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内涵演变及测量模型的探讨

2012-08-15 00:48李剑
河南科技 2012年20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学素养科学技术

李剑

(贵州省贵阳市科技馆,贵州 贵阳 550002)

科学素养是科普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于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随着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已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目标。

根据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国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为,一是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二是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三是崇尚科学精神。

做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在科普领域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第一。他们认为,科普活动首先要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并认为,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对于保持、推进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至关重要,为此,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在科学教育方面最具有行动性的努力”——2061计划(2061计划的具体内容:帮助所有美国人提高他们的科学、数学及技术素养),于1985年面世后,美国的科普事业就一直围绕该计划进行。中国也有类似的2049计划(它的主要思想:到2049年即建国100周年时,全体国民人人都具有科学素质,从而整体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按照这个计划的规定,科学素养的定义和测量是以一系列已知的科学知识,对标准化的公众和标准知识来大规模调查,与定量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它的特点是认为公众必须掌握这种科学或技术,才能理解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价值,它是单向性的、教育式的、填鸭式的,这一方式被其它国家沿袭。已经成为中国等多个国家对成人科学素养测量的基础。此处摘录200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问卷的几个问题,可见一斑;

1、您认为物质的“分子”是什么?

2、您认为“DNA”是什么?

3、您认为“Internet(因特网)”是什么?

4、您认为“纳米”是什么?

5、您是否同意后面的看法?a.科学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适;

b.现代科学技术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c.即使没有科学技术,人们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d.科学和新技术的应用将使人们的工作更有趣;

e.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治疗艾滋病和癌症等疾病;

f.科学技术既给我们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但是好处多于坏处;

g.科学家的工作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这种做法往往由于事先规定公众必须掌握已知科学知识,才能肯定结果,不考虑公众的个体背景,往往得出的结论与已知科学知识矛盾。由于各国发展程度不同,宗教背景不同,国情差异,对科学素养内涵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不同。80年代,又有美国学者米勒指出科学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时代不同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就不同。他提出的科学素养三维度模型,即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对重要科学术语的概念的理解,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理解。

为此,理论界又推出了科学素养的 KAP模式,其中 K代表公众需要了解的当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概念,A代表对科学知识及其应用的态度,P代表能不能把科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将科学变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即由“要我做”,改变为“我要做”,这一论点将科学素养的内涵做了较大的延伸,同时为它的测量指明了方向。

而博拉萨德则认为,上述2种对科学素养的测量思路,具有教育性,即公众应该知道什么,不见得准确。于是转换角色,转入研究公众需要知道什么,他认为,许多科学知识,其实对于普通大众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许多科学知识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可能很重要,但对于公众的日常生活并不重要。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较倾向于博拉萨德的观点。我国因采用的是米勒模型,近几次大规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喜人,现实却是正规化教育越来越陷入泥潭,虽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但杰出的科学家却始终未见,与“两弹一星”时期相比,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了”,科学进步了,但大家反而销声匿迹了,再从贵州省来说,虽然我省年年有提高,但大多数人仍然不愿相信掌握几个科学术语,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人们更愿意关心哪些行为可以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基于此,提出设计测量公众科学素养模型的基本思路:

1、先调查公众需要什么

2、什么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

3、什么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4、如果获取相应的科学知识,可以对他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5、获得专业知识的途径

遵循以上思路,尝试出几个调查题:

1、(照相时)说笑一笑、茄子、钱有关联吗?

2、做为男人,会做简单的水、电修理吗?如果不会,又能怎样?

3、抛开政治因素,什么能使你过得更好?是科学知识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4、成功者的路径可以复制吗?

5、你如果相信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不相同的,那么你相信如果有需要,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做到任意两个人指纹相同吗?

6、是不是每个所谓适龄儿童都要接受正规教育吗?

7、不考虑经济因素,你认为人人都能读书读到大学毕业吗?

8、人类什么时候可以从出生就准确知道寿命多长?可能吗?

总之,基于对我国2049计划的理解,对公众科学素养测量方法多一些思考,对科普界了解公众对待科学的态度,是否需要了解科学及需要了解到什么程度,公众是否参与科学研究的讨论决策,参与的程度,是有一定益处的。

[1]赵立新,佟贺丰,国际科普形势与发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80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学素养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蜗牛看牙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