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旭,张清云,何德海,杨益森
(四川省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广元 628017)
胰岛素泵持续性胰岛素皮下注射(CSII)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严重高血糖的先进手段,可用于糖尿病患者急性并发症治疗和围手术期、感染、妊娠等特殊情况血糖控制,能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大幅度减少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1],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住院危重糖尿病患者67例,其中男40例,女27例;年龄42~78岁[(60±18)岁];内科22例,外科45例(合并脑外伤8例、胆囊结石9例、骨折12例、泌尿道结石13例、白内障3例)。67例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泵前空腹血糖≥14 mmol/L,且波动很大,多点注射及静脉使用胰岛素难以控制,需尽快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2 方法 采用美敦力508e胰岛素泵、礼来公司超短效胰岛素,强生稳豪倍优血糖仪。确定治疗适应证,签署知情同意书,开具综合医嘱(在监测记录表上计划基础率和大剂量、血糖监测时点、空腹及餐后血糖目标)。根据医嘱将计划转抄到床旁公示牌,按计划测定血糖,血糖值符合预设目标值时,即执行大剂量,偏离目标则按照专科医师处理意见执行,并在监测记录表上记录;每班交接。
1.2.1 置泵前护理 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泵的相关知识。置泵前充分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及饮食习惯,共同制定个体化的血糖目标、饮食计划,教育患者掌握选择和自制低尿糖(GLU)食物的原则[2,3];针对患者的各种疑虑,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胰岛素泵的优越性、安全性、方便性和必要性,治疗原理、目的、方法、效果及糖尿病基本知识如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措施等,演示有关泵的操作过程及其注意事项、机器发生报警后的应急处理;提供相关资料,告知患者有研究显示低血糖的发生用CSII比多次皮下注射明显减少约8倍[4],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已证明胰岛素泵是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鼓励其与治疗成功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安置、调试胰岛素泵,检查装置连接处有无漏液,按医嘱设置胰岛素泵的参数,如分段、基础率、餐前大剂量、各参数上下限等。输注部位首选下腹部,避开腹线、瘢痕、硬结、腰带位置、感染破溃、妊娠纹和脐周2~3 cm以内,妊娠中晚期的患者慎选腹部,其他的部位如上臂、大腿、臀部等,新旧部位应相隔>3 cm。患者取平卧或坐位,消毒皮肤,范围大于10 cm[1]。安装完毕后将胰岛素泵妥善置于腰带等处。
1.2.2 置泵后护理 ①密切监测血糖:置泵后3~5天内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每日监测血糖7次,即三餐前、三餐后2 h及22:00或凌晨3:00时。3天后视血糖控制情况改为每日3~4次,即早上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后2 h或临睡前。患者感觉不舒适时应即刻测血糖,若患者出现出冷汗、心慌、饥饿等症状,应立即进食,专科医师给予剂量调整使血糖保持平稳。应注意患者的主诉,告知患者低血糖的先兆症状和临床表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恶心呕吐的患者要加强观察并记录出入量,记录实际进食情况,避免空腹输注胰岛素。外出时携带食物及患者信息卡,注明患者姓名、所患疾病、当前用药方案、家庭住址、联系人及电话,以便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得到及时帮助[5]。②局部皮肤护理:置泵前嘱患者沐浴更衣,预防皮肤感染。置泵后每日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有无刺痛、红肿、痒感,输注部位有无渗液及贴膜过敏现象,输注导管2~3天更换一次,输注部位3~5天轮换一次,最长不超过7天。如有硬结或疼痛应立即更换,新旧部位应相隔>3 cm,更换部位的同时应更换新的输注装置。每次更换部位后用2%碘酊、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涂以红霉素软膏加以保护。如有红肿、硬结、疼痛等表现为严重感染,有进一步发展成皮下脓肿的危险,应立即采用抗生素治疗。已发生皮下脓肿者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作局部切开引流,更换一套新的输注导管,更换部位,彻底消毒皮肤后选择至少远离感染处6 cm以外的正常皮肤埋置针头。③胰岛素泵的管理:严格进行床旁交接班,检查患者胰岛素泵运转情况、胰岛素剩余剂量、报警提示等。置泵后要注意观察导管、储药器内有无气泡、结晶沉淀,防止导管阻塞;防止管道扭曲、折叠;每次注射后都要查看胰岛素泵是否正常输注。更换胰岛素时,提前2~3 h从冷藏箱中取出放于室温内,以免胰岛素遇热后溢出,在泵容器中产生气泡。告知患者携带胰岛素泵时,不能做剧烈、幅度较大的运动,以免泵管脱出;睡前提醒患者按胰岛素泵的S键,以免报警,出现自动关机的情况。病房室温宜在22~25℃,不宜将泵置于气温>45℃或<-5℃的环境中,以免影响治疗效果,避免静电、磁场、撞击、进水。熟悉常见警报原因,掌握处理方法。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高血糖、埋置针头处皮肤瘙痒或疼痛、沿导管外侧有胰岛素流出、血液回流进导管内、导管出现裂纹或小孔,在连接到泵的接头处发生渗漏、导管阻塞等情况时,应立即更换导管[6]。
1.3 疗效判定方法 连续2天空腹血糖≤7.8 mmol/L、平均餐后2 h血糖≤10.0 mmol/L作为住院患者有效控制目标,即达标[7]。统计每个患者的达标最低需要天数,达标后平均血糖值,治疗期间低血糖比例(低血糖次数/总血糖次数),内环境紊乱、感染、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例数。
67例患者胰岛素治疗时间4~20天,平均11天;平均达标最低需要6天。经过治疗达标后,平均空腹血糖6.8 mmol/L,平均餐后2 h血糖9.6 mmol/L,发生低血糖(<4.4 mmol/L)7例次,高血糖(>14 mmol/L)23例次。无严重内环境紊乱、感染、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
3.1 加强基础培训,优化操作流程 由于胰岛素泵是一个高科技产品,在使用胰岛素泵前,医护人员应接受系统的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制定工作步骤和管理制度[6],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医疗信息[8],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胰岛素泵治疗的效果。
3.2 加强健康指导,充分医患沟通 有研究显示[9]有40%的2型糖尿病中患者健康素养缺乏,无法阅读或理解处方药说明书[10],无法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置泵前应充分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耐心倾听,演示有关泵的操作过程及其注意事项,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因时、因地、因需要灵活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知信行水平[2,11],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3.3 进行系统护理,提高整体疗效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充分健康指导,正确安置胰岛素泵,及时监测血糖,准确注射,每班认真交接,才能尽快使血糖达到适宜目标。本组67例患者低血糖及高血糖发生率均较低,减少了内环境紊乱、感染、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保障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S].2010.
[2]丁兰,李世华,武琳,等.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1019-1020.
[3]金敬红,吕探云,王君俏,等.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513-516.
[4]罗国春,翁建平.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同时需重视低血糖的防治[J].广东医学,2003,24(10):1031-1032.
[5]杨菊萍,姜素芹,王爱军.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20-21.
[6]宋开兰,孙秋英.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规范化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6B):4-7.
[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S].2010.
[8]徐双燕,姚梅琪,周海燕.标准化沟通方式在医护沟通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48-49.
[9]李春玉,赵晓霜,Miyong Kim,等.社区糖尿病患者疾病相关健康素养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69-71.
[10]李玫,许瑞珍.糖尿病患者医院社区互动护理模式的建立及运行[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703-704.
[11]蒋琼仙,包丽芬.采用综合方式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A):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