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死亡教育观念 开展全民死亡教育

2012-08-15 00:50黄丽群
护理研究 2012年30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病人

黄丽群

转变死亡教育观念 开展全民死亡教育

黄丽群

死亡教育是运用与死亡相关的医学、护理学、心理学及精神、经济学、法律、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对人们进行的生与死的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使人们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减少盲目的轻生和不必要的死亡,也帮助人们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能够客观理性的对待和接受死亡[1]。笔者经过查阅、分析近几年来的相关资料,死亡教育在我国学界已经被很多人认可、接受,并有一些学者倡导建议进行死亡教育,学界对于开展的死亡教育重要性、必要性也已经有了较深入的探讨,但一直没有被很好开展起来。针对我国当前的现状,死亡教育应该如何被开展,笔者粗浅地谈谈自己的见解。

1 世界各国死亡教育开展的现状

1.1 发达国家的死亡教育开展情况 死亡教育始于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Herman Feifel于1959年发表第1部死亡教育的代表著作《死亡的意义》(The Meaning of Death);1963年,伏尔顿(Robert Fulton)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1门正式的死亡教育课程。随之,死亡教育在全美被广泛推广。到1973年美国已有600所大学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其受欢迎程度仅次于性教育;1976年,除了有1 500所中小学实施死亡教育课程外,还成立了The Forum for Death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1986年改为 Association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ADEC,“死亡教育与谘商协会”,这是美国最重要的死亡教育专业组织,也是国际间最大的“教育的、专业的、科学的”死亡学领域的组织)。美国死亡教育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1928年—1957年的探索期;1958年—1967年的发展期;1968年—1976年的兴盛期;1977年—1986年的成熟期[2]。此外,英国、法国、荷兰和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广泛科学地推广了死亡教育。比如在英国,1967年建立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法国、荷兰等许多国家在大、中、小学都开设死亡教育课;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各种有关死亡教育的书籍;韩国自2004年开始出现了“假死体验”为核心的教育训练课程,让学生体验死亡,珍惜生命[3]。

1.2 我国死亡教育开展情况 台湾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死亡教育,傅伟勋先生的著作《死亡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引起强烈的反响。20纪末,台湾地区教育界将死亡教育称为“生命教育”,并将2001年定为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年”。黄天中教授出版了一系列的死亡教育丛书,台湾地区的医学院均开展了死亡教育课程,并被许多学校列入了必修课程中[4]。死亡教育在大陆其重要性尽管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重视,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只有极其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极少数中小学在开展不成系统的死亡教育课程,并被家长及社会广泛质疑。部分医学院校将死亡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如《基础护理学》将死亡教育纳入了临终关怀中讲解,但课时仅为2学时。部分医学院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死亡教育,如山东大学医学院2005年开设“死亡文化和生死教育”选修课程,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06年开设“人的优逝”选修课[5]。死亡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缺乏师资以及系统专业的教材为支撑,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并且大部分教材均为教师自选案例及资料,仅有陈元伦编著的《人的优逝》一书,是大陆医学院有关死亡教育的第1本教材。总体来说,大陆的死亡教育相较于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是非常滞后的,大陆的死亡教育缺乏广泛性、普及性、缺乏完整的成熟的死亡教育模式。

2 在我国开展死亡教育的迫切性

2.1 死亡疾病谱的改变和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目前,由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心脑病血管病致死人数所占比重也在上升,越来越多的各种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也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十几到几十年内年,将会有大批慢性病病人、癌症病人、老年人进入到濒死阶段。

2.2 生命价值和人们高质量生存的需求 生命价值论的观点认为,濒死病人或者脑死亡的病人的生命已无价值,延续其生命就是延续其痛苦,是在增加病人家属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无谓地消耗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生命价值论既重视生的价值,也重视死的尊严。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生的顺利,活得幸福,死得安详”。只有明白“死亡是人不可避免的最终归宿”这一真理的人,才能珍惜拥有的生命,并赋予有限的生命无限的意义,去尽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2.3 医疗行业的迫切需求 医学生从学习伊始就接触到尸体解剖、死亡标准、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临终关怀、死亡病人的尸体处理、器官捐赠等与死亡密切相关的问题。然而我国医学院校系统开展死亡教育的很少,甚至没有,导致医学生在面对死亡时存在恐惧、不能理解接受、心理障碍等相关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由于本身缺乏死亡相关知识的教育,面对临终病人、危重病人时,他们不能以科学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死亡相关教育,就不能很好地与病人家属交流疏导,常常导致病人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都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和增强,临终关怀质量大打折扣,进而导致了许多潜在的医疗纠纷,也使医生自身身心非常疲惫。

