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弦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新时期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整合
李 弦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以及人民大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研究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整合问题,对于提高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把握能力,对于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证了意识形态整合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引领和整合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的原则及路径选择。
统一战线 意识形态 引领 整合
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或集团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表达,反映了该阶级或集团的价值取向,通常以哲学、宗教、价值体系等理论形态来表现。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哲学、艺术、道德等上层建筑领域以及主流媒体、大众舆论等领域中占据绝对优势,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人民大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受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在各种经济利益主体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冲突的复杂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们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摇。而对象和范围日益增多的统一战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因此,研究新时期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整合问题,对于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协调统一战线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思想基础,激励和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提高思想素质和政治把握能力,广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从国内层面讲,改革开放和社会体制转型带来的种种问题伴随着中国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以私营企业管理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为代表的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如何表达和维护这一部分群体的具体利益成为当前我国统一战线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从国际层面看,全球化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刻,中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必须面对的是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不平等、不公正,新殖民主义、生态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正以更隐蔽的方式传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同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部分西方国家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利用电视、网络、信件、传教等方式对我国进行宗教渗透,并试图抢占文化舆论阵地,进行“文化宣教”和“文化渗透”,侵害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不同其工作范围和对象也有所不同。早在1979年召开的第14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统战工作的范围和对象被确定为8个方面。而2006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统战工作范围和对象已增至15个方面。不同的社会阶层必然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多种利益诉求导致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成分与利益分配的多样化、社会生活与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以及社会的善恶美丑时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环境因素的日趋复杂,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广泛,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应运而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承继。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和社会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动了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深刻变革,一个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社会逐步形成。1989年中共中央14号文件颁发以来,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照顾和整合同盟者利益已成为执政党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一项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利益主体权利意识不断张扬,利益诉求日益强烈,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的资源分配方式和利益协调机制失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产品配置不均,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突出。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利益诉求多样化又带来人们社会心态、行为准则和价值评价标准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社会角色与职业、教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市场经济活动所引发的竞争和人员流动,造成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动摇。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和社会上出现“淡化意识形态”的思潮,有些人提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所谓“文化全球化”或“文化一体化”,或者宣扬“普世价值”论,促成“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泛起并不断蔓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在一部分人中逐步淡化,一些人甚至陷入道德和信仰危机。
社会学古典理论奠基人马克思·韦伯认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和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互动整合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方面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思想多元化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承认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分化,而不是把各种新出现的社会思潮当做异端加以排斥,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当前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中掺杂着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种种因素,其中正误杂糅,好坏并举,迫切需要一种核心价值观念引领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在尊重和包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中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兴社会阶级、阶层中合理的价值表达和需求,把这些思想观念融入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促进和谐,凝心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是对自己故土、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荣誉感的统一,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回顾我国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光辉历程,民族精神始终作为一种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贯穿始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党的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创新和发展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各政党永葆生机的关键所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为历史发展所证明了的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价值心理基础和精神纽带,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各民主党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支重要力量,应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内核,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以维护祖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中国共产党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愿望和共同奋斗目标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统一战线主流意识形态有着积极意义。统一战线文化建设领域的很多思想都直接来源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贵“和”尚“中”的方法论都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思想精髓。在吸收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具有重要意义。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先进的现代工业文明,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很多成果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创新,才能保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为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转型期以及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这是包含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动力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的一个完整系统的价值体系。在当前,它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社会阶层、各群体的愿望和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现阶段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对于引领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构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宏伟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发扬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愿望,是党的奋斗纲领,是中华民族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追求。对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来说,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选择是凝聚人心、凝聚社会、引领社会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力量,它能唤起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共识和动力,增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统一战线成员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因此,明确我们占主导地位的、共享的目标追求是实现社会意识形态整合的科学途径和有效手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化就有对“义”和“利”之间关系的生动诠释。当前,在各种利益主体多样化和矛盾凸现的现代社会,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对今天的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道德伦理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都有着重要意义。要引导社会各阶层人民树立“义利协调、以义为先”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既要重视个体利益,又要兼顾整体利益,把社会利益、群众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做到“富与贵”“以其道得之”,让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层面对人的要求。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反映,对社会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在新时期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执政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捍卫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领导权和指挥权,增强执政党在文化领域上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使统一战线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保持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众领域文化之长,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主流统战文化,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保证多党合作中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始终沿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前进。
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承担着构建价值观、整合社会、凝聚人心和规范行为的作用,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理解、认同和掌握并用以指导个人观念和行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普遍而持久的作用,这种作用必须通过执政党将自己的执政思想和道德法律观念等经由各种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转化为社会思潮,形成普遍的价值认同。传播控制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播,还在于预测和控制。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传播模式由过去的简单线形发展为现在的复杂网状型,网络信息平台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又使得传播的各个环节不断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完善的传播控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着眼于实际情况,提高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素质,客观分析传播对象的思想实际,有效控制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让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范围内传播,使之得到相当程度的社会认同,并在社会生活中造成广泛影响。只有这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它所倡导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引领和支配。
D613
A
1671-2803(2012)04-0009-04
2012-04-18
李弦(1980—),女,湖北仙桃人,回族,武汉大学党委统战部民主党派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水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