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少华,田 敏
(1.长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重庆408100;2.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秀山花灯是祖国民间文艺的一朵奇葩。秀山花灯传承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如杨群[1]认为秀山花灯的传承主要有四种途经。现有关于包括花灯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主要有徐辉鸿[2]等从法律的角度探讨传承人的分类、认定和保障等;孙正国[3]等从文学或民俗学的角度探讨传承人的命名、培养、造就、认定和保护等。但少有民族精英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秀山花灯的传承面临重大危机。本文通过对秀山县土家族知识精英杨正兵对秀山花灯传承的人类学考察,来探讨其中的问题和对策。民族知识精英就是在民族知识分子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威望、最有影响力,并能够左右民族社会思想潮流的一部分人,他们以传播知识和技术为业[4]。本文更倾向于广义地指民族优秀知识分子,杨正兵即是这一类。
笔者于2011年2月中旬到秀山县兰桥镇新华村进行田野调查。村里人多姓杨,属于土家族。新华村的花灯“唢呐皮”是秀山花灯的一个重要流派。笔者还到秀山县城对杨正兵进行了深入访谈。他从小生长在新华村,后考上大学。毕业后回秀山工作,当过乡镇中学的教师和领导,后到县进修校当一名教师。他现在逢年过节回老家新华村组织秀山花灯的传习和表演。
笔者通过田野考察,从传承对象、传承环境和传承人三方面总结他所组织的秀山花灯传承活动。
作为土家族知识精英,杨正兵对秀山花灯的挖掘、整理做了大量工作。
第一,杨正兵对秀山花灯非常喜爱、关注,对它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据他介绍,他几岁就会唱花灯,十几岁就在老年人带领下跳花灯,直到今天他仍然喜爱秀山花灯。他认为秀山花灯有很多流派,各有特点,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灯和扇子上;新华村的花灯流派传人主要姓杨,是杨家将的后代,从江西、湖南一线迁移过来,大概在清末民初,开始有人组织跳花灯,现在已经延续到第六代。
第二,杨正兵非常重视秀山花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他认为秀山花灯如果再不组织传承,就有失传的危险。他收集整理花灯资料的方式之一是录音和录像。他认为秀山花灯的曲调非常优美,如果不记录就会遗忘;录像、录音以后,至少它的音、曲子不会消失,词可以与时俱进地编写。他收集整理资料的方式之二是书面记录。他认为有关秀山花灯的资料必须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今后有些曲调一旦忘记,它可以再现。
第三,杨正兵十分注重秀山花灯的交流、推广。他将收集整理的有关秀山花灯的资料撰写成论文公开发表。他用学术的视野,将秀山花灯进行理论的提升,并运用学术平台进行展示和交流,这是对秀山花灯传承、传播、发扬的一大贡献。
首先,杨正兵意识到秀山花灯的传承危机。他认为现在最紧迫的是秀山花灯的传承问题,作为留守农村的人口主体的老年人生活压力大而无暇顾及花灯表演,秀山花灯传承乏人是它目前面临的重大危机;他还认为娱乐方式的变化是影响秀山花灯传承的重要因素,以前没有电视、广播等现代传媒的时候,花灯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其次,为了推动秀山花灯的传承,杨正兵积极营造花灯传承的有利环境,组织秀山花灯民间表演活动。文革结束以后,他到秀山工作,每年春节都要回新华村组织跳花灯,或者是帮群众写曲子,由他们自己出花灯。通过这种活动可以营造很好的传承氛围。
再次,杨正兵主张把花灯表演与农家乐旅游结合,以此推动秀山花灯艺术的传承。他想专门立个花灯楼,今后秀山经济发展以后,把公路修通,在村里搞一日游,把花灯楼和农家乐结合起来,村子绿化好且是一个天然氧吧,吸引城市人到村里享受天然氧吧,游客一边喝茶,一边看花灯表演。他认为这种主动传承方式比现在的被动传承方式效果更佳。当地村民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这些想法都源自杨正兵,足见他作为知识精英在当地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作为民族知识精英,杨正兵认识到了秀山花灯的重要意义,也深知秀山花灯现在所处的恶劣文化生态环境和所面临的传承困境。所以他义务组织秀山花灯传承人的培养活动。
杨正兵对秀山花灯的传承使用的是“用两头撒中间”策略。杨正兵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在新华村组织了两次花灯传承活动。主要是几位五十几岁至八十几岁的花灯老艺人对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进行传承。他认为十岁左右的学徒在这里活动五年,十六七岁的时候外出学习或谋生,所以他打算每隔五年左右搞一次传承人培养活动。这“两头”就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和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通过“老”传“少”的方式就可以把花灯传承下去;“中间”那批人就“撒出去”,他们到外面谋生、打拼,但不管跑多远他们的根在新华村,从小受到花灯文化的影响,花灯的影子在他们心中始终存在,他们的生活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五六十岁以后回来,回忆起小时候曾经学过花灯,他们会组织跳花灯,又培养、引领一批人,通过这种循环的方式把花灯传下去。
