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悲惨世界》中芳蒂娜形象的典型性与艺术性

2012-08-15 00:52曾玮
关键词:悲惨世界蒂娜雨果

曾玮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81)

试析《悲惨世界》中芳蒂娜形象的典型性与艺术性

曾玮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81)

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芳蒂娜无疑是《悲惨世界》中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位美丽善良的女性,在饱尝人间的苦难后,结束了她短暂的生命。雨果在塑造芳蒂娜形象时,采用对照等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以深切的同情,表现了女性在“悲惨世界”中更为悲剧的命运。本文试图从芳蒂娜形象的典型性和艺术性入手,解读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特色。

雨果;芳蒂娜;典型性;艺术性

芳蒂娜是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中的重要人物。在这部煌煌巨作中,塑造了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芳蒂娜虽然出场时间并不长,但却是雨果用笔非常深的一个人物形象。她真实鲜明的性格特征,一波三折的多舛命运,深沉的爱憎情感,深深感染着广大读者,至今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雨果在塑造芳蒂娜形象时,将典型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作家通过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传达他对现实人生的看法和他对人类本性的观察与了解。另一方面,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切强烈的情感,爱与人性的光辉,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与人道主义理想。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她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中,克伦威尔绪言被视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和“讨伐伪古典主义的檄文”,他的喜剧《艾那尼》首演成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对伪古典主义的胜利。他写下的不朽著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将浪漫主义的美学艺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雨果的一生,几乎占了19世纪5/6的时间。在他漫长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中,经历了复杂的思想过程。他他从复辟王朝时期走上文坛,中间经过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在第三共和国时期逝世。他自己的思想也逐步完成了从保王主义、自由主义到共和主义的过渡。因此,他的创作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下层群众的疾苦。他以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描写反映了法国19世纪初叶的现实,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他的小说中,你可以读到许多生动感人的情节,见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欣赏到各种各样当时法国生活的真实画面。人道主义理想成为雨果创作的最突出的特点。

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更是集中体现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浪漫主义精神。作品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从他出狱之日写起,一直追溯到他入狱的1796年,往下涉及到1932年的巴黎街垒战。在这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融合的作品中,芳蒂娜这位女性形象的出现,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使得作品具有更为深刻思想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中,广阔的生活画面中穿插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悲苦的人生命运中闪烁着爱的光辉,冷峻的叙述中浸透着深切的情感,真实的刻画中显现理想与非凡。在芳蒂娜这位女性形象身上,如果说,现实主义侧重于“真”的典型性的话,浪漫主义更多地体现了“美”的艺术性。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在《悲惨世界》中,芳蒂娜的成长阶段,代表着三个不同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典型意义。她的悲剧,是生活在社会下层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

(一)社会底层中的流浪儿

芳蒂娜是一个典型的在社会底层中孕育的孩子。她出生在法国北部一个小县城中,从小便被父母抛弃。她无名无性,不知身世。她的名字是在街上行走时,第一个遇见她的人随便给她起的。她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她只学会了自己的签名,勉强认识几个字,但都不会写。她无家可归,为了能养活自己,她在十岁是就到农场主家干活。十五岁时,独自一人到巴黎做女工。在 《悲惨世界》中,雨果成功塑造了流浪儿加弗洛夫,Gavroche这个名词已成为流浪巴黎街头顽童的代名词。和加弗洛夫这样一群流浪儿一样,芳蒂娜过着孤苦贫困的生活,然而又有着快乐而坚强的性格。

(二)被欺骗、被侮辱的女性

长大后的芳蒂娜拥有与生俱来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气质。她没有沾染社会坏的风气,她善良而朴实,对生活充满热情,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却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她真心实意地憧憬爱情,然而,初恋的结果却只是情人玩弄开心的对象。在生下一个私生女后,被情人轻易地遗弃。

(三)为社会不容的母亲

成为母亲的芳蒂娜,可以说是一个完全忘我的无私的母亲。她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和承担一切,将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然而,。社会并没有接受她。她无依无靠,又失去了工作,只能离开巴黎,将女儿寄养在一家客栈老板的家里。她在家乡好容易找到了工作,刚刚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却被人发现了“秘密”,被赶出了工厂。她不仅受到房东的诈骗,还受到所谓绅士的欺凌,为了支付女儿的抚养费,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金发、门牙乃至肉体,最后在饥寒交迫和病痛折磨中悲惨地死去。

在作品中,雨果没有芳蒂娜的沉沦进行道德的谴责,相反,他怀着对受压迫者的深切的同情,揭示出造成她们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根源。在《悲惨世界·序言》里,雨果指出,只要“20世纪三大问题——男人因贫困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黑暗而愚蒙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社会窒息的现象依然存在,换句话说,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意的。”在雨果看来,造成社会黑暗和人民苦难的根源在于社会压迫,尤其是法律的不公道,世俗的偏见和社会的不平等。在作品中,雨果写到:“妻子、孩子、仆人、弱者、穷人和无知者犯错误,是丈夫、父亲、主人、强者、富人和有学问的人造成的。”[1]在雨果看来,“是社会制造了黑暗,它应对此负责。人的心灵充满黑暗就会犯罪。真正有罪的,并非是犯罪的人,而是造成他心灵黑暗的人。”[2]因此,雨果在作品中,更侧重地描写芳蒂娜怎样在被欺骗、被众人唾弃,被贫穷逼得走投无路中,从一个年轻美貌、纯洁的女子,变成了一个没有廉耻心的妓女,最后悲惨死去。

