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景庆
产业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产业的更替和转型是区域经济充满活力与阔步前进的源泉。“两型”产业是以低消耗、环保性、循环型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模式。构建“两型”产业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发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继续进行科技革命的强大动因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基于目前湖南和长株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损伤以产业为主要承载体而非以居民消费为承载体的实际情况,本人认为,两型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两型”产业的构建。所谓“两型”产业,是指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目标,以高科技、低消耗、环保性、循环型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产业。[1]我们理解“两型”产业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个层面进行。
一是核心区,即狭义的“两型”产业。是指对环境的改善有一定帮助,且资源消耗极低的产业。如工业中的环保产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工程、绝大多数高新电子等产业;农业(含农、林、牧、渔)中的生态农业、高技术精准农业、循环农业等;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信息、生态休闲旅游、商贸流通等产业。
二是中间层区,即中层意义的“两型”产业。是指产业对对环境有一定的损伤,但这种损伤通过自然力的生态作用得以补偿,对资源的消耗也不足以破坏自然界自身平衡。如工业中的轻工制造、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农业中有序的大中型灌溉农业(不使用有毒化肥和农药)、大中型养殖业;第三产业中有序的餐饮、旅游等产业。
三是外层区,即广义的“两型”产业。资源消耗较大,对环境有较大损伤,但经过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处理能基本符合环境要求的产业。如工业中推广清洁生产的大型冶炼、化工、采掘、造纸、水泥、竹木加工等产业;农业中的传统中小型灌溉农业、中小型养殖业;第三产业中的旅游旺盛区、餐饮和商业集中区。
四是外围区,即非“两型”产业区,或“两型”产业禁止区。是指资源消耗大、对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如工业中的中小型化工、冶炼、造纸、采掘、水泥以及排放未达标的类似大中型企业;农业中的粗旷型农业、有毒有害的化肥、农药、添加剂的使用;城市中生活垃圾的随意堆埋、生活污水和废气的随意排放、城建的随意拆迁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湖南和长株潭构建两型社会产业的基本路径:整治和禁止外围区→限制外层区→有序发展中间层区→重点发展核心区。
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省份和发展中地区,在发展“两型”产业的实践中,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一)陈旧的思想阻碍“两型”产业发展
在当前我省“四化两型”建设的大潮中,仍有一些思想与“两型”产业构建的目标价值取向相悖。一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思想。有人认为湖南尚属欠发达地区,湖南要追赶发达地区,首要任务是加快发展。认为如果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势必给项目建设带来很大的束缚,影响发展进程。所以,主张“先发展,后治理”。二是片面的政绩思想。有人认为抓发展就是要办企业、引项目,创造更多的税收,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政绩。认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既费精力又费金钱,而且做出的成绩看不见、摸不着,体现不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消极应对的思想。一些地方尤其是企业,重自身经济利益,轻社会责任,没有把产业“两型化”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机遇,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舍不得投入,过一天算一天。这些陈旧的思想认识,体现了传统做法的惯性思维,构成了“两型”产业发展的现实阻力。
(二)落后的产业规划束缚“两型”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规划是产业发展的先导。湖南产业规划整体滞后,束缚了“两型”产业的发展。一是第二产业规划滞后。产业的集群化和“两型化”是当前湖南工业发展的方向,也是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发展效益的必然要求。湖南工业发展规划整体没有达到集群化和“两型化”的要求,造成湖南在产业布局上分散,空间上没有扎堆成群和形成产业链接,不利于资源集约和循环利用。二是城市建设规划滞后。按照科学发展、适宜人居的要求,城市规划应当根据城市水流、风向和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合理规划工业区、生活区、行政办公区。以长沙市为例,城市要扩容提质,产业要“退二进三”,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特别是高能耗、有污染企业改造搬迁的工作虽然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但搬迁后的工业企业是否远离了中心城区,且又是否形成了完整的“两型”产业核心区,恐怕这一目标还远没达到;在城市建设中,忽视节能型房屋规划与设计,忽视推广利用节能环保材料,“少动脑筋、多放钢筋”的落后建筑思想大有存在。三是新农村建设规划滞后。我省新农村建设除少数试点村有村庄规划外,目前大部分的农村缺乏村庄规划,农民建房缺乏整体布局,东一幢,西一幢,资源和土地耗费大,这对今后村庄道路建设,水、电、通信、燃气等管网埋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一大难题。
(三)资源型产业结构困扰“两型”产业发展
湖南属资源型经济结构,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经济增长的资源能源依赖性较强。“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行业增长较快的势头仍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近几年湖南新上的项目中,化工、水泥、采选、冶炼行业占有较大比重,预计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建材等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以我省的湘南地区为例,2010年,衡阳和郴州两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60%是“两高一资”行业。[2]这种“两高一资”行业占主体的经济结构,造成两市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居高不下,工矿企业废渣、废水、废气等结构性污染突出,矿区生态恢复和治理难度大。同时,沿海发达地区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的“腾笼换鸟”发展阶段,一批资源能消耗性企业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承接沿海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对我省尤其是湘南地区产业“两型化”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四)投入不足限制“两型”产业发展
