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永祥 林宝燕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曾长期保持着“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经济即已显露出衰败的迹象,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仍不失为世界经济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实力遭受沉重的打击,经济强国地位严重削弱——工业增长速度进一步减缓,海外投资市场大大缩小,对外贸易日益萎缩,国际金融垄断地位丧失,从而加速了英国经济进一步衰退的步伐。
英国经济实力的衰退并非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经济便走上了缓慢发展的道路,并逐渐丧失了世界工业垄断地位。1860—1870年,英国工业生产增长率为33.2%,而 1880-1890年仅为 17.4%。[1]297英国工业在 19 世纪 80年代被美国超过,20世纪初又被德国超过,降为世界第三位;英国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870年的32%下降到1913年14%,而同期的美国则由 23% 上升到 36%。[2]2971881年,英国人均产煤量为403吨,1911年却只有309吨,而同期美国人均产煤量比英国高一倍。[1]694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生铁产量分别由1871年的660万吨、150万吨和170万吨,增加到1900年的910万吨、850万吨和1400万吨,英国的生铁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德国和美国。[3]2711913 年,英国的钢产量为778万吨,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不及德国的一半。[4]5241913 年,英国、德国和美国的机器产量占世界机器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 12.2%、21.3%和51.8%;同年,美国棉纺织品占世界棉纺织品的比例为27.5%,而英国只占 18.5% 。[5]35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普遍的灾难,作为战胜国的英国亦不能幸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英帝国整体卷入了战争,投入兵力约950万,其中600来自英国本土;帝国军队伤亡为300万,阵亡士兵约100万,其中80%是英国的士兵;大战中,英国支出战费近100亿英镑,损失船只约 900万吨位。[6]318据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估计,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仅物质损失就达 5.7 亿英镑。[7]130
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的最大受益者,传统工业向来是英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煤炭、钢铁、冶金、纺织、机器制造等传统工业部门进一步衰退。英国的生铁产量,由1913年1030万吨降至1925年30万吨;而德国的生铁产量,1913年几与英国等同,1925年则增加至1017.7万吨;美国的生铁产量,1913年为 3146.2万吨,1925年增至 3728.8 万吨。[8]1041921—1929年,英国年均工业生产增长率为1.7%,而同期的德国则高达7.1%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英国,2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持续的萧条,直到1929年英国的工业产量才勉强达到1913年的水平,但传统工业部门一直未恢复到战前水平。
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海外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依靠殖民地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获取巨额利润,成为典型的食利国家,因而海外投资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据统计,长期以来英国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本国工业的收入,仅1899年英国海外投资为1800万英镑,而海外投资的收入高达9000 万至 1 亿英镑。[3]218
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地位、海外投资市场和对外贸易优势之所以长期得以保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英国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海军大大削弱,商船损失达70% 。[10]2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英国工业增长速度进一步减缓,英国的海外投资力度逐渐减弱,海外投资市场开始缩小。以加拿大和拉美地区为例,英国在加拿大的投资,1918年为27.29亿美元,占其海外总投资的60%,居世界第一位,但到1922年减为24.64亿美元,占其海外总投资的47%,退居世界第二位。英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1913年为49.84亿美元,1929年为58.91亿美元,增幅仅9.07亿美元;而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则由1913年12.42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55.87 亿美元,增幅高达 33.45 亿美元。[11]可见,英国在加拿大和拉美地区的投资优势,已受到美国的严重挑战。而海外投资的缩小及海外投资收入的减少,反过来又阻碍了英国传统工业部门的改造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崛起。1920—1929年,英国共输出资本10.64 亿英镑;到1929 年,英国资本输出总额为37.38亿英镑,未能恢复到战前40亿英镑的水平。[12]75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海外投资明显减弱。
传统工业品向来是英国对外贸易的大宗,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一直是世界上第一贸易大国。但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出口产品大大下降,而进口产品则急剧增加。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欧美各国为了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纷纷实行保护主义关税政策,以抵挡英国产品的竞争。如在1904年,欧美各国对英国制成品征收的关税率分别为:德国25%、意大利27%、法国 34%、奥地利 35%、美国73% 、俄国 131% 。[1]622英国由于农业长期不景气,不少工业缺乏资源,必须从海外进口大量粮食和原料,因此不敢轻易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进而使自己在进出口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英国出口指数若以19世纪50年代为100,60年代则为159.5,70年代则为217.9,80 年代则为 230,90 年代则为236.9;进口指数若以19世纪50年代后半期为100,60年代则为 153.9,70 年代则为 212.7,80年代则为232.2,90年代则为257.1。