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晨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家训又称家道、家规、家诫、家范、家箴、族规、祠规等。就“家”与“训”的本义来看,主要是指以家为范围的教诫训导。正如《中国家训史》中所说:“家训,……主要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之间的嘱托。”这应该是“家训”文体涵盖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中曾涌现出诸多名家家训,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蜀汉诸葛亮《诫子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清代朱柏庐《朱子家训》等。这些家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训示家族子弟、维系家族情感、促进家族发展曾产生过重要作用。其中,《颜氏家训》则最具代表性,陈振孙曾称其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颜氏家训》作于颜之推晚年,全书共分为二十篇,分别为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等。书中以儒家思想为本,加以佛释之道,讲述了修身治家、励学交友、南北风俗、处事避祸、考证校勘等方面的内容,以起到整顿家风、教诫子孙的作用。从这部家训中,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传统家训的制定范畴。
首先,通过修身正心以达到“贤德而有节操“的标准。
修身正心,即是修持身性、端正心性、陶冶和涵养自身的德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多重名节、效贤达,因此他们在家训中对家族子弟修身养性、言谈举止、教友待人、励志勉学方面立言良多。
《颜氏家训》作为中国传统家族训诫中的集大成者,在“修身正心”方面极为重视。如《风操》主要讲述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风俗风尚、礼仪规范,包括避讳、仪范、称谓、迎来送往、丧礼等诸多方面,并向家族子弟阐述了应注意的事项及应对方法。在迎送亲友时应迎送至门口,相见时以鞠躬为礼;在谈避讳时,颜之推认为避讳是有必要的,但不应过讳。《慕贤》主要讲述了要慎交游、友贤人。“傥遭不世明达之君子,安可不攀附敬仰乎?”在与人交游时,要与贤德有识的人相交,效仿贤达以修正自身。“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君子必慎交游焉。”颜之推认为人年轻时,行为性情还未定型,易受亲近之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人们应与贤德的人交往。再如《勉学》一篇则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家族子弟立志勉学。颜之推以梁朝贵族子弟不学无术而获悲惨下场为反例,训示颜氏子弟刻苦求学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博闻求精。“夫学者所以求益耳……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同时颜之推对如何端正心性,即“正心”方面也有所训诫,如在《名实》中提出君子要做到名实相切。“名”即为名声、名誉,是外界对自己的品评;而“实”则为实在、实际,是自己的真实情况。颜之推认为名与实就好像是形体与影子,德行深厚周正,那么名声一定也美好。一个人应该言行一致,名实一致,“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而在《止足》中,颜之推则训示家族子弟们要学会知足。“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天地间的自然法则都憎恶过于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于灾祸。少欲知足者,才能常乐。
像上述端举止、正礼仪、友贤人、励志勉学等都是对修持身性方面的训诫,是“修身”的范畴;而重视节操、名实相切、知足少欲等则是关于端正心性的训示,是“正心”的范畴。
其次,通过齐家睦亲以起到家门和顺、家道修正的作用。
齐家睦亲,即是治家齐家、睦亲敬长、教育子女、修洁家风。家训是以家为范围的训诫,在“家训”的范畴中,“家”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家训的参与者,是家训的主持者或被训导者。如何“睦亲教子、治家齐家、修洁家风”是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颜氏家训》对“睦亲齐家”也极为看重。如在《教子》中主要讲述如何教育子女。总体而言,可归纳为“宜早教,勤督促,依守礼,勿偏宠,教正业,毋求达”。“宜早教”就是应提早教育子女,“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在孩子小时能辨识大人脸色、懂得大人喜怒时就加以教导。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勤督促”就是不能溺爱子女,要对他们勤于督促训诫。书中以治病为喻,说子女犯错时,家长的鞭策就如汤药针艾能使之改过。“依守礼”就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相处应依守礼节,“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即便是骨肉亲情,也应依守礼节。“勿偏宠”就是对待子女应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而“教正业,毋求达”就是要教导子女以正业,而不能投机取巧地教子女一些机巧事务以谋求显达。《兄弟》一篇提出兄弟之间要相互友爱,“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要相亲相爱。而《后娶》中颜之推则主要谈论了后妻问题,反复说明了后娶可能会带来的家庭矛盾,要求慎重对待“后娶”之事。在《治家》中则系统地阐述了治家的要义。如治家要上行下效,同时要处置得当,既不过分严苛,也不过分宽厚。“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又如治家理财要勤俭,做到“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再如嫁娶要择清正人家,“婚姻素对”,勿贪荣求利。最后,要做到爱护书籍,“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勿沉湎迷信等等。
以上教育子女、友爱兄弟、慎重后娶之事均为“睦亲”的范畴;而治家谨严、上行下效、勤俭持家、修洁家风之言均属“齐家”这一范畴。
第三,通过涉务处世以达到“实干兼中庸”的标准。
所谓“涉务”,就是涉及世务、处理事务,所谓“处事”,就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颜氏家训》中关于“处理事务,为人处世”的训诫诸多并且着重阐述了颜之推“中庸”的处世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传统思想精髓,更是一种关乎人性的高标准。《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并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大智慧。古语有“过犹不及”,少缺或满盈都是一种恶,而“中庸”则是一种德行,是恰到好处,是一种难以把握的谨慎中和之道。如在为学方面,颜之推就秉持“中庸”之道。他认为做学问或学技艺都应有所专精,而不可面面俱到。如《省事》中,“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若省异端,当精妙也。’”这就是说涉及广泛但做得好的却很少,倒不如专心地去做一件事。关于仕宦,颜之推也秉守“中庸”之道,他认为做官应忠于职守,但不得越权,如《省事》中有“至于就养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则罪人”之言,认为关于侍奉君主要有方法,不能越权干涉自身职责以外的事情。另外,不要刻意地追求官位俸禄的提高:“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君子应遵守道德规范,积累才学声望,以等待时机,官位的晋升信由天命来决定。至于官位吏禄,中等即可,不必务求太高:“仕官称泰,不过处在中品……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而家财方面,不可蓄积过厚,多则仗义疏财,少也安于天命,切不可出风头。除此之外,颜之推认为做人为官不能养尊处优、迂腐浮华、夸夸其谈,要脚踏实地地去接触事物、处理事务,办实事,尽人力。如在《涉务》一篇中,颜之推提出“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就是士人君子处世立身,贵在有利于家国百姓,不要只顾高谈阔论,左手抚琴右手执书,这是无端浪费君主官职俸禄的行为。
像以上为学、仕宦、家财等方面的内容均为“涉务处世”的范畴,“涉务必实干,处世须中庸”是颜之推在“涉务处世”方面的核心观点。
由上可见,中国古代传统家训涉及的主要范畴便是修身正心、齐家睦亲和涉务处世。古人多从这三个方面来对家族子弟进行训诫,以达到维系家族情感、促进家族发展,增强家族成员对家和血脉的信仰与坚守的作用。
[1]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2]颜之推.曹惠民.颜氏家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