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地与社区的和谐——以避暑山庄之于承德为例

2012-08-15 00:54:23顾雪杉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遗产地山庄

顾雪杉

(承德市避暑山庄博物馆,河北 承德 067000)

文化遗产地,顾名思义,是指某种层次的文化遗产所在地。而这样的所在地,又必然处于某个社区之中。所谓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就是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成为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有大有小,大到一个城市,小至一个区县、一条街道,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就一般意义而言,文化遗产的存在与保护,带给所在社区的会是荣誉和资源,但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现实和基础判断,让我们对于文化遗产地与社区和谐的思考和研究,不仅包含相当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遗产对所在社区的价值

众所周知,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两个部分。不论是物质性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或者是二者的结合体,其之所以被权威机构认定,首先取决于其作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载体的价值。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它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罕见的历史遗迹。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承古今文化的载体,避暑山庄的文化价值因举世公认而无可争议,并因此成为遗产所在地——承德市一张最亮丽耀目的城市名片。

作为社区或者城市名片的文化遗产,对于所在社区的价值自然不局限于文化本身,与此同时,它还因作为旅游资源的属性而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就承德市而言,做为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旅游城市,这些荣誉的获得,极大程度上得益于避暑山庄坐落于此。文化遗产不仅赋予这座城市独特而深邃的文化特质,而且在年复一年的岁月长河里,为它带来了数以亿计摩肩接踵的旅游客流。宏大的客流带来的不仅仅是承德作为一座城市知名度的极大提升,而且在现实意义上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一年,承德市旅游人数就达到10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亿元。

不仅如此,文化遗产地既是汇聚历史人文资源的文化场所,也是面向本地与外地游客的公众游憩空间。对于社区居民来说,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为自身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而且在耳熏目染、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中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特定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文化神韵和精神享受。

二、文化遗产地与社区现代化的矛盾冲突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保护需求,与所在社区或者城市的现代化之间往往也会发生矛盾与冲突。文化遗产的保护,往往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生态等提出严格而明确的硬性要求,这就要求文化遗产地所在社区和城市必须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和城市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思想科学,处置得当,文化遗产就会成为社区和城市之魂,为城市现代化增光添彩;否则,也可能成为所在社区和城市现代化的包袱和障碍。

曾几何时,由于认识不到位,规划不明确,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周边出现了一些本不该有的开发和高层建筑,不仅极大地破坏了文化遗产地的整体风貌,而且对文化遗产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产生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直到2005年,承德市委市政府大胆提出了把承德建成大避暑山庄的战略构想,不仅着眼于在城市更大的区域内体现山庄的特色和神韵,把城市建设的更美,使市民和游人享受到山水园林城市的宜人环境,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而且为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理念,也给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好中心城市问题指明了方向。避暑山庄是世界文化遗产,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更是我们这座城市之魂,按照建设大避暑山庄的理念,必须首先把山庄保护好、利用好。因此,首要的问题是把对山庄、外庙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提到更高的层次,要认识到保护山庄就是保护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也就是保护经济的增长点。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全体市民的保护意识。要搞好山庄和外庙的整修和景点的恢复,进一步改善山庄的生态环境,还原历史风貌。同时要加强对山庄周围山体的保护和水系的保护,使之能够永续利用,造福人民,惠及子孙。

2009年7月,承德市委、市政府机关率先带头搬出紧邻避暑山庄的老城区路段,为保护文化遗产“开路”。按照市政府计划,两年之内老城区内的市级党政机关将全部搬出。同时承德市还制定了企业外迁方案,陆续完成了老城区内12家企业的外迁任务,总拆除面积达30万平方米。外八庙周围紧邻的5个村庄的全部搬迁工作也在进行中。拆迁过程中,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周边的道台衙署、大石桥等古建筑及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树,都得到了妥善保护。2011年恢复了山庄内芳园居买卖街,盘活庄内老牌古商业带,恢复清时商业场景。文庙也于2011年10月修建完毕,对外开放。武烈河清坝及其附属设施尽最大努力还原旧貌,恢复古城历史风韵,使世界文化遗产与周围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新城区建设力求继承传统文脉,与自然山水相得益彰,体现时代风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

保护山庄和外庙景区原貌,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美丽的面貌展现了出来。保护并开发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是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础;反过来,建成国际旅游城市,拥有更强的经济基础,对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古迹将会有更好的保护。自然风貌给人愉悦和震撼,历史古迹透发访古之幽情,文化魅力熏染你沉醉其中,历史故事让你回味无穷。进而进发人气的暴增,最终得到经济指数的攀升。

三、文化遗产地可以为建设和谐社区做些什么

要建设文化遗产地与所在社区和城市的和谐关系,文化遗产地或者说作为其代表的管理部门——博物馆,绝对不是也不应该是被动单纯的被保护对象,而应该是构建文化遗产地与所在社区和谐关系的主动参与者。