杨正兵“用两头,撒中间”的传承策略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他认为自己有组织花灯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自己有一定的花灯表演基础,且在这块土地上长大,觉得艺术失传了十分可惜,就产生了花灯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五年之中组织了两次传承。其次,杨正兵认为他记忆和掌握的秀山花灯调子不如老一辈的数量那么多那么全面,但他比他们能更好地发挥秀山花灯表演的组织作用和花灯的传承作用。第三,当前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使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青年绝大多数外出打工;孩子们在外读书,假期回来以后,就组织老人对孩子的花灯艺术传承。
杨正兵在推动新华村的新院子花灯“唢呐皮”的传承、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由于受到知识精英个体的局限性等因素影响,还存在诸多不足。
杨正兵对秀山花灯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是比较被动和传统的方式。文化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所以要原封不动地将花灯艺术从前人“承”下来再“传”给后人是不可能的。而杨正兵则是将从前辈老人那里收集到的花灯资料原样照录,这作为一门艺术资料的“承”有可取之处;但他缺乏对这门艺术内容和形式必要的创新,尤其是有些内容已经远离现实生活,现实的人们不大熟悉或不太喜欢。秀山花灯是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在当今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环境下,其传统的文化空间已经与新的时代产生了不协调现象。
第一,对花灯艺术传承环境的内生动力培育、挖掘不够。笔者将土家族知识精英杨正兵组织花灯表演、传承的这种外在人为的动力称为外在动力,这种动力下形成的环境称为外在环境,这种环境的弊端是缺乏持续性和规律性。而花灯艺术在民间自发、自觉表演和传承的与民间生产生活融为一体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下形成内生环境,内生环境比外在环境对花灯艺术的传承、发展更加重要。杨正兵营造秀山花灯的传承环境过程中,还停留在春节回家参与、组织花灯表演这样的简单方式,这是一种外在动力下的外在环境,还远远不够。
第二,花灯表演与乡村旅游结合来推动花灯艺术传承发展难以实现。花灯表演与乡村旅游结合来推动花灯艺术传承发展的这个构想虽然有创新之处,但它的实现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乡村旅游需要特色显著且上规模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吸引主体,其民俗具有特色和吸引力。而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得知,新华村的生态环境很一般,也无其他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自然、人文旅游景观;且花灯艺术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它本身的旅游吸引力并不强,它的客源市场应该是文化旅游游客,而我国目前这一游客群体数量少,欣赏水平和能力有限。所以,新华村打算以发展乡村旅游来助推花灯艺术传承、发展是不大可能的。
一是“用两头”策略的不足。老年人对少年这两头之间的花灯艺术传承需要杨正兵这样的民族精英来组织,这个过程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民族知识精英个人力量有限,单纯依靠他的力量来推动花灯艺术传承不是长久之计;且他更多是从个人经历角度对花灯艺术进行认识和传承。其次,对于那些没有或缺少民族知识精英,或民族知识精英不愿组织花灯传承的地区,则无法起到这样的传承作用。再次,传承效果不一定理想。仅仅通过几次老人对少年的花灯艺术简单传承,这种艺术对少年的影响是有限的,与在传统土家族生活环境中被花灯艺术熏陶长大的人相比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二是“撒中间”策略的不足。“中间”部分的民族中青年“撒”出去以后,并不一定按照杨正兵所设想的一定会推动花灯艺术传承,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首先,民族地区的少年接受传承,稍微长大后离开民族地区外出学习、生活、工作,在今天这样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各种现代娱乐方式占据人们的生活,传统的花灯艺术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绝大多数外出的土家族人可能对花灯艺术及其表演忘得一干二净,也可能有个别对花灯感兴趣且经常观看、表演的知识类外出精英可能掌握、传承得比较好;其次,杨正兵更多地是以己度人,当地土家族知识类外出精英和回归精英不一定像他那样愿意义务组织花灯传承。
在总结杨正兵的上述花灯传承活动不足的基础上,下面从传承对象、传承环境和传承人三个方面提出更好地推动秀山花灯传承的对策。
民族知识精英可以发挥知识文化丰富、理论修养高、概括能力强的优势,整理传统的花灯艺术成果,总结新的花灯艺术发展变化规律,创新花灯表演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对秀山花灯内容进行传承和创新。民族知识精英在收集整理好花灯传统内容的基础上,要使其内容与时俱进,展现时代风貌,贴近群众现实生活,显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幽默风趣,这也是艺术延续其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民族知识精英要发挥知识和理论优势,将新的时代内容提炼、吸收进花灯艺术。
