对于这一命题的思考是高校摄影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的。作为高校摄影专业大学生,要努力创作反映时代、表现人民的精品力作,要努力成为为时代与人民大众所认可的摄影家,自身所具备的艺术家气质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真正气质,追求个人艺术风格的表现,强调作品格调的高雅,而不是形象外在怪异、作品形式怪诞的伪艺术家外表。古今中外杰出的艺术家,在其世界观与人生观中总是包含着明显的进步因素。著名画家齐百石在日本法西斯占领北京时,宅门上贴着“画不卖给官家”的字条;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在抗日时期的沦陷区“蓄须拒演”[3]……通过学习这些艺术家的气质,引导学生思考形成什么样的艺术观,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摄影艺术学习与创作之中。古今中外杰出的艺术家,均具备深厚博大的学识,如自然主义摄影代表者爱默生行医执教且长于写作,纯粹主义摄影代表者亚当斯精通音乐……通过学习这些艺术家的气质,引导学生思考优秀艺术作品的创造源自于综合知识的积累,促使学生在努力学习摄影专业课程的同时认真学习文化课知识,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二)启发式:学生艺术家气质的自我思考
形成艺术家气质,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高校摄影教师需要认真启发学生的。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摄影艺术家作品,在讲解摄影艺术家创作思维、创作方法时,注重启发学生探究摄影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启发学生探究摄影作品形成的内在要素,启发学生探究摄影艺术家风格形成的深层原因,通过摄影作品解析、摄影家艺术经历的讲述、摄影家创作思维的阐释、摄影家摄影心得的讲解,启发学生寻找该摄影家的艺术家气质。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众多艺术家气质,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如何形成艺术家气质。如讲解著名摄影家袁毅平先生所创作的作品《东方红》时,讲解作者的创作思维,论述作者内心所感,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将内心所感通过镜头物化为优秀作品,从而引起共鸣,成就经典之作。讲解著名摄影家郎静山先生作品时,启发学生研究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启发学生认识其作品的和谐之美既是郎静山先生内心向往之传达,又是当时大众内心理想化审美的表现……通过启发学生对作者、作品的深层解读与深刻思考,让学生充分领略这些摄影大家的风采,感受这些摄影大家的艺术家气质,从而形成学生艺术家气质的自我思考。
(三)参与式:学生艺术家气质的自我形成
形成艺术家气质,对于这一理念的实践是高校摄影专业学生必须积极参与的。培养摄影专业学生艺术气质重在参与,学生参与各类摄影活动,在参与活动中培养艺术家气质。我校摄影专业定期举办摄影采风展、摄影专题展、毕业汇报展等多层次、多内容的摄影展览,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摄影比赛,学生积极参加,在展览、比赛中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不同的展览逐步形成自己的摄影特点,展现具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摄影作品,思考并在教师指导下理清自己的创作方向,逐步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学生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摄影展览中审视自己的作品,赏析他人作品,进行比较、交流,增强对艺术的理解,增强对摄影的认识,在提升艺术修养、提高摄影水平的同时,初步形成艺术家气质。我校摄影专业定期邀请国内摄影名家前来讲学,在讲学中学生可以感知名家的艺术家气质,在讲座后的提问环节中,学生更是积极参与,学生们受到这些摄影名家的艺术家气质感染,纷纷提问,提问代表了学生学习的程度与思考的深度,代表了就这位摄影艺术家艺术道路所引起的思考,在感受大师艺术家气质的同时亦培养了自己的艺术家气质。如在聆听著名摄影家、国家重大工程首席摄影师姜平先生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的建国60周年庆典专题作品讲座时,学生们在赞叹作品精彩的同时,由衷地升腾起爱国主义的激情,立志要通过镜头来赞美伟大的祖国。聆听著名摄影家袁廉民先生的黄山摄影讲座时,欣赏袁先生名作《蒸蒸日上》时,学生们在赞叹作品精湛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新时代全国人民豪迈的心情……众多应邀讲座的摄影大家对摄影艺术的执着、勤勉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学生,进一步引领、促使每一位学生形成艺术家气质。
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三种模式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艺术家气质,三种模式均注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发掘,这对摄影教师的教学水平、学识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创作优秀示范摄影作品,及时增加摄影研究的前沿内容,深入探究摄影艺术教育最新理念,通过教师有效的教,使学生自主地学,促使学生形成艺术家气质。三种模式综合体现在课堂、课外两个途径中,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培养学生艺术家气质,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摄影艺术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是笔者在多年摄影艺术专业教学中,在学生思想教育、艺术思维教育、创作实践教育经验基础上,根据摄影艺术专业学生思想、学习与创作实际进行分析、研究所得。我校摄影专业在学生艺术家气质培养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在校期间以摄影家气质认识自己、发展自我,深入学习与创作,所拍摄作品获得了诸多摄影奖项,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我们充分认识到摄影专业的教学不仅仅是讲述具体作品如何创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摄影艺术的本质,理解摄影艺术的内涵,初步形成自己作品的风格,初步形成艺术家气质,最终成为社会主义摄影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心声的优秀摄影作品。
[1]孙悦湄.试析艺术家的气质在作品中的作用与意义[J].剧影月报,2006(3):58.
[2]彭自力,刘启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艺术育人实践[J].理论月刊,2008(9):120.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282.
G642.41
A
2095-0683(2012)02-0140-04特点和风格气度”。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师范教育指出“师范教育的目标绝不是造就‘教书匠’,而是要造就堪为人师的教育家。师范教育不能仅注重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更要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文化熏陶。”学习温总理讲话让我们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师深刻思索摄影艺术教育的发展,同样摄影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熟练掌握摄影技术的摄影匠人,而是能创作优秀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摄影艺术家,要注重学生艺术家气质的培养。艺术家的气质不仅是其作品风格、特征的具体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其性格和心理特征的一种外显方式,它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艺术的角度)反映气质与其精神创造之间的关系。[1]高校摄影专业学生的艺术家气质主要是指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向上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心理素质、刻苦的钻研精神、创新的艺术思维、精湛的拍摄技术,形成相对稳定的特点与气度,其形成在于个人的经历、性格、学识、创作等综合。高校学习期间是学生艺术家气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今后从事摄影艺术产生重
2012-01-10
2009-2010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85)
赵昊(1979-),男,安徽铜陵人,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聂竹明(1981-),男,安徽怀宁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责任编校 刘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