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肖义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十分良好的状态,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况,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所接受的最早、最根深蒂固的教育,但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有过分溺爱、过分严厉、重物质轻精神、重智力轻人格、离异家庭等。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然而,在目前学校教育中,部分中小学应试教育还十分严重,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稚嫩的心灵。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快、慢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社会价值导向的失衡使当代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大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的诱导,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滋生与蔓延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社会大环境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出现了一些病态心理和人格障碍,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使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在部分教师中尚存在着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也是农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体育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中对当前或预计到将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景产生的担忧倾向。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学习焦虑是一种刺激物、内驱力,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认知活动与行为有一种激活作用。它可使学生尽力保持心理平衡,加强安全感,强化自我意识和积极情绪,对发挥体育活动的潜力最为有效。焦虑程度过低,有机体的激活水平低,大脑和肢体难以得到足够的能量去进行体育学习,活动效应也低;高焦虑状态则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身体运动,降低运动知觉的自控能力,运动能力丧失,运动表象和动作概念混糊不清,导致信息加工的效率全面下降。
体育教学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
体育运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视。它是一项竞赛,且合作性极强。学生在集体练习和竞赛活动中,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并共同努力,克服阻碍和困难,从而战胜对手,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单项练习和竞赛中,同样能得到老师和教练、同学和队友的关怀照顾,并相互鼓励支持,帮助保护。这样,成功时可以共同庆祝、分享快乐,失败时也有人安慰与关怀。同时,大家在体育活动中友好交往,相互沟通了解,增进友谊,融洽关系,化解矛盾,从而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培养起良好的个性品质,并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
体育教学能直接地给学生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去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况,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学生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现象。在体育教学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在情绪方面,针对情绪方面有缺陷的学生,体育教师可采用一些缓慢、持久、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如下棋、慢跑、射击等,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在活动时还可以配上适当的轻音乐;在音乐的旋律中进行活动,以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学生兴奋激动的心情趋于平静安详。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体育氛围,并使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得到宣泄,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得到缓解。
随着年龄增长,生理上的发育,学生成人化的心理逐渐成熟,过去心目中的教师权威在逐渐消除,他们之间会重新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威信人物。所以体育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权威压制学生:我教你什么,你就必须学什么的强制式教学方法。这样只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造成学生不愿上、不想上、怕上体育课,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疏远体育课。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体育课选修性项目的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己喜爱选修的锻炼项目进行教学,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性教学,通过他们的需求来获得知识。一旦学生能够发现自我的能力,使其在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后能找到表现自我的个性“闪光点”,才有可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宜人的教育环境。体育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快乐,更重要是让学生感到成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在“成功——失败——成功”过程中感受到“满足——克服——新的需求”后,真正地领悟和体验到体育锻炼给人们带来的喜悦。这样的学校体育才有精神感召力,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就会得到张扬。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着“不敢表现,不愿表现心态”。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也直接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教材及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勇于生活、善于生活,鼓励学生要有勇气、敢于战、不怕跌倒,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材结构上应采用一主多辅,让学生在完成主教材的同时,有选择的自由、有自主发展的场所。
1.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体育教学中引起拘谨和胆怯心理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但主要来自学生、教师两方面的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规律,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练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心理障碍消除和减少到最低程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发展,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缓解心理障碍从中得到喜悦与快乐。
3.体育教学中利用各种情境、手段、方法、器械等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的培养和锻炼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不同的体育活动项目,并积极尝试新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习惯、能力的体育组织形式,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使体育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首先教师心理要健康,学校以后应杜绝“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使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在部分教师中尚存在着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现象应得到解决。
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规律,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练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心理障碍消除和减少到最低程度,争取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3.体育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结合实际推行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让学生与老师共同促进与健康快乐的成长学习。
[1]张勇,宋旭.李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5,3(1).
[2]晏广良.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3]王文惠.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宁夏教育科研,2007,(2).
[4]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
[5]赵光权.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吉林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