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预防和处理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中的应用研究

2012-08-15 00:52鲍红霞
关键词:突发事件危机群体

鲍红霞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15)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成长的后期和成年的初期,迅速的身体发育和环境变换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心理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相对适应和稳定的自我调适过程,在遗传素质和社会外部环境已经基本稳定的条件下,针对个人的发展来说,内部环境和教育两个因素明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环境即个人主观能动性,个人主观能动性和教育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能使教育的成果事半功倍,同时好的教育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相反不恰当地教育或者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过来也阻碍了教育的实施和学生身心成长,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高等学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处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甚至是突发事件在其发生前一般都有显性或隐性表现,研究大学生群体特点和心理危机表现,制定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预防心理问题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高校采用得比较广泛、传统的是学工部门、学院、校医院的三方联动机制,学工部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几乎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和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既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管理者也是教育者同时承担了部分心理医生的工作,心理健康中心较为具体的工作是进行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和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受理等。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中心处于师资紧缺的境况,面对动辄上万的学生,一个中心仅仅以十为数的专业师资力量显然不能满足庞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另外越来越复杂的心理问题也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深层次和更广知识面范围的问题对或年轻、或兼职的心理教师队伍更是严峻的考验,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界定从时间成本和专业要求上对于高校来说都是一个难题,部分心理教师实际上承担了心理医生的功能。因此,学院这个处于教育第一线的二级管理部门的责任就更为具体,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者和行政人员这些直接和学生个体交流的一线工作者的任务除了常规的教学、行政工作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关心学生的心理,通过长期接触培养的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监控、预防方面要加大作用的发挥。校医院作为传统的三方联动机制的一方今天其地位和作用显然在慢慢淡化,医生就近救护的作用在交通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也黯然失色,还且不论专业素养和信任危机,事后补救的职能显然不能满足预警、干预为主的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需要。因此,适应现在学校发展的要求,结合学生群体的特点,第四方应运而生——学生群体。学生群体的自我监控、预警、干预能力是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团学干部、班委委员、寝室长、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管理学生,学生帮助学生,扩大心理危机预警的监控范围,形成学生——教师——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者——学校的纵向四层联动。同时,发挥学院同后勤、保卫等部门的横向联系网,使有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危机的学生不论从源头还是学习或是生活都处于关注中。

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大学生特殊群体

大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又一个“断乳”期,比起身体上的不适应,心理上的不适来得更为强烈,由于大学生从小生活环境和个体素质差异,每个人对于新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他们有共同的困惑,也有个别的问题,面对比起中学学习阶段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不尽相同的发展要求,应对学习,更需要锻炼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多学生在自我管理上存在疏忽导致最终引发其它问题,另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大多数学生困惑所在,寝室矛盾、利益冲突、性格摩擦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再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成本也给部分学生带来生活的困苦,加上有些不良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双重影响导致这部分学生心理失衡,从而也会产生心理问题。除了共性方面的因素导致问题的这些学生外,我们还需要更加关注特殊群体,这就是那些自恋自恃、自以为是、嫉妒攻击之人,或是那些平日里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的人,甚至是那些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孤独安静、喜好独处、很少引起他人注意的“老实人”,我们要帮其打破情感压抑、适当发泄情绪、关心体贴帮助、体会群体关怀、避免强烈刺激,这是我们当前强调稳定、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心理问题的引发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关心外,建立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及时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及可能导致更大问题的行为表象,及时进行心理介入。

三、建立规范、有效的突发事件心理介入流程

一旦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多数其实已经是无可挽回的灾难发生、亡羊补牢之时,为了尽量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频率,高校应该更加注重此类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心理介入。建立规范的流程并有效地执行是高校健康运作的必要之举,除了对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群体的特别关注、甚至是干预以外,当心理问题突发事件发生时,一线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专业教育者、管理人员和保卫、后勤等保障部门也要及时予以介入。信息、技术和后勤支持此时都是人命攸关的大事、另外,事中、事后的对内、对外新闻宣传应对这些都是影响事件处理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事件发生前的监控(诸如对学生成绩的及时预警、心理生理健康的平时教育、困难学生的帮扶、预警网络的维护)、事件发生中的理性应对(学工线相关教师管理人员及时到场、后勤保障、舆论应对技巧)、事后的宣传教育工作(不论是针对当事人还是其他学生)都是必要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灾难中学习、成长。

四、灾难中成长的智慧

大量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发事件表明,大学生群体的情绪管理能力还比较弱,应急处置能力还尚不成熟,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一个特殊阶段,承接着社会、家庭和个人发展三重压力,来自各方面的外部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构成影响,内外相互作用,结果各异。如果高校教育得当、管理体制健全、运作有序高效对大学生的成长会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只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它还需要与家庭、社会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心理问题导致的突发事件屡屡发生究其原因除了学校教育的缺失、从小家庭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熏染是更深层次的原因。2004年2月云南大学马加爵由于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心理疾病最终导致对同学的屠刀相向;2007年3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男生因情感问题而跳楼以示报复;2009年11月上海海事大学女硕士杨元元主要因家庭困境导致的绝望自杀;2011年9月苏州大学的情侣因情感纠葛导致的双双跳楼身亡。从近几年全国各地高校发生的与心理问题直接相关的案例上来看,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无不是用残忍的手段结束了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一次次的教训是对高校教育管理者管理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的锻炼,也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鞭策,在一次次的灾难中,高校应该以例为鉴,总结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灾难中吸取智慧。

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多样,但是他们都是处于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存在塑造的可能性,学校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博爱精神,锻炼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危机应对能力,事前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诸多表象并及时干预,防微杜渐,尽量减少心理问题导致的突发事件发生。

[1]傅道春.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陆菁.构建高校辅导员的危机干预模拟训练机制[J].中国报业,2011,(6).

[3]毕岩.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危机及干预途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张又专.谈校园危机的预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

[5]张梁平.勿临渴掘井 宜未雨绸缪——对校园危机事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4,(24).

[6]叶云明.大学生危机干预策略探析[J].高教研究,2006,(6).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危机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危机”中的自信
突发事件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