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支持与生态道德观念的确立

2012-08-15 00:44唐晓燕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道德人类价值

唐晓燕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生态危机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危机,究其根源是人类生态意识薄弱,生态道德缺失,生产和消费行为不当。因此,走出危机的关键在于重新构建起生态道德这一社会价值支持体系,不论是个体以至全社会和政府唯有在生态道德观念指导下,对生产和消费的行为选择,对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模式、管理规制的选择才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导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行为和正向成效。

一、生态危机呼唤生态道德价值观念的重构

1.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整体危机

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看清危机所在。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制于自然,但人又有别于其它动植物,它是能动的自然物。在这里肯定了自然对人的制约性、先在性和基础性,历史本身是自然生成人的历史。但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在社会中人获得人的规定性,而自然是人的自然,自然是人为的和为人的存在,自然界自从产生人、人类以来,无不受到来自人的改造和干预,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体现出人为性而不再是纯粹的自生自灭的自然。可见人与自然是互相包含、渗透、交融的整体存在,自然与人是密不可分的共生共荣的关系。这种共生共荣的关系决定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在保护自然环境的优化、美化的基础上追求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享受。

人们违背了处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关系的原则,把自然置于对立才导致生态危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史上,原始社会,人认为自己渺小,认可自身是自然的一分子,盲目崇拜自然;到农业社会,人利用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再到工业社会,人发展到控制、宰割自然,成为万物的主宰。就这样伴随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人与自然处于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面,割裂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淡化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受动性的认识,强化了人是万物的主宰的观念,自然在人的面前渺小得微不足道,自然而然地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而万物的灵长动物人则天生就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自然中存在的一切资源可以任意地无限地无代价地为人类所用,就是在这种错误的观念的指导下,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它引发了人类深刻的生存危机:人口激增,能源短缺,土地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空气和水严重污染,物种减少,气候变暖,各种灾害频发等等。而且这种生态危机已不再是某区域某国家某时期的一种危机,而是有目共睹的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危机,它使世界人们在享受工业社会科技强大所带来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种种天灾人祸带来的切肤之痛。

2.生态危机是人类生态道德缺失所致

按照马克思唯物史观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共生共荣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人在自然面前应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受制性的关系,人类应承认并尊重自然界具有的价值和权利。尽管自然的价值是在人的感知中存在,但并不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因为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自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正是所有物种的综合作用才维护了生态功能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才维持了生态功能系统的稳定性和整体性,而这种稳定性和整体性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得以支撑。正由于自然价值的存在,因而它有权要求人类尊重它的生存和发展权,人类必需按照生态伦理道德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种类的多样性、系统的完整性及动态的平衡性。可是人们没有按照应有生态伦理道德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把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质财富的丰富以及自我物质利益的极大满足当做唯一目标,因而在生产上采用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片面追求“高增长”,导致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产出、低效益;在消费上不讲适度,不讲节制,欲望极度膨胀,崇尚奢侈的物质享受,抛弃了勤劳、节俭、朴实的美德,异化的无理智的消费行为不仅造成了生态的破坏还导致人自身的不健康,有违消费的初衷。缺乏生态道德的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当作无价的无主的无限的获取资源的对象,不承认它内在的价值,不尊重它的权利,不按自然规律办事,为所欲为地征服改造自然,不顾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超常规的开发利用资源,超出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的肆意地排放废弃物,不领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平衡性的内在要求而大规模地扼杀和毁灭其它动物、植物、微生物,这样势必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紊乱,生态系统内在调节功能下降,当自然这一生命支持系统被人类自身所破坏,自然就会报复人类在错误价值观念下的错误行为,今天已经出现的各种不正常的自然灾难现象不能不说是对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若还是执迷不悟的话,长此以往生命支撑系统会崩溃,人类会因自身生态伦理道德的缺失,贪得无厌的索取及不顾一切地丢弃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3.生态危机昭示重建生态道德价值的重要

现实地面对人与自然对立所导致的危机,应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调适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们不得不客观面对人与自然对立所带来的种种危机,当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自然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时,人类就不得不反观人类的自然观、和生态道德价值观所出现的问题。平心而论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其实质是人与自然对立矛盾的外化,是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产物,是人越来越狂妄自大和自私自利这种人类沙文主义所致。面对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危机四伏的残酷现实,人们不得不客观地对待自然存在的价值和权力,人类自身应受生态伦理道德的约束。从教训中应该明白:人类作为自然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系统是支撑生命的外部客观条件。因此,处于道德主体的人类应对自然给予道德关怀,尊重与爱护自然环境,在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自主自觉地用生态伦理道德约束自身的行为,从价值取向上做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明智选择。为此,需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从生态伦理道德的层面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其深层意义始终是为了缓和甚至化解不同地区,不同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用人伦之理去协调科技运用不当,化解科技这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在生态道德指导下去健全法律制度以及完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终极目标是在生态文化的协调下追求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

