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第二医院 徐小溪 刘桂娟 刘素彩 蔡福金 (衡水053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痛、晨僵、甚至畸形导致功能障碍,其病程迁延,反复发作,致残率高,属中医的“痹证”范畴。西药尚无特效方法。笔者自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用自拟活络通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3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在门诊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其中治疗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31~65岁,平均为46岁;对照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32~68岁,平均为48.3岁。病程均为最短3.5月,最长15年,平均为6.9年。两组从病程、临床症状、年龄、性别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①晨僵至少1小时,超过6周;②不少于3个关节肿胀,达到或超过6周;③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超过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胀,超过6周;⑤皮下结节;⑥X线示:骨质疏松或骨侵蚀;⑦类风湿因子阳性。以上7条中具备4条即可诊断。
1.2.2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型分型标准[2]:关节肿胀疼痛如火燎,晨僵,活动受限,兼发热,伴口渴、心烦,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1.2.3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造血系统功能异常者;②对药物过敏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其他风湿病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精神异常者;⑤未按规定服药者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⑥正在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1.3 方法 (1)治疗组:口服自拟活络通痹汤:黄芪30 g,当归、木瓜各15 g,士鳖虫10 g,制川草乌各10 g,伸筋草20 g,羌活、独活、桂枝、淫羊藿、乌梢蛇、甘草各10 g。湿重者加薏苡仁、云茯苓;湿热者加苍术、黄柏;关节肿胀甚者加白芥子、赤小豆;疼痛甚者加制乳香、没药;疼痛游走者加寻骨风、威灵仙;阳虚寒胜者加制附子;下肢疼痛者加川牛膝。(2)对照组:给予尼美舒利0.1 g/次,2次/日;帕夫林2片/次,3次/日,30天为1疗程。
1.4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4级。临床控制: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实验指标基本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减轻,实验指标明显好转;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实验指标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实验指标无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处理,并对此进行χ2检验。
2.1 一般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9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总有效为76.8%;对照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22例,总有效为4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2.2 两组安全性指标观察 中药组用药后未见不良反应,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西药组用药后出现血白细胞计数下降2例,胃肠道反应6例,皮疹1例。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为风寒湿热诸邪,乘虚侵入人体经络,致气血营运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发生肢体关节僵硬、肿痛、酸困麻木、功能活动障碍,病程较长,病情顽固缠绵。其病因病机多因风湿热邪侵袭,或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或素体阳盛或阴虚发热,感受外邪之后易从热化;或过食肥甘厚腻之品,致湿热内生。湿热之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痹阻不通,而为痹证。治以清热利湿,宣痹通络。宜以补益气血,温经散寒,祛风通络之剂。活络通痹汤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扶正;制川草乌、桂枝温经散寒;淫羊藿温补壮阳;土鳖虫、乌梢蛇祛风通络;羌独活祛风除湿;木瓜、伸筋草通络利筋骨;甘草和胃,调和诸药,可获良效。自拟活络通痹汤较西药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明显优于西药组。
[1]彭兴.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J].新医学,2002,36(1):4-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