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文华,欧阳恩良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01)
论毛泽东与历史研究
——基于其部分经典著作的考察
闵文华,欧阳恩良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01)
毛泽东在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光辉的理论篇章,其中不乏关于史学研究的精辟见解,它们是毛泽东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精辟见解主要表现在:(1)历史研究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2)历史研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3)重视对中国历史的研究;(4)历史研究要重视各种专史的研究;(5)历史研究应广聚人材,分工合作。
经典著作;毛泽东;历史研究
毛泽东作为中国和世界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理论家和诗人,在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总是不倦地学史、用史和评史①。从中外历史中汲取人类的优秀智慧,在历史中总结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将之运用到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中去。然而,作为对历史有着独特理解和深刻洞察力的毛泽东,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专业的历史著作,这可以说是一大遗憾。但是,从其遗留下的某些著名篇章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关于历史研究的真知灼见,他对于历史研究的思想也得以很好地体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对于当下的史学研究,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历史观是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的一种根本的见解。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人们对人类对社会历史的见解与之相适应,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历史观。在毛泽东看来,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衡量一切史学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准,就得看其是否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看其是否了解历史的运动规律,看其是否赞同经济的(亦或物质的)力量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在很多文章里,毛泽东本人已对此做过相关的精确表述,认为人们只有以马列主义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进行正确的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才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而这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要用唯物史观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过去的人类实践活动)。在1942年2月8日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在谈到党八股与“五四运动”时,再一次论述到坚持唯物史观及唯物主义批判精神(对现状,对历史及国外事物)的重要性。“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1]831-832毛泽东认为,只有坚持用唯物史观作为认识事物和批判事物的武器,才能避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三种东西。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里面,毛泽东并没有直接说到唯物史观的字眼,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读出其所说的唯物史观的内涵。“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瞎想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而要这样做,就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在无数的“实事”中“求”出真正正确的“是”,毛泽东的意见是要在详细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所有的史料中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也只要这样做了,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是科学的结论,而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1]801
在1944年4月12日的《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毛泽东在谈到关于研究历史经验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时,以曾经对待陈独秀和李立三的事例再一次阐述历史研究要注意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态度,对于任何问题都要取分析的态度,“这次处理历史问题,不应着重于一些个别同志的责任方面,而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也就是“不要否定一切”[1]938。显然,毛泽东在这里没有说出与“不要否定一切”相对的另一句话即“不要肯定一切”,但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其实二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
关于阐述唯物史观的文字,在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中,随处可见。这个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毛泽东对于科学唯物史观的深刻认识并把它贯彻在自己的著作实践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毛泽东对于学史、治史和用史的科学严谨态度。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本人对于历史与历史研究的态度。对于这个成语意思的解释,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里,作过这样通俗的表达:“‘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801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就是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是凭主观的臆想和判断,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待客观存在的事物,要对过去或现在所客观存在的东西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其《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里,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调查什么,当然是对过去的和现在的情况进行调查,过去的情况言明了就是指(某个问题或某个事物的)客观存在着的历史,某个问题过去的情况对于理解其现在的情况是非常关键的。如人们在研究某个问题或事物的时候,就得对它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只有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才可能把问题搞清楚,搞透彻,搞明白。毛泽东讲道:“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一定是瞎说一顿。”[2]109
在历史研究中,如果人们想避免对某个问题的发言不是“瞎说”,那就要求搞研究的人们,要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过去的存在的事实和情况(历史实事),不篡改,不歪曲,不添油加醋,也不偷工减料,有意美化和贬低过去的存在。只有这种难得的态度,令人信服的、能接受得住历史检验的信史的出现才有可能,才更有希望。
毛泽东对历史和历史研究的重视和关注,可以说是贯穿其一生的。1941年5月以毛泽东在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为标志,延安整风运动正式开始。在该文中,毛泽东谈到了历史研究的问题,他在肯定当时的历史研究时,也深刻地洞察到当时的历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即对中国历史研究的不够重视,特别是对鸦片战争以来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研究不够。毛泽东认为,当时的一些史学研究工作者虽然从事了一些研究工作,但是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效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的进行过。无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里还是漆黑一团。”[1]797同时,毛泽东还说到一些学者甚至是马列主义的学者,对当时本国历史的了解也是很肤浅和不深刻的,而喜谈国外的(希腊的)的东西,犯有“媚外”的倾向。对此情况,毛泽东给出了不客气的批评:“对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太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1]798这个批评姑且不论是否完全符合当时的实情,但是可以反映出毛泽东认为历史知识对于当时工作所起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从其严厉的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某种深切关注和重视。这种关注就是要大家“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1]801只有这样,才能从研究中国历史的昨天和前天中,更好地总结出正确的科学的论断和经验,将这种论断和经验用于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出现当时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方法和观点指导的研究的各种形式主义和“党八股”的乱像。
