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高哲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农村弱势群体的弱项突出表现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他们在声望、权力和财产的占有上,处于高度的一致性,即弱势。弱势群体与贫困人口的概念是不尽相同的。贫困人口当然也是一种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也会首先在收入水平上表现出来。但弱势群体不仅仅在经济收入表现出一种弱势,更突出的是在社会地位和社会结构上表现出弱势。他们“处在社会边缘,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阳光几乎撒不到他们身上。”
低收入是弱势群体表现在经济上的首要特征。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通常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低于贫困线。造成这部分人员的低收入性的原因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如:在求职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优势导致的竞争失败,经济不稳定出现的下岗失业,身体素质差,年老退休等。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脆弱,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承受疾病或者自然灾害。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人均年收入在727元以下,人均月消费为60.58元。在他们的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为 442.24元,占 60.83%,衣着支出为65.38元,占8.99%,住房支出为118.91元,占16.36%,其他用于医疗、交通通讯、文化教育消费等支出为 100.47元,占 13.82%。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他们用于食品开支人均每天只有1.2元,按照目前的物价水平推算,他们的生活水平是不可能达到温饱消费标准的,特别是用于文化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更少。在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甚至还相当缺乏的情况下,这些农村贫困家庭经常是食不饱肚,衣不保暖,住房条件差,接受教育的机会少,生存极其艰难。
弱势群体在经济上表现的低收入性,使他们的社会心理压力高于其他群体。在传统社会中,农民的地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之说,农民仅次于士。在现代社会分层中,农民的社会地位明显不如以前那么高。他们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职业技能,年龄的逐渐增长使他们处于劣势地位,从而造成他们收入较低且不稳定,生活没有安全感,生活态度悲观,这些都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政治上,弱势群体的影响力不高,想要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改变自身的处境是特别艰难的。这些使弱势群体在心理上表现出高度敏感性,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信,甚至感到自己已被社会抛弃。他们有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在社会中感到无人支持自己。自身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或者焦虑,甚至是拒绝接触社会。这些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经济状况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生活,农村弱势群体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很少有机会参与政治,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很低。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强势群体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影响力或者能力,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权力边缘,社会政治活动参与较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很小。同时,这也意味着弱势群体想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极其艰难。要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更多的依靠社会力量、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从各个方面为其提供社会支持,保护其权利,维护其利益。
完善我国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和谐发展的路径。许多社会救助工作由非政府组织去做,比政府做的效果好。救助工作社会化已成为国际惯例,代表着现代整个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也包含电视、广播、电话、短信、报纸、杂志、图书、信息栏、阅报栏等信息化建设内容。县、乡两级政府必须对本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筹建和运营过程中承担起主要责任,要充分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能摒弃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必须进一步明确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他们保持渴求发家致富信息的心理。
各级财政要将用于农村低保和特困救助的政府配套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并视财力增长和实际需求,逐步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覆盖面,让更多困难群众享受到农村低保和生活救助。同时,要考虑到物价等因素,适时提高补助标准,保证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出问题。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特困救助向农村低保过渡。首先保障规模上要有新突破。相对于农村特困救助来说,农村低保覆盖面更大、门槛更低,因而保障对象更多;其次保障标准上要有新突破。由农村特困救助的定人定量救助转为按当地实际生活水平核定保障范围和标准;再次按低保程序审查审批,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最后配套政策上要有新突破,由单一生活救助转为全方位社会救助。
[1]添菩提.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现状及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
[2]高昌明,曹红苹.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保障现状及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
[3]陶德麟.社会稳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4]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