二、重建走出危机的生态道德社会价值支持

1.清算人类沙文主义,去除人们生产消费中的不道德行为,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

摆脱生态危机,走出环境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需要人类智慧地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生态危机是人们生态道德缺失所致,而生态道德缺失源于人们在人类沙文主义思想下缺乏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因而在生产和消费中以人类自我利益为中心,无视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向自然界抛弃废弃物,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所以走出危机的关键在于清算人类沙文主义,去除人们生产消费中的不道德行为,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这种生态道德观是一种对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及其根源的深刻认知,对人类应善待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体认,并在生产、消费行为的价值取舍上体现出一种真、善、美的生态价值观念,形成了较稳定的生态理性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特征。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政府层面,树立起科学的生态道德观才会从人与自然关系及生态价值取向的角度重新审视与检讨人类自身对于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以生态伦理道德审视各种手段应用中的价值取向上的错误及客观成效上的背叛,并以这种生态伦理建构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规制,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人们只有在深化对生态道德认同的基础上,建构起强有力的社会生态价值支撑体系,在这一社会生态价值理念下,才有可能使多种手段在服从和服务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因而开展生态伦理认同教育,构建生态伦理道德的社会价值支持十分重要。全社会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设法对人们实施有效的生态伦理道德的认同教育,真正用内化的生态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们自我的生态行为。生态道德认同教育强调教育的过程环节,生态道德认同教育包括知、情、意、信、行这五个环节。因为,生态道德的教育只有解决了教育对象在深刻认知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产生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强烈的情感需要或情感认可,才能转化为内在生态道德意识和自省自觉坚持的意志力,并把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作为一种理想信仰,自主地自觉自愿地外化在约束自身的生态行为上。唯有这种生态道德认同教育才真正提升人们生态道德水准,才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社会价值支持。要完成生态道德认同教育,重在认知,贵在认同,难在践行。正因为此要举全社会之力大力开展生态宣传,设法提升人们生态环境认知;极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纷围,通过感染和熏陶培植人们的生态情感和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推动每个个体践行生态责任和义务。

2.抛弃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整个社会集体生态意识缺失的状况,寻求社会的生态价值支持

要重视集体的国家的生态意识的形成,推动生态伦理的价值认同成为民族国家的价值取向并作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科技开发与应用的行为选择。生态伦理的价值认同不仅体现在作为个体的人的认同,促进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上都自觉地采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道德行为,如自愿计划生育、自愿过适度节俭的生活,节约用水用电等,但仅靠个人的生态美德是不够的。在现代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的政策、法规及科技手段等有关。因此,作为开发主体的国家民族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理念和生态价值取向,它关联到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关联到地区、国家行为决策中的生态价值取向问题。诸如采取开发和节约新能源新资源的科技手段,把过去线性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循环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处理好中介于自然的人与人的生产、分配、消费关系,在采用行政的管制、经济的奖罚的同时健全自然保护立法、监管工作等。而所有这些措施的采取都需要在一种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支配下才会产生正向的成效,脱离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指导的科技的应用无异于缘木求鱼,离开生态价值指导的法律及行政监管也等同于刻舟求剑。又如,是否象制定国家军事安全政策一样去制定全球环境安全的政策策略,是否制定法律法规向着符合地球生态恢复的方向去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是否开发并使用有利于环保的科技手段,使其用于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的恢复,是否从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角度推进循环经济等,这些行为选择中都有一个生态价值标准包含其中,这些决策方案中都有一个是否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作为决策的出发点或归宿。如何有效地使生态伦理的价值观念成为民族国家的集体意识和意志,作为国家集体层面上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如何推进现实措施的采取,渗透到各种行为决策中去,使得一个国家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宁愿放弃那种过份注重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的整体的利益的错误做法,放弃过高的物质欲望,放弃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放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生产源头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污染排放,而这些都得靠集体生态意愿和国家生态意志才得以实现。

3.反思政府管理模式,探寻政府生态意识下的政策与管理规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制定政策、规章制度并实施管制的行为主体。政府是否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具体体现在政府制定的政策、行为规则的价值取向上,政府一定要以人与自然的生态规则作为行为决策的依据和准则,要摒弃以往那种以经济指标来评价和衡量一个决策、项目乃至一个企业和地区的发展水平的做法,转向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统一为出发点,全面正确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效。政府要强化生态伦理职责:一是政府管理要向生态管理模式转换。通过对生态保护的具体行动的决策和监控管理,为企业和社会作出表率,切不可为了一地私利在环境保护工作上“越位”或“不到位”,在惩处环保破坏活动中“不作为”或“乱作为”。二是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中长期总体规划,加大对生态建设的专项财政投入,加强生态建设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公布环保的各种监测指数及相关信息,提高公众的参与监督意识,推行绿色GDP考核指标,建立并接受对各级政府部门和主管领导的绿色绩效考评。三是政府要做好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标准制定工作。政府依靠经济杠杆与市场机制实现环保成本内在化,通过建立健全资源税、燃料税、生态环境补偿税等完善绿色税收制度,以达到鼓励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目的。利用经济手段加大奖惩制度的力度,对企业或个人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大所承担的违法成本,而对企业节约资源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的行为给予经济优惠或补贴,以此奖赏和鼓励其行为。四是政府要推动全社会的公共监督和法制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五是政府要大力推动开发绿色科技。绿色科技创新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资源不足、能源短缺、环境中空气、水、土壤污染严重等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发绿色科技服务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并寻找替代性能源,降低碳排放,建设低碳城市等,政府一定要把生态伦理观作为科技开发运用的价值取向并寻找科技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的着力点。总之,政府要在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和强烈的生态意愿指导下,把行政管制、法律法规强制和经济奖罚调控等手段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加大对生态问题的行政调控力度,加强环境法制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的经济标杆的社会治理结构,强有力地推动绿色科技的开发,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肖毅.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支点——生态伦理中的自律与他律[J]. 求索,2004,(11).

[2]刘玉珂.生态世界观、生活方式与资源问题的解决[J]. 求索,2007,(12).

[3]周晚思,高晓清.生态化思维方式的培育[J].湖湘论坛,2010,(3).

猜你喜欢
道德人类价值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