二是秀山花灯表演形式可做适当调整、改进。传统的花灯表演形式、时间、地点等是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环境相适应的产物。花灯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农村走向城市,这是它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表演的形式方面宜做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方可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环境。民族知识精英在这方面可以更多地发挥总结、引导作用。
文化是人类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的产物。一门艺术要生存、发展,必然要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才能生存、发展。在创造花灯艺术传承内生动力和营造花灯传承的内生环境方面,民族知识精英是大有可为的。
首先,恢复、弘扬传统民族节庆,以节庆带动花灯艺术传承、发展。“五四运动”、“文革”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是上世纪对传统文化的三次大冲击,花灯艺术也不例外。当时的人们不敢或不愿从事这些文化活动,害怕或疏远一些传统文化。花灯艺术与节日相生相伴,在春节期间的土家族乡村地区要大力提倡花灯表演,以此推动其传承发展。现在,民族知识精英可以以文化自由人士的身份参与、组织春节期间的花灯艺术表演,如杨正兵老师;也可以以体制内民族知识精英的身份推动花灯艺术传承、发展。
其次,让花灯艺术存活于当地外出打工群体之中。就艺术与环境的关系而言,环境适应艺术的可能性小,更多的是艺术适应环境。秀山花灯是根植于秀山农村的传统戏剧,今天的绝大多数当地农村土家族中青年人在外打工,让花灯融入他们的打工生活,引导、鼓励文化相对较高的知识精英来组织花灯表演,让花灯艺术在打工之地延续。
再次,让花灯艺术走进城市土家族人的生活。可以说,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一些秀山农村土家族民众将会以打工、升学、参军、经商等方式在城市定居,成为城市居民,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实现高度的城市化。让花灯艺术融入已经转变为市民的土家族民众的生活,成为他们的娱乐方式,以此实现花灯艺术的可持续传承。这一群体里聚集了一些土家族知识精英,他们在这一融入过程中同样可以起到引领、推广作用,这部分知识精英如果长期致力于花灯艺术的传承发展,可能同时成为土家族城市“新居民”中的文化精英。
民族知识精英在花灯艺术传承人培养中作用重大,下面将从总体和具体两个角度探讨这类知识精英的培养。
第一,重视民族知识精英群体的培养。杨正兵是自发组织传承,政府应该培养、引导这样的精英由自发到自觉地进行传承,并培养引导更多的民族知识精英参与此项活动。在培养花灯传承的民族知识精英过程中,应注重精英培养与花灯艺术受众培养相结合;在培养花灯艺术传承的民族知识精英过程中,兼具传承能力和传承热情培养,因为这种传承更多是出于个人热情,多是公益性的;坚持政府支持主导、民间主体、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原则。
第二,针对“抓两头”的传承策略而言,应注重老年人中花灯传承知识精英的遴选,让他们更好地“传”;注重青少年中花灯传承知识精英苗子的发现和培养,让他们更好地“承”。今天的青少年与老一辈相比的生活环境差别大,他们在生活中对花灯接触少,应培养他们对花灯的兴趣。
第三、在花灯传承“撒中间”的策略中,重视中青年花灯传承知识精英的发现、培养、引导和促其回归。对于各类外出的中青年土家族民众,政府相关机构或民间组织应该及时发现、培养其中的花灯传承知识精英,引导他们在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传承、发扬花灯艺术,让这种艺术扎根并活态存活于社区民众的生活。由于我国目前是二元体制社会,各种民族精英都流向城市和汉族地区,土家族地区农村缺乏花灯传承的知识精英,这就需要促成外出知识精英能够回归或回馈乡村,肩负起组织传承花灯艺术的责任。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秀山花灯的传承对象、传承环境和传承人三个方面探讨了民族知识精英在推动秀山花灯传承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中国正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现在的城乡二元格局和市场经济引起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和汉族地区,这些宏观环境的变化导致诸多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改变,文化也随之产生剧烈而迅速的变化。历史的潮流如大浪淘沙般将一些文化保留,将另一些文化抛进历史的故纸堆里。为什么我们这样重视花灯等传统艺术传承,因为全球化的今天对传统文化的同化速度和它们的消失速度是史无前例的高。西方的基督教在现代社会更加盛行,国内的风水文化在争议声中也大行其道,撇开性质之争,个中缘由值得探究,积极意义值得借鉴,这与它们在传承发展中适应了当今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
[1] 杨群.秀山花灯当代传承及其对社会美育建设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8(1):113 -115.
[2] 徐辉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机制探讨[J].理论导刊,2008(1):91 -94.
[3] 孙正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类型化保护[J].求索,2009(10):52 -54.
[4] 高永久,柳建文.民族政治精英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2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