[1]222—223从中可见,英国的出口速度大大减缓,而进口速度则大于出口速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美国、日本等国竞争加剧及自治领、殖民地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英国传统工业品的出口遇到空前的困难。战前,英国每年输出煤炭6250万吨,但战后一直未能恢复这一水平,20年代每年输出煤炭一般只有 5000 吨左右。[8]751913年,英国的布匹出口量为70.75亿码,而在1920—1923年间,年均布匹出口量为 40 亿码。[8]1011921年,英国的出口比战前减少二分之一,其中煤炭、黑色金属、机器等出口额比战前减少三分之二。[13]84战前,美国和南美各国的贸易额少于英国,但到1919年,在南美洲的进口额中,美国已占32%,英国仅占15.8%;而在南美洲的出口额中,美国也占32%,英国只占 20.5% 。[13]83英国的总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比重,由1913年的13.93%降至1929年10.84%;与出口的下降相反,英国的进口则显著扩大,其贸易逆差由1913年2.435亿英镑,上升至1924年4.487亿英镑;英国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也从1913年的15%下降到1929年10.75%。[14]这样,英国的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地位无可挽回地丧失了。
英国毕竟是世界上工业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拥有天然的岛国地理优势,长期掌握着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最广阔的殖民地。尽管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德国工业产值即已超过英国,但从总体经济实力来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仍然是债权国,伦敦仍然保持着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英国也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秩序,美国充分利用大战带给它的有利形势,加紧对外扩张,一跃而为国际金融界最有实力的债权者。英国的国债由1914年的 6.5亿英镑,猛增到1920 年 78.3 亿英镑。[15]199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光是欠美国的债务就达 8.42 亿英镑,[8]81美国成了英国的主要债权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已拥有70.771亿美元的债权,略高于英国的70.145亿美元;但几年后美国便将英国远远甩到了背后,到1924年11月,美国的债权增加到117.8亿美元,而1925年英国的债权为 71.9 亿美元。[16]214这说明,伦敦已不再是世界上唯一的金融中心,英国的国际金融垄断地位一去不复返了,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随着英国金融实力的削弱和国际金融垄断地位的丧失,英镑的稳定性发生了动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镑对美元的兑换率由每英镑兑换4.86美元下降到 3.4 美元。[14]英国政府为了维持英镑的国际地位,采取通货紧缩政策来限制纸币的发行量,并以高利率来确保黄金的储备,但未能提高英镑的实际价值。1918—1920年间,英国的物价上涨30%,而英镑的实际购买力则下降到战前水平的三分之一。[17]2211925 年 4 月,英国宣布将英镑对美元的兑换率恢复到战前的4.86美元,试图阻止英镑的下降趋势,增强英国的金融力量,改善英国在国际经济中的衰落处境。但这些努力收效不大,英镑的升值,使英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导致英国的出口进一步恶化,英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减少。到1929年,英国对外贸易还未达到战前水平,若以1913年的指数为100,1929 年为 87。[7]131随着英国国际金融垄断地位的丧失和对外贸易的萎缩,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英国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14%下降到 1930 年 10% 。[7]131大英帝国昔日称霸世界、挥舞指挥大棒的辉煌,终成历史的陈迹。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次战争对英国经济实力的打击确实是十分巨大的,它使英国的工业增长速度进一步减缓,海外投资市场大大缩小,对外贸易萎缩,国际金融垄断地位丧失,随之而来的是物价上涨,失业人数急增,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定。而经济实力的衰退,动摇了英国军事实力的基础。战后的十年,成为“英帝国解体的开始”。[10]32到 30年代,面对法西斯的崛起和嚣张气焰,英国无力整军备战,只得一味推行以姑息、妥协、退让为特征的绥靖外交政策,企图牺牲中小国家的利益,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用,避战求和,其结果不仅未能遏止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反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留给后世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1]王觉非.近代英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叶伯华,陈英吴.现代世界史简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管敬绪.世界近代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苏州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5]金卫星,刘大明.世界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8](英)W.N.梅德利科特.英国现代史(1914-1964)[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9]王丹红.三十年代英国的绥靖政策[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7,(2).
[10]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尹明明.英国绥靖政策的经济根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1).
[12]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现代部分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3]金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14]陈建兰,张建明.试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经济的特点[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3).
[15](英)伊·勒五德沃德.英国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16](日)宫崎犀一.近代国际要览.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90.
[17]樊亢.资本主义兴衰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