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与公众间起着纽带的作用,博物馆可以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区做出积极的贡献。博物馆的发展走向是具有构建和谐社会功能的博物馆,在社会、社区中具有人群生活方式的影响力,更具有保存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色彩的精神财富。博物馆参与社区建设,是博物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根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顺应新世纪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需要。当关怀社区、研究社区、服务社区成为博物馆的实践目标时,它就会从社区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应,获得新的生命力。具体来讲,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要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推进,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宽裕,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更加需要参与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博物馆由传统的对收藏文物标本的看重转变为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即由以藏品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博物馆。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创造让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博物馆力求做到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加大开放力度,大力增加互动项目,尽量增加优惠措施,让文化遗产早日走下神坛,从高高在上的冷面神像,变成社区居民伸手可及的身边邻居和亲密朋友,避暑山庄博物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早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不仅配有高素质的讲解队伍,而且定点展室还有义务讲解。由于所在区域的局限性,避暑山庄博物馆不能对外免费开放,但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每年在旅游淡季游客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免费对市民开放十几天。这一工作一经开展便马上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在活动期间,通过宣传和义务讲解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同时,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在展区内增设了多媒体触摸导览显示屏以及多媒体演示休闲厅,多时段循环播放承德旅游宣传片,使游客在休息的同时增强了对承德的印象。

(二)博物馆要常变常新,办出特色

作为博物馆,绝不能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总是一副老面孔,展览一成不变是留不住回头客的。博物馆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展览,整合博物馆各个方面的资源就办什么样的展览,并结合观众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及时推出有关的临时展览。避暑山庄博物馆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已为社会公众所熟知,为了使展览经常更新,集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紧扣社会主题和公众需求,以避暑山庄在清史中的地位为主要依据,以皇家宫苑的外在形式为突出特色,以清代帝后在塞外的各种活动为中心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御用珍宝为展览亮点,举办了形式各异的陈列展览。不仅如此,还经常举办有影响力的临时展览,例如清宫习俗展、日军侵略承德及对避暑山庄的破坏、朱家溍先生捐赠家具展、尚武骑射定天下、清代后妃御容展、避暑山庄清代帝后御用珍品展、避暑山庄宫廷文物精品展、清代帝后御笔书画珍品展、帝王心中的慰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吉祥图案展、图腾·生命·信仰——十二生肖展等,这些展览不仅让参观者有所收益,而且也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

(三)博物馆要融入社区

博物馆融入社区,不仅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拉近了博物馆与社区居民的距离,还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和保护意识,对于社区文化建设也大有裨益。其实,很早以来,避暑山庄博物馆就已关注社区文化的建设,201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就是 “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作为一个大型博物馆,避暑山庄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送文化到社区,精心组织各种共建活动。2009是新中国成立60华诞,也是避暑山庄博物馆建馆6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博物馆特殊职能,举办了以“避暑山庄博物馆是否应该免费开放”为辩题的辩论赛,以及以“科学发展观、山庄文化、博物馆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的党史和文博专业知识竞赛活动。借助此次 “辩论赛”“知识竞赛”活动,避暑山庄博物馆向共建单位南兴隆社区发出邀请观摩竞赛,南兴隆社区党员和居民代表多次走进避暑山庄博物馆。宣教部全体讲解员在展区分别对沿线的专题展览作了讲解展示,并现场征询社区居民代表对文化遗产保护及博物馆建设的意见与建议。同时与南兴隆社区建立了长期联系,利用淡季向市民免费开放,及时向社区单位和居民发出邀请,争取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居民走进博物馆,领略山庄文化,感知社会进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从而丰富了社区人民的业余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让文博事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四)博物馆要走进校园

博物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事实上,青少年才是真正需要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群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避暑山庄博物馆,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以灵活机动的方式,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引导作用,吸引着无数学子。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的各类学生几万人,不仅有刚入学的新生,还有即将毕业的实习生,他们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激发了学生们深厚的爱国、爱家乡之情。同时,通过层层筛选招募了以学生为主的志愿者,对他们进行了文物知识、讲解技巧等业务技能培训。通过这项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展示自己、奉献社会的平台,还更好地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学生是一支庞大的观众队伍,且源源不断、经常更新,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生力军。博物馆走进校园,将会变得更加开放和更富有活力。

总之,作为文化遗产地的博物馆对于优化人居环境,提升人文素质,改变城市文化趋同的倾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地方或城市影响力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文化遗产地与社区的和谐发展,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互不相容的矛盾关系,文化遗产地应该而且可以与所在社区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彼此促进、和谐共生的关系,并在和谐社区、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遗产地山庄
桃花山庄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0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长篇节选)
作品(2017年10期)2017-10-19 03:29:52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雪夜山庄行(外二首)
公民与法治(2016年9期)2016-05-17 04:12:25
世界自然遗产地治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山庄春日
黄河之声(2016年24期)2016-02-03 09:01:52
“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