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萍
(濮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河南濮阳 457000)
护理服务有复杂性、多专业性、多需求性[1]的特点。医疗机构改革是护士角色在急速转变,在当前的护理管理体制下,确实存在着一些阻碍临床一线护士队伍稳定和发展的因素,如身份管理,同工不同酬;按科室分配,多劳不多得;按年限晋升,缺职业发展;按功能分工,缺乏价值感;形式化考核,缺乏客观性,这都影响护士积极性[2]。临床护理又处于充满着危急、突发、多变的环境,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强度,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初期由于培训不到位,政策支持不够,护士观念滞后,导致工作心理压力与紧张敌对情绪交织,影响护理质量提升,护理管理者面对复杂的情况困扰,使行为心理管理尤为重要,管理者在提高科学水平的同时,如何疏导和缓释护士工作紧张所致的压力,改善护士职业心理环境,保障护士身心健康,增强护士的情绪管理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是管理者迫切解决的问题。
1.1 医学模式的转变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这需要护士不断学习,知识不断更新,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同时护理人员又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既要面对病人病痛折磨和死亡的残酷现实,又要面对各种各样病人和家属沟通的障碍,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极易导致护士心理负荷的加重和躯体疲劳。
1.2 医疗法规和工作制度的特点 护士职责的明确界定和医患不信任的医疗环境,使护士的工作质量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和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要求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去胜任;同时因医患关系的紧张,护理人员极大的付出又得不到社会的公平认可,护士倒成了出气筒,“重医轻护”、“护士是吃青春饭"的现象则给老护士带来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青年护士从老护士的悲哀中已感到职业的悲哀,晋升机会少,缺乏群体保护,使护士在心理上失去平衡,产生“失落感”。
1.3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24 h三班轮值,工作平凡、琐碎、繁重,这需要护士无条件的承担和全身心投入;同时,护士编制不足、治疗多、危重病人多抢救任务重,女性的生理特征、情绪周期波动及家务劳动、生儿育女、自身求学等多方重负,节假日定向休息不明确,生活无规律,睡眠状况改变,易导致护士精力不济的低满足感和人际交往的矛盾冲突[3]。
1.4 其他因素 因改革带来的多种用工制度,岗位身份差异,部门效益,福利差异化,职业规划不清晰等,导致护理人员群体价值不平等、无荣誉感,从业激情淡薄,失去对工作的热爱;同时护理人员队伍大,素质高低不一,对各种事物认知偏差大,加上工作性质的严谨严肃性,时间的不间断性、易紧张劳累等特点,使护士长与护士、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产生误会冲突而缺乏理解与包容的因素增多,外加收入偏少经济困难,住房紧张等都使护士的人格状态发生改变,出现病态人格、抑郁和焦虑敌对状态。
旧管理体制的运行,社会因素对护士不公平待遇的影响,护士求进心差,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管理者又轻视护理,对护士形成了“重使用轻培养”,而护士没被尊重而出现不合理的生活工作信念,对职业发展失去信心,不去合理设计个人职业生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创新意识和能力缺失,长此以往使事业发展滞后,学科建设受到影响。
护士的心理防御能力和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如何减缓护士心理工作压力,提升护士生活质量,提升服务内涵,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急需改变的课题。首先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支持是健康工作环境的重要组织[4];护理人员以增加对内、外环境的适应,不断变革以增强竞争力,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提升工作效能,创造服务绩效[5]。在管理上深化改革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促进管理能力提升,狠抓护士队伍建设,加强服务内涵建设,注重患者的需求和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护理工作者在增进医疗效果、促进康复、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方面的作用,来推动护理管理机制的再创新。
[1] 陈丽芳,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2006,6(2):23-24.
[2] 张立新,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加强临床护理队伍建设[J].中国护理管理,2012,11(7):5-6.
[3] 罗春玲,黄 莲,叶巧如,等.社区医护团队的自我和谐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9):2 148-2 150.
[4] 罗鸿超,黎燕英,孙 妍,等.组织支持感与心理授权对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59(7):639-641.
[5] 朱宗蓝,人性化创新型护理团队建设,中国护理管理,2012,1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