雨果通过芳蒂娜这个形象写出了法国当时底层社会女性所拥有的思想与性格特征。世界文学中描写了许多这样的人物。但是,芳蒂娜的悲剧力量是强烈的。这个淳朴、善良又美丽的女性身上,有着坚韧。她短暂的生命轻微但并不浅薄。正是由于有了芳蒂娜这个人物形象,使得作品呈现的生活画面真实而丰富,作品的主题得以更深刻与生动地显现。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出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偏重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位置。在芳蒂娜形象的塑造上,雨果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浪漫主义手法,以极大的艺术力量突现出人物形象。如果说典型性是真实反应现实生活的一面,那么艺术性更多地表现了作品浪漫主义的一面。

(一)对照原则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领袖的雨果,在1827年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言》,深刻地阐明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思想。其中,美丑对照原则,是贯穿《〈克伦威尔〉序言》全篇的理论线索,也是雨果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雨果认为,自然的万物并不尽符合人的意愿,都是通过两种不同要素的对比形式而呈现出来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3]。“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4]在雨果看来,将美、是非、善恶、光明、黑暗放在一起,正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美、善、是与崇高。

在《悲惨世界》中,在描写芳蒂娜中,雨果从不同的角度运用这种美学对照原则,夸张的手法、浪漫的色彩,运用纵横交错的对照,把形象突现出来,把作家的爱憎情感、人物的悲剧命运和作品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在角色安排上对照。即要在美的角色旁边设置丑的角色。“雨果认为,美的旁边设置丑的角色,通过美、抽两个极端的对比突出美的角色”[5]在芳蒂娜出场时,作家将她塑造成美与纯洁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统一起来。泰纳迪埃夫妇则恰恰相反,他们外表丑陋,内心阴暗、凶残。作家浓墨重彩地描写芳蒂娜与泰纳迪埃夫妇形成鲜明对照。这种美与丑、崇高与邪恶的对立,更引起读者对美与崇高的毁灭的无限的同情和愤恨。

此外,在人物自身进行外形和内心的对照。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外形和内心的对照原则,塑造了著名的卡西摩多形象。他外表奇丑,内心高尚。他不同于副主教的道貌岸然,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当他第一次在爱斯美拉达那儿感受到人心的温暖后,不惜放弃生命救助爱斯美拉达。“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读者的全部思想感情。”[6]在本部作品中,也运用了这种对照。芳蒂娜临死前,作家一方面写到她在饱受身体和精神的摧残下变得丑怪的外貌,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写到她的内心的温柔、善良和悲凉。这种极为相矛盾的外形和内心对照,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突出了芳蒂娜的心灵美。

(二)浓厚的抒情色彩

在《悲惨世界》中的总体艺术氛围中所浸透的那种作家的主题意识,也是作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表现。雨果时时都在以他崇高的精神世界与他所描绘的丑恶现实相对抗。这种自觉的对抗给作家的灵感以畅抒胸怀的力量。

作品中穿插了作家大段大段的直叙胸臆的抒情和议论。“雨果力图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因此不断亲自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力图在感情上影响读者,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7]如芳蒂娜被情人抛弃后,雨果叹息到:“她做错了一件事,但是,大家记得,从本质上讲,她是有廉耻心的。她模模糊糊地感到,她就要堕入苦难之中,会一步一步滑入更悲惨的境地。得有勇气。她鼓足了勇气,顽强地坚持住了。”[8]在芳蒂娜被逼迫地卖身后,雨果有整整一节的篇幅抒发了自己悲愤的心情:“芳蒂娜的遭遇是什么呢?那是社会买一个女奴。向谁买?向贫穷。向饥饿、寒冷、孤独、遗弃贫乏。那是痛苦的买卖。一个灵魂为换取一块面包而出卖自己。贫穷卖出,社会买进……”[9]这些高昂、激烈的抒情插笔,不仅抒发了强烈谴责了黑暗的社会,也使小说的叙述具有一种崇高的史诗般的风格。

正是作家深切的人道情感,使他超越了对这位不幸女性的道德判断,而直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以及造成悲剧的深层原因。雨果对被压迫摧残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使得他正视芳蒂娜悲苦命运的同时,赋予了她高贵的情感。在整部作品结尾,再次提到了芳蒂娜这个名字。原文中有一段让·瓦让与柯赛特的对白:“柯赛特,现在该告诉你母亲的名字了。她叫芳蒂娜。记住芳蒂娜这个名字。每次你说这个名字,都得跪下。她吃了很多苦。她很爱你。你有多少幸福,她就有多少不幸。”[10]这段质朴而深沉的话语,是雨果对芳蒂娜善与美的诠释,使她身上闪耀着圣洁与高贵的光辉,更使作品具有深沉的人道主义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在表现了人世的苦难与悲哀的同时,更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希望。这里有着雨果作为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作家的最为真切的心声,以及作为浪漫主义作家的艺术才华的体现。这也是这个外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仍能吸引和打动我们的原因。

[1][2][8][9][10][法]雨果.悲惨世界[M].潘丽珍,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5,16,165,204,1536.

[3][4][法]雨果.克伦威尔序[C].雨果论文学[M].柳鸣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30,51.

[5]代文清.试论雨果创作的对照原则[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7).

[6][法]雨果.巴黎圣母院[M].陈敬容,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

[7]朱维之,赵豐.外国文学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06.

猜你喜欢
悲惨世界蒂娜雨果
雨果剃发
挂在秋天的窗户
挂在秋天的窗户
雨果剃发
雨果的“谎言”
从《悲惨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宗教思想
试析音乐剧《悲惨世界》中音乐的戏剧性因素
《悲惨世界》:坚持的意义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歌曲特点与演唱风格探讨
总是配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