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保
(新疆电力设计院,乌鲁木齐 830002)
输水渠道是水工建筑物中比较重要的结构,担当了水资源输送的功能作用。近年来水电站质量检查报告显示,输水渠道面临着较多的裂缝病害,给水资源调控系统的安全作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根据输水渠道裂缝成因及其扩大化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紧急处理方案是很关键的。
建筑中的渠道是指具有自由水面的人工水道。地面上的渠道多为开敞式明渠。埋设在地面下四周封闭的称为暗渠。渠道按用途可分为:灌溉渠道、动力渠道、供水渠道、通航渠道和排水渠道等。在实际工程中,常是一渠多用,如灌溉与通航、供水结合,灌溉与发电结合等。渠道设计的主要内容为:渠道选线,确定断面形式和尺寸,拟定渠道防渗措施等[1]。长渠道通过非密实的黏土层、无黏性土层或裂隙发育的岩石层的渗漏损失,有时可达引水量的50% ~60%。渗漏不仅损失水量,影响工程效益,而且还将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对填方渠道甚至出现塌滑破坏。为此,需要在渠床表面加做护面等渠道防渗措施。
新农村政策提出之后,国家日趋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出了中小型水电站规划与建设方案,满足了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尽管中小型规模在使用性能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实际运用于水资源调控还存在着诸多弊端。水工建筑物病害是水电站改造常见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结构的安全与稳定性,也阻碍了水电站调度系统运行的效率。输水渠道在水工建筑物里是一个重点结构,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现象。裂缝的成因有以下几种:
1)设计因素。水电站建设前期都要经过详细地设计,由设计院提供科学的建造方案指导施工。设计方案存在的种种缺陷,对水工建筑物施工造成了误导作用,破坏了输水渠道结构的完整性。例如:工程设计师编制输水渠道工程方案时,未经过现场实地考察而随意性设定渠道参数,输水系统的整个布局与水电站空间面积不符合。使用一段时间后,渠道会因为无力承受输送压力而出现裂缝现象。
2)施工因素。任何一个规模的水电站工程,其施工质量是决定水工建筑物使用价值的关键因素。相反,施工单位选定的工艺方案不合理,将会引起不同类别的建筑病害。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施工人员盲目地调整输水渠道的操作工序,没有按照水利工程建造标准完成结构的筑造。如:水电站内沟渠的开挖位置不准确,输水渠道安装质量不达标,人工渠道混凝土施工不合格等,都是裂缝形成的因素。
3)管护因素。中小型输水渠道出现裂缝,其最初成因是设计与施工环节操作失误所致。但是,旧水电站综合勘测报告显示,输水渠道裂缝形成与后期管理和维护工作也存在密切的联系[2]。这是由于水工建筑物竣工初期,所有结构都保持了完整的耐久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水利作业,水工建筑物会因受力荷载增大、病害处理不当、结构防护缺失等原因,形成新的裂缝,旧裂缝则会有明显的扩大现象。
由于多项因素的共同作用,水电站输水渠道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且部分出现了裂缝扩大化的问题。若将存在裂缝的渠道运用于水资源输送,不仅加剧了水工建筑结构性能的损坏程度,也增加了传输过程中的水资源耗损率,造成大量水源被浪费。因此,针对输水渠道存在的裂缝问题,水电站应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分析裂缝病害的成因,制定切实可行的紧急处理方案。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笔者编制了一套相对科学的紧急处理方案:
水工建筑物组合形式复杂,遍布于水电站内的各个地方。输水渠道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广泛地分布在水电站的隧洞、渡槽、管道等各个点。因而造成裂缝病害形成的因素也各不相同。为了提高输水渠道裂缝处理的效果,发现裂缝后必须经过详细地勘测,收集与渠道裂缝相关的数据资料。如:裂缝的尺寸、深度、外形、位置等,这些都是制定紧急处理方案需要参考的内容。
结合勘测人员提供的数据,深入地分析输水渠道裂缝形成的因素,必要时可进行有关指标的计算对比。正常的分析流程,先除了从设计、施工、管护等大范围确定裂缝的形成时期,再进一步分析引起裂缝的细节原因[3]。通常,中小型水电站渠道裂缝成因包括:受力荷载、渠道结构、筑造材料等,检修人员掌握这些因素能够指导处理方案的设计,以保证裂缝现象得到最有效地控制。
当具备了足够的分析材料,施工单位便可以制定裂缝处理方案,以尽快抑制输水渠道裂缝的扩大化。根据笔者从事的水利工程病害处理经验,渠道裂缝紧急处理的关键是技术方案,以裂缝病害的形成因素与表现程度为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一般情况下,水工建筑物裂缝病害处理的常用技术:
1)填补技术。将存在裂缝的渠道位置进行修补,选用高分子建筑材料填充,使裂缝能够尽快粘合。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裂缝的处理,可起到较好的抗渗抗裂作用;
2)开凿技术。遇到比较严重的裂缝问题,则需选用开凿技术进行综合处理。大型裂缝的开裂面积较大,且深度较深。先把裂缝做开凿扩大处理,再用高性能砂浆或混凝土修复,使渠道结构尽快恢复原样;
3)灌注技术。利用树脂材料对裂缝强制性灌注,使渠道内的裂缝能完全被填满,如:使用环氧树脂进行灌注,能够快速地凝结裂缝。
处理好的裂缝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以免输水渠道形成新的裂缝。水电站工作人员要控制好渠道内的水流量,防止水力荷载过大而冲蚀了渠道结构;日常运行阶段做好检修工作,及时观察到潜在的裂缝隐患;对于刚刚形成的裂缝现象,应及时安排检修人员处理,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大而损坏渠道的性能。
渠道线路可根据运用要求,结合地形、地质、施工等条件,初选几条线路,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选定。从渠道线路布局进行优化改良,可显著降低裂缝病害的发生率。其一般原则和要求是:
1)尽量避开挖方或填方过大的地段,最好是挖方和填方基本平衡,或挖方略大于填方;
2)在平坦地段,线路应力求短直,以减少工程量和水头损失。当受地形等条件限制、必须转弯时,其转弯半径不宜小于渠道正常水面宽的5倍[4];
3)避免通过滑坡、透水性强和土壤沉降量大的地段;
4)通过山脊,挖方过大时,可选用隧洞;遇山谷,可采用倒虹吸管或渡槽;
5)尽量避免与道路、河流或其他渠道交叉,以减少交叉渠系建筑物。此外,还需考虑施工时的交通运输、动力和水源供应以及施工场地、取土场和弃土场的布置等。
总之,中小型水电站由于投资小、收益大、易管理等特点,在新农村建设期间的应用价值受到肯定。水工建筑物是水电站最核心的组成结构,负责了站内水资源的综合调度。解决输水渠道裂缝问题是水电站改造的重点内容,其保证了水资源调度的有序进行,降低了裂缝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1]张金萍.水工建筑物中输送渠道工程的应用价值[J].水利工程研究,2010,15(07):33 -35.
[2]吕星云.中小型水电站输水渠道裂缝病害的成因[J].山西建筑,2009,29(06):40 -43.
[3]李绍清.水电站输水渠道裂缝病害处理的工艺流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30(16):25 -27.
[4]王学海.谈从输水渠道线路控制裂缝发生的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2010,12(06):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