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2012-08-15 00:46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思潮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

马 艳

(宁夏社会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2)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马 艳

(宁夏社会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2)

我国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对此要密切加以关注,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社会思潮的引领功能,最终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胜利。

社会思潮 引领 途径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重要举措

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围,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它既表现为大众心理、民众观念,也表现为思想理论、学术派别。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最新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于西方社会对我国的思想渗透和国际间的影响,加之我国社会变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暴露,使得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思想和文化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关乎意识形态本身状况,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来自于20世纪出现的新变化的挑战。挑战一:时代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同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密不可分。20世纪中后期,时代的主题由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战争与革命。革命与暴力不再是人们现阶段奋斗的第一目标,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就自然受到是否过时的深刻质疑。挑战二: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代新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给资本主义国家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即将走向灭亡的预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发展优势,利用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使其文化和价值逐渐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在西方这种强势、持久地传递其价值观的大环境中,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博弈将长期存在。挑战三:互联网。互联网这一全球性文化传播媒介打破了意识形态的封锁与时空的边界。它在给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某种机遇的同时,也加大了舆论导向的控制与监管的难度。

第二,当前的社会变革决定了社会思潮多元化存在是一个必然现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经济领域中的改革使原有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样自然就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化和利益关系的冲突,使人们在思想和情绪上产生困惑与波动,由此形成了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各种社会思潮。如果对这些思潮不加以有效的引导,很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模糊与思想上的混乱。

第三,当前存在的信仰危机和公共道德缺失。

当前一些人由于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发展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而对党和政府的认识产生认识偏差、不满情绪,错误地认为改革开放就是改道和改向,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非就是共产党打着社会主义旗号搞的“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在理想信念上感到迷茫,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世人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势,他们崇尚金钱、看重享乐,这些都经不起钱、权、色、利的考验,会被敌对势力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他们破坏我国社会安定的野心。

二、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

随着我国由单一化社会向多样化社会转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社会思潮的存在,不仅有深刻的经济基础,而且还有广泛的思想基础。对社会思潮,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如果人为地加以强行杜绝,就会把它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也会让“引领”失去对象。因此,我们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时必须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让代表一定群体利益诉求的社会思潮通过法制化的渠道进行有序的交流,这是实现有效引领的重要前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是放任自流、无原则的妥协。对待各种社会思潮,“要有所区别,恰如其分”。对于那些有益的、无害的社会思潮,要吸取其积极的因素,这样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身建设,也会使社会思潮的信奉者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使各种思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更能积极主动的发挥正面功能。对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要与之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这是包容的政治底线,绝对不允许被冲撞。所以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之义。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凝聚共同意识的基本原则,这本身也体现出了一种清醒的文化自觉。

三、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掌握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话语权

十七大报告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要想实现大众化就必须做到: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以理服人,使大众听得进去,最后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和宣传的过程中,要把理论性与群众性、可读性结合起来,做到深入浅出;宣传方式要注重生动形象,讲求润物无声。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人民群众只有信服了理论,才能使这种理论大众化。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和思想尺度,才能让人们分清是非和敌我,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为引领工作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这一经济基础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因此,要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要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其引领社会思潮的物质基础,有效遏制和消除种种错误思潮。

(三)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引领的主动权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研究,知已知彼才能牢牢抓住引领思潮的主动权。当今中国的社会思潮,从其主要影响的社会层面看,主要以学术思潮、政治思潮、民间思潮三种形式出现。学术思潮活动的范围主要在学术界,处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顶端,直接影响的人数比例从整个社会总人口来看是不高,但它对国外思潮向国内思潮的转化、对民间群体诉求的理论化、思潮化却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它又是政治思潮和民间思潮的重要来源,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思潮和民间思潮的走向。政治思潮影响的范围,比起学术思潮来说,要广泛得多,主要包括学界、政界、商界和社会各界的中上层,聚焦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和重大政策性问题,通过各种媒体、网络、文学艺术等渠道,影响社会中下层群体。民间思潮往往活跃于社会一定阶层的群众之中,通过伦理道德、宗教、通俗文学艺术等载体,从城市到农村影响广大的社会中下层。所以每种活跃的社会思潮,不管是有益还是无益的,都代表一定阶层的愿望诉求,或反映对一定时期社会矛盾解决的愿望。每种社会思潮影响的一部分社会群体,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是党不断扩大执政基础需要团结甚至依靠的对象,社会思潮不管是积极消极、有益无益,其功能和作用不能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来进行评价。因此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我们都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和利益分析法,分析它们政治立场,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进行辩证地分析和引导,兴利除弊,使先进的发扬光大,落后的进行更新,反动的坚决抵制,消除各种错误思潮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

(四)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地消解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腐败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发点和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腐败则是一种公共权力的异化与滥用。腐败分子往往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非法谋取私利、追求腐朽糜烂的西方生活方式,当人民群众亲眼看到党所宣传的思想理论与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言行相去甚远时,就会有一种被欺骗、被愚弄之感,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进而会产生一种对马克思主义主导的意识形态的不信任、不认同。列宁说过,要么是资本主义思想,要么是社会主义思想,这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削弱,必然就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增多。

总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必将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K27

A

1671-2803(2012)04-0058-03

2012-05-20

马艳(1976—),女,宁夏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讲师。

责任编辑:无 语

猜你喜欢
思潮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