必要的投入是发展“两型”产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省对于“两型”产业的投入其实并不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关停转并和进行产业“两型化”升级,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但是,湖南第二产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企业技术水平整体不高,而当前省市财政保正常运转的压力大,对区域产业“两型化”改造缺乏应有的财力支持。二是企业投入不足。企业技改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成为当前影响“两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企业有“两型”的好技术、好项目,但缺乏资金投入,无法启动。企业向银行融资门槛高、周期长、难度大;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的组建运行目前也存在担保金不足等现实因难,对企业“两型”产业化改造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三是人才投入不足。时代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发展“两型”产业必须推进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科技人才。湖南科技人才相对缺乏,专业拔尖人才不足。由于缺少人才支持,企业寻求科技支撑的意识就不强,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经济优势的各项工作相对落后。
(五)尚待完善的政策机制不利于“两型”产业发展
政策机制是“两型”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虽然我国的“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但中央迄今缺乏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两型”产业的完整调控政策、引导机制和考核办法。各省市对两型社会的建设也尚处于探索之中,缺乏系统有效的规律和方法。我省对两型社会和“两型”产业的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当前环保部门在执行实际环保职能时,以罚代管、以罚代治的倾向依然明显,产业调控的职能弱化。这些均构成了“两型”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
针对“两型”产业的内涵和湖南构建“两型”产业的制约因素与障碍,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应成为我省“两型”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跨越的理念
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快”就是要实现“跨越”,“好”就是要实现“科学跨越”。传统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是不可能实现科学跨越的。因此,发展“两型”产业首先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四化两型”战略,并落实于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就是要以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深化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选择性地理性承接产业转移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升级改造;就是要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两型化”;就是要切实推进要素市场的发展与成熟,为“两型”产业发展构筑基础平台。
(二)以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为目标,大力提升现有产业
当前,湖南产业中以化工、冶炼、重型机械,火电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占有相当比重,给全省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可小视。如株洲以冶炼业、岳阳以石化业、湘潭与娄底以钢铁业等,包括长沙的机械制造业其实耗材也是比较高的。以保护环境和节能降耗为目标大力提升现有产业以形成产业集群,是湖南构建“两型”产业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可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用清洁生产技术着力改造湖南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或工艺;二是用新产品新工艺加速中、小型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三是积极践行园区产业链接式集群。达到此目的的方法:一是政府推动式。政府推动式即政府通过城市改造和财政税收等杠杆,推动企业进园区作集群。二是市场诱导式。市场诱导式即通过园区的吸引力和产业链接式集群的成本优势吸引企业进入集群园,加入链条。以湖南长株潭地区为例,根据目前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现有的产业特点,三市在提升和构建“两型”产业中应有明显差异和侧重,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应着力提升和扩张现有的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最终占领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的全国乃至世界的产业集群高端,并着力打造产品研发、金融流通和文化之都;株洲依托现有区位和产业优势,整合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有色冶金和化工产业群落,打造交通机械、新型材料、循环经济型冶炼化工等极品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品配套服务等产业;湘潭应努力提升其钢铁、军工机电、精细化工等产业,抢占新能源、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产业集群高端。此外,三市要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红色、绿色、休闲式、购物式、观光式、体验式等多条旅游线路,提升旅游产业的整合力和竞争力。
(三)以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新能源是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目前认为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核聚变能、氢能等。新能源是21世纪世界经济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目前公认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型建材、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八大领域。新材料产业在21世纪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专家预计,生物材料及医疗器械近20年将继续以15%的速度增长,成为本世纪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美国已抢占了40%的世界市场份额。[3]