2.4 越来越多自伤事件和伤他事件对社会的死亡观念提出挑战 中国15岁~34岁人群死亡的第1位原因是自杀,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6]。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的头号死因。此外,一些恶意伤人事件也见诸报端,这些现象,既有对自己生命不负责的表现,也有漠视他人生命神圣的表现。不论是自伤还是伤他,都表示,要进行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是随意的。

笔者以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更多的还是社会对于死亡长期的避讳,使得人们对死亡缺乏科学的认知,对于死亡的意义还不甚清楚,甚至会对死亡产生幻想或向往,而有一部分人对死亡因无知而无谓,往往酿成大错而悔之晚矣。因此,在教育人们理性面对死亡的同时,也要教育人们敬畏生命,这也是我们开展死亡教育的迫切需求。

3 适合我国国情的死亡教育模式

死亡教育的开展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也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笔者建议: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使死亡教育逐步开展,并最终在全民范围内开展死亡教育,将科学的死亡观在大众中普及。

3.1 首先面向医学院校进行教育并辐射所有高等院校 王云岭在《从医护人员的职责看死亡教育》中指出,死亡教育应该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笔者以为,应该先对医护人员、医学教师进行死亡教育。只有他们首先树立正确观念,在带教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潜移默化的灌输死亡观念,医学生对于死亡有一个正性的认识。

解决了教育者的问题,医学院校的学生也必须是被教育的主体,他们对于新的理念比较容易理解。同时医学生作为将来和人的健康与生命关系最密切的人,由于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种课程设置都和生命、死亡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医学生中开展正确死亡教育比较容易被接受;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工作以后涉及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因此自身必须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让他们将来帮助人们正视死亡,选择“优死”,完成个人对家庭、社会乃至人类的义务,让人生的落幕更尊严、更辉煌、更有价值。

综上所述,在医学院校中首先开展正确死亡教育,并以此为点,逐渐辐射,最终实现所有的高等院校开设系统的死亡教育课程,让科学的死亡观念首先根植进这些接收高等教育的人群。

3.2 在中小学开展死亡教育 在高等院校系统逐步开展死亡教育并取得成效之后,就可以继续在中小学开展死亡教育。高中生的阅历逐渐丰富,心理日趋成熟,对其进行死亡教育比较容易,可以通过直接讲授,学习相关资料等。初中生和小学生心智正在发育,对死亡无知也无畏,较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对其的教育需要采取一些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直面回答什么是死亡,让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死亡不再抱有幻想,或通过认识动物的死亡、或者读书、看影视等形式让其对生命、对死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可以系统对其浅显的讲解生命的起源、生命过程中的烦恼、喜悦、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或采取组织参观养老院、孤儿院等方式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可敬,使其珍惜生命、坚强勇敢。

3.3 在社区开展死亡教育 在整个教育系统开展死亡教育之后,受教育者就会把这些观念带回家庭,逐步影响自己的家人、让他们能够理性面对死亡、认识生命,走“孩子教育父母”的路线。同时,可以培养一批开展死亡教育的社会工作者,针对濒死病人家庭或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教育、宣传,干预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也可通过宣传栏、宣传专刊、座谈、学习班各种形式来进行死亡教育,让死亡教育在社区得以进行。当死亡教育在各个社区广泛开展起来以后,人们不再谈“死”色变的时候,对于死亡教育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基础。针对社区中的特殊家庭逐步开展死亡教育。如慢性病家庭、癌症家庭、叛逆期青少年家庭、老年人家庭等。教会他们认识死亡、正视死亡,珍惜生命。

3.4 死亡教育由城市进农村 农村人群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传统观念影响更加根深蒂固,想要彻底改变显得更加困难。必须是在整个社会对死亡有了一个比较理智的态度和科学的氛围之后,最后再进行比较容易。在初期,可针对农村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进行,比如医生、教师等,也可通过农村在外就读、工作的人员对农村人群进行影响,使其逐步接受。

以上循序渐进模式,在纵向进行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横向渗透,让每一步都能紧密的衔接,实现死亡教育的全面开展,改变全民传统落后的死亡观念。实现死亡教育指引人们科学地、人道地认识死亡及对待死亡,利用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这一最终目的。

[1]李小寒.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0.

[2]周士英.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4:46-49.

[3]傅伟勋.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

[4]孙传宏,杨海燕.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6(4):11-12.

[5]高钰琳,傅义强,陈佩云.生死教育对高年级医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2B):453-455.

[6]邹宇华.死亡教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2.

Transformation of death education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ath education

Huang Liqun(Shaan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Shaanxi 712046China)

死亡教育;全民;开展;转变

10.3969/j.issn.1009-6493.2012.30.044

1009-6493(2012)10C-2861-02

G77

C

黄丽群,讲师,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712046,陕西中医学院(护理系)。

2012-02-09;

2012-10-11)

(本文编辑 寇丽红)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病人
谁是病人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病人膏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