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军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凸显中医特色的研究1)
陈莉军
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目前中医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状况,提出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凸显中医特色的构想。
护理;中医院校;课程设置;中医特色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的推进,护理人员的素质能否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管理水平。对普通高校护理专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我国护理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保健体系改革的成败。因此,探讨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推动医疗卫生体制的整体改革。
1.1 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必须与社会发展、国家需求相适应,尤其是高等教育更应该和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这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国家的需要是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之一。2006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加强社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备中医药或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适宜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技术。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充分利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为切实贯彻落实《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各项政策措施,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要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功能、加强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从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全局出发,明确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4个方面的基本任务,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前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关口,中医院校的护理专业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积极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高等护理教育是我国护理教育的内容之一,更是高等中医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1]。在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医院校护理教育需要探索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如何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护理教育中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
1.2 护理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的要求 中医院校在开设护理专业之初整体借鉴了西医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为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新的医疗卫生环境下,如疾病谱的改变、工作内容的改变、工作场所的改变等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基于还原论的西医学线性思维即从系统—脏器—组织—细胞—分子各层次精确研究的基础上,仍然找不到侵扰人类的现代疾患的病因,更谈不上针对性治疗,面对这种窘境首先引发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更替,护理模式也从“以疾病为中心”进入“以病人为中心”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这种转变与中医学一贯强调的“整体观”极其相似,另外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与护理重在预防和保健的思路也是不谋而合,这都提示在护理课程的设置中应加大中医相关内容,更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当今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
中医类课程的设置是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的特色,对上海、广州、成都、福建、山东5所中医院校中医类课程设置比例比较发现,各中医院校在中医类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广州中医药大学最多,占总学时的25.1%,其次是福建中医学院,占总学时的21.9%,山东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医类课程最少,只占9.1%[2]。从设置内容来看,广州中医药大学和福建中医学院除了跟其他中医院校一样开设中医基础类课程之外,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也突出了中医特点,尤其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中医护理学Ⅰ(原则、基础与操作)、中医护理学Ⅱ(中医护理辨证施护)、中医饮食调护学等,将中医类知识和护理专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课程间内容的整合,形成新的课程,而不是局限于某门课程的系统知识和完整结构而忽视专业的特点。这种课程设置的思路值得所有的中医院校借鉴。
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必修课程总学分为157.5学分,中医类课程安排21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的13%,其中专业及专业方向6.5学分,学科基础课14.5学分。通过问卷调查,90%的学生和93%的老师认为,中医类课程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而且课程间重复较多,如中医护理学和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都有部分内容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难以突出中医特色。选修课总共119学分,其中中医类课程10学分,应修28.5学分,较高的选课自由度与较低的中医类课程设课学分,可能会导致中医类课程的实际所修学分为0,不能保证中医类课程的开设。
护理课程设置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护理模式的转变,强调教育和实践的结合,体现专业的特点,针对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中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建议对课程设置进行如下改革。
3.1 必修课的公共基础课增设中医经典等内容,突出中医特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产物,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内涵、表述方式、思维方法及实践活动的内容无不带有古代哲学思想的印记,中医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公共基础课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经典内容。中医学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拥有扎实的传统文化根基,才能深刻理解中医学理论,掌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特色,才能提高中医临床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才能突出中医特色。
3.2 中医类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组,避免重复,探寻中医课程与护理专业的最佳结合域 本研究结果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结合护理专业的工作特点中医、西医课程之间的比例设置应该以西医护理为主,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建议必修课中、西医课程学时比例为1∶5,在汲取现代护理学科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进展的同时,注重突出中医护理在养生保健、饮食调护、养生康复、情志调摄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将中医类课程与护理专业进行有机地整合,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适应护理临床实践的需要,必修课开设《辨证施护基础》(原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整合)、《中医护理学》(原中医一般护理和营养与食疗、养生康复学整合)、《中医常见病证护理法》(原中医临床各科护理整合)等理论课和《中医护理技术》(原针灸学和推拿学整合)技能训练课,选修课开设《中医古籍护理摘要》《骨伤科护理学》《中医美容学》《中医耳鼻喉科护理学》《中医药物护理基础》(原中药与方剂整合)《中国医学史》等。融辨证施护与整体护理为一体,使中西医护理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构建起以西医为主辅以中医特色的中医药院校高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避免了学科之间的重复,压缩了学时,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3.3 加大中医类课程选修课的设课学分数 在保证选修课选修自由度不降低的条件下,可以选到一定比例的中医课程。从理论上讲,合理的课程体系和选课规则应该具备这样的功能:既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应自己发展需要的尽可能大的选择空间,又能保证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共同价值的传递[3]。所以选修课的设置应在设置初期就有一个总体导向,即突出中医特色,增加中医类学分设置,在整个课程设置中也应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避免选修课学分过多而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选修课程,使选修课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4 实践阶段加强中医临床技能训练 护理人才是目前社会紧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服务临床,护理病患。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有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更应具备过硬的中医临床技能,如中药的煎服规范、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突出中医在护理工作中的优势,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体现护理的价值。目前,中医院校的护理本科教育经过10年的发展正处于提升阶段,能不能抓住社会发展提供的良好契机,进行特色化建设,高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需求,是每一个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课程作为学校借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合理设置是特色化建设的基础。
[1] 韩丽沙.对中医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16-17.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15-673.
[3] 荆磊.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学习自由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11-13.
Chen Lijun(Nursing College of Shando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Shandong 250014 China)
Study on highligh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etting nurs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te-up
G642.3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05.050
1009-6493(2012)2B-0467-02
1)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0GZ092。
陈莉军(1961—),女,院长,副教授,本科,学士,从事护理教育学、社区护理研究,单位: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2011-07-19;
2012-01-10)
(本文编辑 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