新能源新材料在湖南尤其是长株潭已能看到一些曙光,如湘潭的湘电股份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产业;株洲以硬质合金为代表的新型材料的研发与生产;长沙力元新材料基地和电子信息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和集群产业化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湖南打造该工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规划,进行重点突破式发展。制定《湖南新能源新材料发展规划》和《湖南新能源新材料集群产业规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注重重点开发、深度发展。二是建立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体系。鼓励企业家、院校、科研机构,引进回国人员和国内外专家参与新能源新材料活动,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创新创业机制。三是鼓励资金投向新能源新材料。引导社会资金尤其是风险资金投向新能源新材料,推动产业发展。四是做好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和集群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服务工作。
(四)实现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与“两型”产业的有机对接
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已进入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与改革开放前20年的第一轮产业转移不同的是,新一轮产业转移有两个新特点:一是我国沿海和内地同时成这轮产业的承接地。其中沿海地区既要对外要承接国际相对先端技术的产业转移,又要对内要转移出自己相对夕阳的产业;而内地则成为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双重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且在新一转产业转移中表现更为积极和活跃。二是新一轮产业转移高度关注和积极推进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突破。新一轮产业转移成了湖南近几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由此,湖南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经济优势,打造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极点”,湘南城市群、环洞庭湖城市群为“两翼”的区域经济格局,使自己从一个经济辐射地转变为经济极化地。其次,湖南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创新突破,增强以我为主、组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具体而言,湖南开创性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一是要谨慎发展原始型的资源和能源开发项目。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绝不能以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高消耗、低产出为代价换取产业转移。二是要以突出特色和技术再创造为宗旨集约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湖南要承接发达地区进入成熟阶段后期的纺织、食品、服装、鞋业、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要突出特色发展和集聚发展,进行技术再创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三是大力进行科技型产业的揉合创新。湖南惟有这方面大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大崛起。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环境产业是指满足人们需求并能在利用环境中创造出新价值的产业。广义的环境产业将环境视为资源,它与循环经济的生态性具有本质一致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两型”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用循环经济推动“两型”产业发展,引导企业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首先,要大力推行节能降耗。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严格限制高消耗、重污染产业的发展,依法关闭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五小”企业,重点抓好我省的有色、冶金、水泥、化肥、造纸、纺织等高能耗产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幅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抓好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引导企业走上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子,努力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为推手,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程。
(六)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构筑“两型”产业基础平台
要素市场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湖南应重点发展人才和人力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等要素市场。首先,发展人才和人力资本市场。人力资本尤其人才是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湖南构建“两型”产业的重要内容。一是创造有益于人才和人力资本成长发挥的环境。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构建“人本激励”、“资本激励”和“知本激励”三位一体的激励体系。三是实施柔性的人才管理政策。如可采取“候鸟型”、“两栖型”等多种柔性的人才流动和管理政策,吸引国际国内人才。四是设立灵活的研究中心。湖南高校数量和实力在全国都属前列,可选择一批大学围绕某个重大课题或项目建立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开发。五是创新协会交流平台。如可根据产业分类成立各行业协会,由全省各地的产业精英、金融权威、专家学者参加,定期召开会议,探讨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其次,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湖南的自然资源丰富,但如果没有发达的资源要素市场相匹配,这种资源优势就难以转化为持久的经济优势。第三,积极拓展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湖南资本市场的发育滞后,已成为制约“两型”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4]为此,我们需要致力于以区域性金融中心、产权与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力引进海外金融机构与战略投资者,以现有的产权交易机构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牵头,积极吸纳风险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基金、信托公司、信用担保公司、投资银行等参与,形成企业融资以及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平台,探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等方式和手段。
[1]蔡景庆.长株潭“两型社会”产业创新的原则与策略探析[J].湖湘论坛,2009(06):136-136.
[2]廖秋文,候健康.发展“两型”产业,建设“两型”社会[J].衡阳政研网http://www.hyzy.gov.cn/news.asp/.2011—06-04.
[3]陈海燕.加快培育新材料产业[J].中国电子报,2012—05-25.
[4]张亚斌,艾洪山.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