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传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逐步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以后,必然有自己的政治和利益诉求,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缺陷,又使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进而造成社会的不确定性。如何在社会结构变化中兼顾各阶层的合理利益和正当诉求,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协调好阶层利益关系,已成为不能不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社会阶层构成变化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社会各阶层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改变自身的地位,在结构内部形成了培育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源,各阶层之间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得到强化,从而推动了市场竞争氛围和机制的形成。二是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同阶层的群体由于经济状况不同,生活方式、利益认同、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社会阶层利益的多元化,这种利益的多元化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社会需求大大增加,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人民群众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对幸福指数的追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二)社会阶层构成变化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社会格局
一是有利于“橄榄型”社会结构形成。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结构是进一步向着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发展,社会阶层流动更加通畅,社会底层不断缩小,中产阶层迅速壮大,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对社会矛盾激化起着很好的缓冲作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开始从原先的“金字塔型”逐渐向“橄榄型”转变。二是有利于现代化的社会阶层位序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阶层拥有的资源量不可能是绝对均等的,其差别将长期存在。各阶层按照所拥有的资源多少,以及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来确立阶层位序,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秩序。目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基本上呈现出这样的位序,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三是有利于社会阶层多样性发展。新阶层已经形成并逐步壮大,这种变化符合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社会格局的稳定。
(三)社会阶层构成变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民主进程
一是社会阶层变化强化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观念。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成员,随着阶层意识的增强,其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也必然增强,公民参政观念的变化,为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观念的支撑。二是社会阶层变化激活了社会团体的阶层认同感。利益的分化强化了人们的阶层认同感,人们开始逐渐结成不同的团体,采取集体行动向政治系统表达所在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以追求和保护自身利益,团体的政治参与日渐活跃。三是社会阶层变化提高了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随着社会阶层的统一和规范,公民为了追求团体和自身的利益,对利益一致性的强调完全压倒了利益的特殊表现,各社会阶层和阶层个体不再为了某种具体的利益而参与政治。这种经济关系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管理层次的提升。
(一)工农阶层边缘化,导致巩固执政基础的难度加大
传统工人队伍出现分化。工人阶级内部出现阶层呈现出多样化后,传统的工人阶级整体实力和阶级意识逐渐弱化,由此造成了党执政资源的流失,加大了党巩固执政基础的难度。农民阶层地位不断下降。在城乡分割、贫富差距扩大背景下,农民阶层收入低,必然引起心理不平衡,农民阶层社会地位低,政治参与的可能性减少,使农民阶层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产生怀疑,对党产生疏离,党群关系恶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发展。绝大多数新社会阶层人士,都属于高学历、高科技、高层次的“三高”人员,是社会的知识精英、技术精英,在经济上有实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有入党动机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党很难把这些新兴领域的精英团结和组织起来,影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贫富差距扩大化,导致维持团结稳定的难度加大
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矛盾。历史上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上原本就存在的差距,在改革开放后因发展战略调整、实行特殊政策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得以继续扩大,部分政策又忽视不均衡发展的负面效应,并给予先富地区新的“优惠”,成为竞争环境新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社会利益矛盾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分配形式的改变,使各阶层中成员分化、整合成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由此产生的矛盾给党维护各主体间的团结统一带来不利影响。阶层内部之间的利益矛盾。阶层内部各成员所处的行业不同,在因行业内部、行业之间的所处地位和国家政策倾斜程度的差异,导致阶层之间、行业之间成员收入差距明显拉大。
(三)价值取向功利化,导致意识形态统一的难度加大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的多元化,特别是互联网等现代手段的广泛运用,部分人的价值取向逐渐趋向功利化。主流思想有弱化趋势。新的社会阶层中,有的人将市场逻辑神话化,是非曲直的界限模糊,一些人借口思想多样化而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宣传“意识形态地位等值论”,否认主流思想的指导地位,主张私有化;拜金主义有抬头倾向;个人主义有增长迹象。市场经济唤醒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利益意识并且赋予了其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从而促使社会成员从原先一元化的利益结构束缚中解脱出来,强烈要求自己的价值能够被社会所尊重和认可,并且在极力寻找能够使自己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渠道和方式来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在人的思想中,必然形成重物质轻精神、重利益轻道义、重效率轻公正、重个人轻集体。
(四)社会主体多元化,导致矛盾冲突协调的难度加大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还是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不能获得均等的利益,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难以避免,随着矛盾的不断加深,化解可能性变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管理者阶层和其他阶层的矛盾。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既是政策、法律、制度的执行者,又是利益分配的操纵者。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经过长期市场经济的洗礼,其权力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当前普通群众参政议政的比例还不够高,反映民意的渠道也还不够畅通,社会管理者的思维理念、管理水平、工作方法还比较陈旧,极少数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权力腐败”,直接损害了其他阶层的合法利益,加剧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其他阶层的矛盾。
新社会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矛盾。新社会阶层大部分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而致富的,并积极回馈社会。有些私营企业主是通过不法经营、偷税漏税、剥削雇佣工人等不正当手段攫取财富。特别是官商勾结、利益固化,形成“权贵资本”,给其他社会阶层成员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激发了其他阶层的不满情绪。
工人阶层与农民阶层之间的矛盾。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但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阶层之间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特别是城乡交换关系的不平等,以户籍为载体的国民待遇不平等,造成了农业与非农业、农村与城市机会和条件的不均等。
社会阶层的分化已经使中国从改革前的相对平均主义的社会走上贫富差距相当大的社会,必然使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价值观念多元化甚至相互对立冲突,客观上要求党和政府在政策选择即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兼顾各阶层的合理利益和正当诉求,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不折不扣、不偏不倚地执行好这些政策,协调好阶层利益关系。
(一)注重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该管的事坚决管好,不该管的事要坚决退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二)深化基层组织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力度。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应探索和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办法,降低社会组织登记的门槛,认真研究、适当放宽社会组织准入条件,比如引导成立农业合作社、工商协会等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和服务,引导和规范其健康发展。尤其应重点发展社区性民间组织,使其成为社区基层治理的重要依靠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将其中的优秀人员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所处阶层人员做出表率。
(三)选拔出群众公认干部
领导干部是抓好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组织部门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注意群众的反映,注重民意测评的结果,选拔任用肯做群众工作,善于化解社会矛盾,能够驾驭复杂局面,群众公认的好干部。
(四)疏通好利益诉求渠道
诉求表达是权益保护和矛盾调处的前提。领导干部应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掌握群众需求,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与群众交朋友。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多关心贫困弱势群体,多举措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做到公平公正。要健全和完善信访制度,创新信访形式,成立便民服务中心,领导干部轮流值班,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处理。
(五)完善矛盾调解机制
要充分挖掘民间资源,充分利用乡规民约,充分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调处矛盾纠纷,充分发挥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的作用。坚持把“调解优先”原则贯彻到执法办案工作中,积极探索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调处中心具体运作、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方广泛参与,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同时,建立健全社会综合管理机制,一些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呈现出网上与网下相互呼应、放大推动的状况,因此,应着力提高网上发现、控制、处置社会矛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