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华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的现代意义

2012-08-15 00:50傅金铎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毛氏族谱家谱

傅金铎

(河北省委统战部,河北,石家庄 050000)

【文化研究】

刍议中华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的现代意义

傅金铎

(河北省委统战部,河北,石家庄 050000)

姓氏文化和族谐文化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本文从姓氏文化和族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姓氏文化和族谐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并提出姓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对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中华姓氏文化;族谐文化;现代意义

隶属于汉字系统的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在汉语文献里,家谱又称谱牒、族谱、宗谱、家乘、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断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语带贬义,说的却是事实。他还说:“杂史、传志、札记等所载,常有有用过于正史者何则?彼等常载民间风俗,不似正史专为帝王作家谱也。”“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

作为一种历史传统的延续,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依托,近二十年来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口中有很多姓氏成立了宗亲会,一般都是在当地政府部门注册的民间社团组织,在初创阶段它们活动的中心内容就是发动本家族成员共同撰修家谱和族谱,同宗的离退休老干部和特定职业人士(律师、公务员、教师等)在其中起着主持、组织和中介作用而为舆论所瞩目。许多省份特别是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的地方志办、文物、文化、档案等政府部门都介入了民间的修谱活动,使该活动更趋向于科学化和规范化,仅浙江省温州地区就已经有了几十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谱师”。

2003年下半年,江苏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和姓氏文化研究会相继成立,主要成员大都是社会知名人士,完全有资格具体指导乡村的修谱工作。新修的家谱摒弃了封建家族制思想,体现出民主、平等的理念,贯彻族人平等、男女平等思想,女性也入本姓氏的谱。有的谱中专门介绍经营成功人士的业绩和经验,有的家谱还画出了全国本姓氏分布图。

民间家谱族谱的收藏者大致有三种人:一种是专业或业余学者,收藏目的是研究;一种是企业主或有钱人,把藏品当做投资对象;人数更多而且越来越多的是第三种人,他们收藏的对象是本姓氏或本家族的谱系著作,收藏的动机主要是满足自己心理和感情的需要。

如果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关和学术单位的收藏一并考虑进去,便可知第一种情形体现的是中华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的学术意义。正如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指出的:“族姓之谱,六朝、唐极盛,宋后浸微,然此实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实际上,家谱就是家族的档案,它们承载着若干民族自身(集体的或个体的)的记忆,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献。国家档案局、文化部、教育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于当代的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9年3月,国家图书馆和澳门基金会签署“全球中华寻根网”合作项目,开始家谱数字化服务。这对于推动家谱研究无疑会起极大的作用。

就第二种情形而言,收藏名人家谱或经名人编修的家谱,市场增值空间很大。做为文化藏品,与其他珍奇物品一样,其市场价值的决定因素是品相的好坏、存量的多寡、内容的精粗、名家题词的多少等。据报道,多年来随着民间重修家谱热潮的兴起,围绕印刷、使用、收藏等环节,催生了一个“家谱经济圈”。用“百度”搜索“家谱印刷”,显示相关结果约698,000个。点击某“家谱印刷厂”(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可知它是“专业从事大型家谱、翻印、编修、繁体排版、仿古印刷装订印刷厂”。承担“专业家谱族谱印刷”的另一家印刷厂(位于湖南省郴州市)的广告词则称:“族谱印刷是一项名副其实的'百年工程',每个族人的人均交费和族里热情人士的捐款才汇集了修谱的财源,并且涉及族里每家每户的资料收集整理校对,历史族谱的翻印校对续接,真所谓工程浩大!”这是当下中国社会生产家谱族谱的形势。从流通的角度看,互联网上的家谱网站数量很大,还都设有《寻根问祖》、《家谱资讯》、《牒谱交易》等栏目,需要者可以通过《查询服务》栏目同持有者联系,议价成交。2009年11月,国外媒体曾报道,包含中文网页的全球最大的家谱网站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13.5美元,共融资1亿美元,交易首日股价上涨5.2%。由此可见中华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的经济意义或市场意义。

