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梅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北京 102600)
急性脑梗死537例心电图临床分析
刘秀梅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北京 10260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脑梗死入院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资料。结果537例患者中20~49岁78例,心电图异常47例;50~85岁459例,心电图异常314例。在异常心电图最常见的为ST-T改变、窦缓、左心室高电压及心律失常等。结论脑梗死患者中,年龄越大病情越重者,心电图异常项目越多,患者心电图异常随着病情的平稳而好转,年轻者较老年人心电图恢复较快,在临床上对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脑梗死;年龄;心电图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37例,其中20~49岁78例,男62例,女16例;50~85岁459例,男291例,女168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既往有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12例。537例脑梗死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者361例,占全部病例的67.2%,诊断标准参照第六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537例患者均于入院后48 h内常规采用福田7402心电图记录仪做同步12导联心电图,定标电压10 mm/mV,走纸速度25 mm/s,入院48 h内做一次,以后每周2次,出院前做一次。
537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者361例,占67.2%,其中20~49岁78例,异常47例(60.3%);50~85岁459例,异常314例(68.4%)。以50岁以上老年人的心电图异常率较高,异常心电图表现主要以心肌缺血为主。20~49岁47例中ST-T改变27例(57.4%),窦缓9例(19.1%),左心室高电压5例(14.8%),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例(6.3%),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各2例)4例(8.5%),异常Q波、Q-T延长各1例;50~85岁患者中ST-T改变211例(67.2%),明显高于年轻患者,窦缓49例(15.6%),左心室高电压54例(17.2%),传导阻滞43例(13.7%)(一度AVB 16例、右束支阻滞18例、左束支阻滞5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心律失常32例(10.2%)(房性期前收缩6例、室性期前收缩12例、房颤14例),异常Q波23例(7.3%),查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均除外心肌梗死,Q-T延长2例。老年患者中部分有2~3项心电图异常诊断,此种心电图改变在发病48 h内可发现,持续1~2周。在对急性脑梗死治疗后的恢复期内心电图也逐渐好转,出院时240例异常心电图变为正常或有所改善:青年组恢复39例(82.9%),老年组201例(64%),其中以心肌缺血ST-T改变为主,其次为窦缓、一度AVB的改变,这充分说明青年组较老年组心脏功能恢复较快。
急性脑梗死导致的心脏损害可能与自主神经和神经体液功能应激有关。本组病例心电图异常约占67.2%,与文献[2]报道基本一致。目前多认为脑梗死时脑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产生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直接或间接影响丘脑下部的自主神经中枢或岛叶,使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紊乱,交感神经过度紧张,分泌过多儿茶酚胺,出现应激和内因性类固醇障碍等,继而导致内脏功能及形态改变,出现心肌广泛性应激反应,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本组病例经过治疗恢复后大约66.4%异常心电图改变或恢复正常,其中,青年组占82.9%,老年组占64%,这可能与脑水肿的吸收使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功能恢复有关[3],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对脑部情况及时处理,还应及时发现心电图的改变,及时治疗,只有改善了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才能减少心肌损害,促进脑功能的恢复,这对提高治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3-5.
[2]楼小亮,李晓萍.急性脑血管患者血清酶学及心电图检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2):99.
[3]陈荣植,朱浩佳.急性丘脑卒中脑心综合征1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7):637-638.
R540.41
B
1008-0740(2012)02-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