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6 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学校、幼儿园检查校舍安全情况,发现隐患,妥善处理。就近的学生可以疏导回家,年幼或路远的学生必须要由家长接回或学校指定专人护送回家。
2.工矿企业检查厂房、场地安全状况,合理疏导工作人员;关闭矿井,撤离井下人员;
3.低洼公共场所迅速疏导公众安全撤离,准备好预防暴雨所需物资。
4.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5.安排人员密切监视危险化学品存储场所,应急处置专业队伍集合待命;停止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就近妥善处置。
6.公众避免外出,做好防暴雨的准备工作。行人、车辆远离危险建筑设施(如危房、危墙、广告牌等),遇低洼积水应绕行,避免强行通过。
每条河流一般都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五个分段。
河源:河流开始的地方,可以是溪涧、泉水、冰川、沼泽或湖泊等。
上游:直接连着河源,在河流的上段,它的特点是落差大,水流急,下切力强,河谷狭,流量小,河床中经常出现急滩和瀑布。
中游:中游一般特点是河道比降变缓,河床比较稳定,下切力量减弱而旁蚀力量增强,因此河槽逐渐拓宽和曲折,两岸有滩地出现。
下游:下游的特点是河床宽,纵比降小,流速慢,河道中淤积作用较显著,浅滩到处可见,河曲发育。
河口:河口是河流的终点,也是河流入海洋.湖泊或其它河流的入口,泥沙淤积比较严重。
标准:3 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学校、幼儿园检查校舍安全情况,发现隐患妥善处理;在校学生待确认安全后方可离校回家,或由家长接回或学校指定专人护送回家。
2.工矿企业检查厂房、场地安全状况,合理疏导工作人员;紧急关闭矿井,核实确认井下人员全部撤离到地面安全场所。
3.低洼公共场所紧急疏散并检查确认公众及工作人员已全部撤离,采取紧急措施防洪救灾;停止户外的集会、体育、娱乐、商业等活动,做好预防暴雨的各项工作。
4.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远离潮湿带电设备,不要触摸电器开关。
5.安排人员密切监视危险化学品存储场所,应急处置专业队伍集合待命;紧急停止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妥善处置。
6.当积水深度接近车辆底盘时,电车切断电源停止运营;乘客下车时应双脚同时着地。
7.公众严禁外出,户外人员就近躲避;行驶车辆紧急就近到安全场所停放,驾乘人员离车到安全场所躲避;车辆被淹时,驾乘人员离车到安全场所躲避。
8.沿路邻街单位开门提供停车场所,接纳避护行人。
9.当建筑物进水深度将达到最低电源插座高度或带电设备前,立即切断电源。
位于南纬4~14°的秘鲁是世界上产鱼的大国之一,这个国家的鱼粉产量占世界首位。这是由于秘鲁沿海存在着一支旺盛的上升流,也就是说,在那一带海区里,除水平流动的海流外,还有不断地从海底深层向海面涌升上来的上升流,这种上升流能把海底丰富的磷酸盐和其他营养盐分带到海洋上层,滋养着世界上著名的秘鲁渔场。如果这支上升流减弱或是消失,这样,临近赤道区的暖流就会入侵,引起秘鲁沿岸海域的水温升高,这种现象大约隔几年就会在圣诞节前后发生,当地居民把这种暖流的季节性南侵,由此引起的海面水温升高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在一般年份,向南侵犯的范围只能到达南纬几度,待到来年3月,海面水温又恢复常态,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鱼类和鸟类没有多大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各年发生的状况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年分暖水入侵的距离远些,有的年分则近些。暖水入侵强盛时,可抵达南纬十几度,这时秘鲁沿岸水温就会迅速增高,生活在这一海域里适应冷水环境的浮游生物和各种鱼类,就会因环境的突变而大量死亡,与此同时,以鱼为食的各种海鸟,也会因缺少食物大批死亡。
经多年观测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不仅对秘鲁沿岸带来灾害,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异常。每当厄尔尼诺现象严重时,常发现全球一些地区或是暴雨成灾、洪水泛滥,而另外一些地区则是久旱无雨,农业歉收。科学家们把这种带有全球性的气候变异与厄尔尼诺现象紧密联系起来,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很紧密的关联,全球气候异常的前兆往往可以从上年或年初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状况中找到。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对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对厄尔尼诺现象最初含义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只有发生在中、东赤道太平洋地区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升高,通常要持续一年以上的增温现象才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1993年1月18日,第47 届联合国大会回顾已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时,考虑到虽然一切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极大的依赖于淡水的供应量和质量,但人们并未普遍认识到水资源开发对提高经济生产力、改善社会福利所起的作用;还考虑到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许多国家将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进一步考虑到推动水的保护和持续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级、全国一级、地区间、国际间的公众意识,为此作出决议:从1993年开始确定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