最值得重视的是第三种情形。它巩固了以团体行为面世的家谱和族谱撰修的成果,体现着对于某种特定意识形态的集体认同。中华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因此具备了十分强烈的政治意义。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姓氏特别是由原始的象形字发展而来的汉字姓氏起源于上万年前对风、云、雷等自然现象的崇拜。原始人的氏族社会由许多原始部落组成,部落内的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并有自己特定的图腾作为标记。最初的“姓”实际上是对于不同图腾的命名,而图腾的本来含义正是特定氏族的祖先,是它生下了那个聚族而居的特定人群。在汉语里,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姓”的古字由“女”和“生”组成,便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大约从5000年前男性开始接替女人掌权的伏羲氏时代一直到商周时期,“姓”被赋予男性血统世袭的涵义,由父系传递,同时作为各种婚姻禁忌或等次的主要参照物,从而衍生出同姓、异姓、庶姓之类说词和直系血亲不得通婚等规矩。“氏”的本意为木本,即植物之根。作为名词,它是父系社会的产品,一开始就是被用来区别男性的身份贵贱的:贵者有氏(赐封地的名称、国号、官位、技能专长都可以转作“氏”的定语),贫贱者无氏。同姓的人会得到不同的氏,这叫做“姓以氏分”。既有分别,原来的“姓”反倒不那么重要了。简单地说,先秦时代姓的社会职能是指代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的特定种族,而氏则指该种族经过繁衍派生出去的特定分支。到了汉朝,化繁为简,“氏终成姓”,“姓”“氏”合流,后来人们所使用的姓氏中有十之八九来自姓派生的氏。司马迁撰《史记》时,正式把“姓氏”连用。深入分析,可知“姓”来自外部,受者被动地接受;“氏”发自内心,以客观事物为寄托而赋予特定对象。所以“氏”总是同某个杰出人物的业绩或某个有影响的历史事件有关,而这个业绩或历史事件往往被“图腾”化。这使得后来人能够在一个独立的姓氏里读到某种永恒的信念而产生认祖归宗的冲动。

在古代社会,姓氏是代表家族系统的符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同姓氏者称同宗、老宗。近代以来,姓氏的宗族色彩有所淡化,改名换姓者多有其人,女性婚后不再从夫姓,这些现象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同。1950年4月13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一条规定“夫妻有各用自已姓名的权利”,198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以立法的形式承认了社会变革对旧的姓氏文化所造成的冲击。尽管如此,有着两千年以上历史传统的子女随父姓的习惯还是维持下来了,而且实际上成了方兴未艾的中华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潜在的前提。

“百姓”这个词来源于远古时代炎、黄、夷三个部落联盟的二度结盟,这个大联盟包含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氏族,当时居于领导地位的人们取其概数“一百”为指,统称为“百姓”。后世的通俗读物《百家姓》虽然收录了408个单姓和三十至七十个不等(各种版本不同)的复姓,在给自己命名的时候还是承袭了“百姓”的传统。当代概括的统计是,古、今汉字姓氏总量在一万左右,其中有许多已经无人使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得数据是:我国共有3490个汉字姓氏,其中排名前100位的人数合计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7%以上,这100个姓氏全部包含在存世家谱总数达五万种以上的608个姓氏中。今天,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华侨和华裔,他们当中的许多使用汉字姓氏的人都会依据家谱的记载来到先辈的故乡祭拜祖宗,其中有主要生活在福建省的畲族人。这个民族遗存有大量汉字族谱,如霞浦县畲族诸姓几乎都有宗谱。其“谱头”保存有盘瓠传说,该传说是畲族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这些族谱不仅在寻根问祖方面起着重大作用,而且是确认民族成分、落实民族政策不可或缺的依据。一些日本人自称是中国秦朝人徐福的后裔,也会来寻根认祖,其动机同样来自延续了数千年的主要用汉字撰写的有关谱牒。2011年4月16日,《中华傅氏通谱》编纂启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发出了《编纂<中华傅氏通谱>告全体宗亲书》。这次大会收到各支系家谱60多部,收到自愿捐款210多万元,为寄托着全球700多万傅氏宗亲厚望的通谱编纂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文史资料和经济基础。

