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百成
(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安徽 宿州234000)
《矛盾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
任百成
(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安徽 宿州23400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处在于正确看待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矛盾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矛盾的普遍性理论为构建和谐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前提;矛盾的特殊性理论为构建和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理论为构建和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我们必须把《矛盾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矛盾论》;矛盾;和谐;和谐社会
当前以及将来一个较长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加速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由社会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矛盾,找到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新途径。《矛盾论》以其对矛盾规律进行的深入阐释和发展创新,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1]P305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为现实存在的客观事物,任何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来就不是同步的,一般来说,都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首先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合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总是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这就直接导致社会制度合理化的速度、规模与效果无法完全满足、弥合社会分化带来的冲突、纷争、矛盾,从而使矛盾、冲突总是能够寻找到一定的发生和存在空间。因此,矛盾是和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和谐也就只能理解为矛盾、冲突被约束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相对合理状态,和谐绝不是对矛盾的消解与否定,和谐社会不能建立在无矛盾的哲学基础之上。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转轨变革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是“黄金发展期”,更是“矛盾凸显期”,既面对着重大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的普遍规律,正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现实状况,以毛泽东关于矛盾普遍性的理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理论依据,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逐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也就是说,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种矛盾对立面之间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而达到的相对平衡状态,这种相对平衡是动态的、积极的、向上的平衡,是在旧矛盾不断化解和新矛盾不断产生实现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的过程就是在社会各要素之间平衡——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良性循环中,推动社会从不和谐到相对和谐,再由相对和谐再到新的更高阶段的和谐的持续发展过程。
由于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曾经历过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的矛盾状况和主要任务均有所不同,对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毛泽东指出:“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1]P314只有把握住每一阶段矛盾的不同特点,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时代特征与以往有极大的不同,主要矛盾的矛盾情况与时代任务也有了新的变化。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必须结合实际,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1]P312
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说:“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3]由此可见,当前,在我国一定范围内虽然存在着敌我斗争,但它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及将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中大量存在的矛盾也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当前的社会矛盾,我们不能人为地夸大和渲染,但无视矛盾的复杂性或简单地注释矛盾,对一些广泛存在的矛盾熟视无睹或错误解读,都会错失解决矛盾的时机而使问题复杂化和扩大化。只有正确合理地看到无论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还是广泛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都不具有对抗的性质,才能找到有效的方式解决矛盾,也就是通过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保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2]这里的和谐因素其实就是指矛盾的同一性,不和谐因素就是指矛盾的斗争性,我们可以通过强化矛盾的同一性和弱化矛盾的斗争性而不断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而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
毛泽东认为矛盾的同一性表现为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著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1]P327当前,我国存在着诸多的矛盾统一体: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干部与群众、经济与社会、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等。这些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对立面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又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4]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同一性,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正确把握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乡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化、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化、干部作风向为民服务转化、经济发展向社会全面发展转化、贫困群体向富裕群体转化、资源掠夺型发展向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化,使改革中得利较少的群体、自然条件艰苦的落后地区得到合理的发展补偿,让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大多数群众所共享,使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当然,强化矛盾同一性、弱化矛盾斗争性并不是对矛盾斗争性的否定,因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1]P333既然我们不能完全消除矛盾的斗争性,那么我们只能通过控制矛盾斗争的形式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1]P335如前所述,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虽然也具有斗争性,但斗争的形式不具有对抗的性质,正如列宁所说“对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失了,矛盾存在着。”[5]P282这些非对抗性的矛盾应该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等的调节和制约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水平也不断提高,而我国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就使得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民生方面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6]。另外,我们还要警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对于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容易引起对抗的问题要坚决予以纠正。
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是否和谐不在于是否存在矛盾,而在于存在的矛盾是否得到妥善的解决。”[7]P19积极发现矛盾,主动解决矛盾,使社会达到相对和谐。这是《矛盾论》思想观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只有坚持《矛盾论》的思想观点,我们才能正确看待当今社会存在种种矛盾,才能真正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才能坚定构建人类孜孜以求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与信心。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1).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8.
[4]本书编写组.科学发展观干部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95.
[5]列宁.列宁全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7]杨焕章,杨晓梅.矛盾论:从黑格尔到毛泽东——兼论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学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