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说到:“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进而还说到“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他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3]532-534毛泽东的这些话,说明了他十分看重和关注历史知识的功用,历史经验的宝贵,历史经验的丰富多彩。只有认真研究中国历史的昨天和前天,才能真正使史学发挥其所一直追求和崇尚的“致用”功能,起到“鉴古知今”和“古为今用”的效果。
专史,亦称专门史,主要是就存在于过去某个时间段和某个空间的某一特定问题、现象等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状况的研究。其范围包罗甚广,常见的有如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思想史及社会史等。对于谙熟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毛泽东来说,当时的历史研究现状也引起了他极大的注意。他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应该是包括这个国家的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只有这些专史在大量可靠史料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才能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作出较为完整和正确的认识。只有在这些专史得到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一部好的通史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为此,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里,指出了中国“近代百年的经济史,近代百年的政治史,近代百年的军事史,近代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1]798的现状,这个提醒,可以说反映了毛泽东对历史研究高度敏感性。
其后一段时间里,中国各种专史研究的兴起、繁荣,特别是政治史和军事史等专史上的巨大成就的取得,或许与毛泽东的这一提法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总之,毛泽东对各种专史研究的注意,从一个侧面告诉了当时的史学研究工作者,应将研究的目光投向历史的各个领域,不应局限于某个地方,应积极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只有那样,整体而富有成效的历史研究才有可能得到保障,不至于落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对于各种学科的研究,集聚各类人才和科学的分工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的分工和合作是高效率工作的关键,尤其是对一些比较专业和研究任务繁重的学科来说,尤其如此,往往会决定最终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而对于历史学科的研究来说,当然也不能例外,人才的聚集和分工合作特别需要。毛泽东作为杰出的思想家、战略家,其战略思维在历史研究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强调研究历史应持唯物史观的同时,更加注意到了历史研究中人材及其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韩愈有过“术业有专攻”一说,毛泽东把它巧妙地转用到历史研究中来。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说道:“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做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和研究,然后才有可能做综合的研究。”[1]802在这句话中,毛泽东还提及到了一个关键点——只有在搞好各种专史研究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搞得好总体史学的研究。这个提法,与后来国外和国内史学界极力追求的总体史研究的路径是不谋而合的。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历史研究委员会,毛泽东亲自指定陈伯达为委员会的主任,负责总的工作。委员会下设“三个所”③,决定由三人具体负责。该委员会还决定创办《历史研究》杂志,由郭沫若先生为召集人组成了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在这一事件中,“毛泽东就创办《历史研究》首次提出‘百花齐放’的指导思想,后来‘双百方针’成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学术与文学艺术的总的指导方针。”[4]这些做法都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在历史研究中已经注意到了人才及专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特别要指出的是,成立“三个所”的决定,尽管是中共中央的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毛泽东对于史学研究的态度和关心在里面一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总的说来,毛泽东关于历史研究的独特思考和见解是丰富多彩的,在《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里我们见到了其中的一部分,这些见解和思考可以说已成了毛泽东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在上面提及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里体现得很直接。今天看来,构成毛泽东史学思想体系的这些精髓(尽管其中的某些主张在某些学者看来可能还需要丰富和完善)已经成为史学研究者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对当时的史学研究,还是对现在和将来的史学研究,所产生了的和将来会产生的积极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毛泽东关于历史研究的思想和主张,并没有完全把历史研究所需要的方法和理论囊括殆尽,但我们又何必苛求于古人呢?我们今天在运用和考察这些思想和主张的时候,也必须辩证地、动态地认识和运用,这不光是一种坚持唯物的、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及态度,更是一种对生产这些思想和主张的人的莫大尊重。
注释:
①可重点参看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0年11期《历史学》收录的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的《历史知识与治国安邦——<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的启示》一文,该文对毛泽东学史、用史、评史作了相当的分析与概括。
②毛泽东在论述此问题时,使用的是“人材”而非“人才”一词。虽说现在两词时常被互用,但严格意义上来讲,很显然两者是有一定的内涵和区别的。本文在使用时为方便起见,不试图去作这种区别,而更愿意将两词所指理解为“研究人员”或许是“研究者”。
③即由郭沫若先生主持中国上古史研究所,范文澜先生主持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陈寅恪先生主持中国中古史研究所(陈寅恪先生未就任,但其推荐陈垣先生出任,关于其不出任的缘由可参看1997年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的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的披露——《对科学院的答复》)。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近代中国网.《历史研究》创刊50周年[EB/O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www.sinoss.net/2004/0220/2016.htm l,2004-2-20.
On Mao Zedong and History study——A Study Based on Partsof hisClassicalWorks
MIN Wen-hua,OUYANG En-liang
(Guizhou Normal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1)
Mao Zedong w rote a large number of theoretical articles in hisbrilliant life,among which there are some inspiring insightsabout history study,consisting of themost important part in Mao Zedong Thought.They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llow ing aspects:firstly,history studymust insiston regarding historicalmaterialism asguidance;secondly,history study should be practicaland realistic;thirdly,Chinese history study should be stressed;fourthly,history study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variousspecific lastly;fifthly,history study should pool the talentsand work in cooperation with each other.
classicalworks;Mao Zedong;history study
A84
A
1674-831X(2012)04-0006-04
2010-05-12
闵文华(1984—),男,贵州纳雍人,贵州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欧阳恩良(1968—),男,湖南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