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指出:“家谱……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现代和当代中华民族的领袖人物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如孙中山说过:“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胡锦涛肯定:“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江泽民具体谈到:“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家谱可增强民族凝聚力,海外华侨都有宗亲会组织。……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台湾同胞的祖先96%来自祖国内地,研究族谱,也有利于祖国统一。”毛泽东更是高瞻远瞩宣布:“搜集宗谱、家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2005年5月,中国亲民党宋楚瑜主席访问大陆期间,中国共产党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中南海瀛台宴请宋氏一行时赠送给他的礼物有一件是全套《湖南湘潭昭山宋氏石潭房七修族谱》,宋氏以称它为“最好的礼物”表示感谢。

伟人毛泽东虽然已经逝世多年,却仍然活在中华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里。中国新闻网2009年10月30日报道:“在10月28日至30日举行的首届中国·江山毛氏文化旅游节期间,毛泽东嫡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毛新宇博士,和江南毛氏宗亲代表一道,在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江山市石门镇清漾村参加了隆重的江南毛氏呈谱归宗仪式。”据考证,毛泽东“是清漾毛氏第56代嫡孙”。传承至今的《毛氏祖训》是:“自今,凡我同约,务要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妇善、长惠幼顺;奉公守法,谦和乡里;心要平恕,毋得轻意忿争;事要含忍,毋得辄兴词讼。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守望相助,患难相恤;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江南毛氏众宗亲包括“浙江平阳毛氏、广西贺州毛氏、浙江奉化毛氏、江西吉水毛氏、湖南涟源毛氏、湖北麻城毛氏、河南滑县毛氏、福建福清毛氏、云南永胜毛氏、湖南韶山毛氏”。全程参与的还有分别来自北京、台湾、香港和美国的毛氏宗亲。巧合的是毛泽东一生的主要对手之一蒋介石的结发夫人毛福梅(蒋经国生母)即出自浙江奉化毛氏,九泉之下的毛和蒋会不会有认亲之举呢?

中华姓氏文化和族谱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切身性。这种性质与群众性、地方性和长期性共同构成了它的一体多面。所谓“切身”,即切入当事人的生前身后,既有在世时对自身权利义务的维护、坚持或背弃,也有去世以后所获得的追念、同情亦或是谴责。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姓氏离合演化,殊为复杂。同宗不一定同姓,同姓不一定同宗,近代中华姓氏乃是包含了诸多文化因素的一个结晶体。面对我们伟大民族5000年的历史,除了猿人化石、甲骨文字、万里长城、典籍文献等无以数计的实体文物和载体外,在每个华夏子孙身上能有具体生动体现的,就是人人皆知的姓氏了。中华文化重现实、重今生,因而也就重来龙、重寻根。由此,中国文化典籍中史、志、谱(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特别发达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学者研究显示,中华姓氏文化可以分出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家乘谱牒。它是各姓氏家族记载自己源流、播迁、发展和主要人物事迹,记载家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载体,作为文化典籍和历史文献,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二是堂号。旧时某家族或某家族某一分支所取的名号,能反映堂主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既有炫耀之意,也有纪念之意。一般刻在宗族祠堂的门头,载于族谱、家谱之中,或写在店铺、书斋及别墅堂上。三是宗祠。它是同宗同姓族人建造的共同祭祀先人的处所。四是祭祀礼仪活动。有宗祠必有祭祀活动,而且十分庄严、肃穆、隆重、热闹。五是祠联。凡有宗祠都有祠联。它是附着在宗祠上的一种文学样式,属于形式文化一类。六是姓氏对联。如赵朴初题写在江苏金坛市段玉裁纪念馆的楹联:九经陶铸资群彦;一字源流奠万哗。七是图腾释义。查姓氏字源,能引出许多历史典故。仅从这一点上讲,姓氏对于创造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推进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八是特殊习俗。如云南火把节,就引出了“滇中段氏一家人”的传说。火把节期间,各地段氏互相告诫,不可有欺祖行为,点火者是假段,不点火者是真段,并以此做为攀亲认祖的依据。九是名胜古迹。凡是有某一姓氏聚居的地方,多有宗祠、纪念性牌楼等实物存在。十是宗亲联谊会、姓氏研究会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互联网时代姓氏文化注入了新的伦理价值观,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平台和手段。

