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凤
河南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 焦作 454150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可造成肢体功能不全和肺栓塞及静脉瓣破坏导致的静脉炎后综合症。对手术患者,因凝血障碍,溶栓、抗凝均有一定危险性,一旦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差,甚至危及生命。2011-01—2012-01,我们将763例接受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手术中在下肢内踝部大隐静脉置留置针。对照组采用上肢留置针进行输液,比较2组肢体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1.1 研究组 398例,男297例,女101例;平均年龄50岁。手术中在下肢内踝部大隐静脉置留置针,发生同侧下肢静脉血栓(LDVT)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9~57岁,平均49岁。原发病:胆石症4例,后腹膜良性肿瘤1例,胃癌3例,乳腺癌2例,左半结肠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手术时间90~300 min,输血200~600 mL,术中均未损伤髂股部血管。发生LDVT时间分别为术后3、5、6、7、8 d各2例,其余2例在术后5 d出现下肢静脉炎,2 d后出现LDVT。12例病人均有下肢肿胀、浮肿,伴有疼痛,Homans征(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引起疼痛)及Neuhof征(腓肠肌压痛)均阳性。
1.2 对照组 365例,男300例,女65例;平均年龄49岁。手术中在上肢桡侧靠近大拇指头静脉置留置针,发生同侧上肢静脉血栓(UDVT)3例,均为男性;年龄32~58岁,平均44岁。原发病:直肠癌(此例病人患有糖尿病)1例,膀胱癌1例,前列腺癌1例。手术时间100~300 min,输血200~400 mL,术中均未损伤髂股部血管。发生UDVT时间分别为术后3、7、8 d各1例。3例病人上肢轻度肿胀伴疼痛,三角肌和肱二头肌轻度压痛
下肢静脉留置针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大于上肢静脉留置针。与LDVT相比,UDVT患者较少出现显性肺栓塞。红、肿、热、痛者更换肢体穿刺部位、采用湿热敷,症状可迅速消除。静脉炎者,可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用硫酸镁湿热敷,5 d后恢复正常。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溶栓,抗凝治疗,8 d后痊愈。
留置针引起的常见并发症有:(1)静脉炎。(2)液体外渗。(3)套管堵塞。(4)局部红肿,疼痛。(5)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3.1 病因 由于术中出血、血管壁受损、血流缓慢、凝血系统启动、血液淤滞、局部血液PH值改变和内毒素增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最终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作者认为反复穿刺可造成静脉壁损伤,内膜下层及胶原裸露,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黏附形成血栓。
3.2 上、下肢浅静脉的解剖特点[1]下肢浅静脉路径较长,血流缓慢且静脉瓣数量多,静脉瓣内血流壅滞,血小板聚集,附壁血栓形成,是血栓静脉炎发生的病理基础。上肢静脉瓣数量少,静脉路径相对较短,即便发生静脉炎也较下肢恢复快。
3.3 处理方法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出心脏平面20~30 cm。避免活动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发生肺动脉栓塞。(2)观察患肢脉搏、皮肤温度的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以判断治疗效果。(3)抗凝疗法和溶栓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使用肝素、链激酶、尿激酶等药物。熟悉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给药方法、剂量调整等,准确抽取药液。每日按时检查凝血功能,并观察有无鼻衄、牙龈出血、全身皮肤瘀斑、出血点等出血倾向表现。(4)密切观察病情,尤其是有无肺动脉栓塞症状。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胸痛等异常情况,立即让患者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