当今谱牒学大家王鹤鸣先生说:“家谱、通谱更多地突出中华文化传承,这是时代的进步,这是历史的潮流,势不可挡。”《中华傅氏通谱》主编傅传松在已经启动的编纂主题报告中这样说:通谱要准确把握价值取向,确定时代定位。首先,要把通谱修成完整、统一的家族史,记载我们家族的繁衍史、播迁史、文化史,使之成为一部权威的家族史籍,辉耀谱牒史丛。其次,要把通谱修成子孙后代修身立命、齐家治国的教科书,以先辈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勤劳善良,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远鼓舞我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第三,要把通谱修成颂扬傅氏先辈执政为民、兴国安邦的功德谱,弘扬先辈公德,宣传先祖精神,激励子孙,继承发展。第四,要把通谱修成治理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经。先祖傅说的《说命》三篇,已被“清华简”证实确有其章,傅说思想对儒学启蒙时期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通过修谱弘扬傅圣文化,让傅氏历代先祖创造的治国经世的经验发扬光大,让通谱发挥“存史、资政、教化”的社会作用。

绵延5000年的悠久的中华姓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有着极其重要的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首先,由姓氏文化导出的认祖寻根,体现着中华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与和谐共生的统摄力。“文化情结”是民族成员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特质,由此而生的民族特质使民族成员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追求,与社会提供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形成为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自觉的、能动的各式各样活动产生感召凝聚功能。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能为民族的生存而携手并肩,能在民族危难之际而共同奋斗。这种由内在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所产生的凝聚作用,是任何别的什么都不可替代的。在这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地方立足开展姓氏文化,以宗亲活动为平台,积极构筑统一战线的大格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北省邢台市委统战部与政协和政府有关部门联手,以乡情亲情为纽带,开展形式多样的宗亲联谊活动,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得到当地各界群众和海内外人士的积极反应。目前,该市建有统战部牵头组织的“邢台市姓氏宗亲联谊会”,已成立重点姓氏文化研究及宗亲联谊会16个。2011年12月,时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的刘永瑞为此曾专门做出如下批示:“邢台市大范围开展姓氏文化宗亲联谊活动,挖掘姓氏文化资源,构筑多样化机制平台,服务开放发展大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思路和方法。这对那些缺乏统战资源优势的地区,提供了一种示范。值得各市参鉴。”

其次,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的进取精神。像“堂号”、“祠联”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一种提倡“家风”、“族风”的作用,其中包含着文化价值的取向和理想。又如人们口耳相传、融入姓氏文化、能表现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成语应有尽有,不胜枚举:表达谋略智慧的有“田忌赛马”、“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表现无为而治思想的有“庄周梦蝶”;赞颂忠实守信、相知相交友情的有“管鲍之交”、“范张鸡黍”;赞美学有专攻、各有所长的有“马工枚速”、“孟诗韩笔”……这种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姓氏文化精神对现实社会起着独特作用最突出的例证是占有中国传统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它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文明的集中表现。又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民族危机时刻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

第三,姓氏文化不仅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们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历史上因人因姓而得名的山川江河十分普遍。在《中国名胜辞典》的6885条词目中,涉及姓名的就有866条,占全书的12.5%。

应当指出的是,家谱具有教化功能。“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修家谱的社会作用之一正是“除昧”,所以修家谱的过程往往能够促进村民乡党的团结,修成后的庆典则能够造成祥和喜庆的氛围,其乐融融。家谱中一般都有族规,这些族规是本族人遵守国家法律的强化,是本族群体形象的树立和家族兴旺的保障,如禁赌、禁斗、禁乱伦、禁偷盗、禁嫖等,这对社会进步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积极意义。家谱中的序言往往既是本家族的光荣史,又是孔孟之道的宣言书,其中固然有封建的宗族主义思想,但它的积极意义要远大于它的消极意义。

文章写到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一段文字摘录如下,与读者共同学习领会——“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G122

A

1009-6981(2012)03-0065-05

2012-04-15

傅金铎,男,原河北省委统战部副巡视员,副编审,主要从事统战理论和中华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袁树平]

猜你喜欢
毛氏族谱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投身革命的毛氏英烈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吴有春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毛氏书童”王文祥:胸中有沟壑 笔墨自生香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