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暄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泰州 22530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迅速腾飞的同时,国内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渐增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东部沿海城市,其已经初步跨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而在西域边疆及内陆一些偏远城市,尚有些地方的温饱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扩大,社会弱势群体的数量也迅速增加,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威胁着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这使得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彰显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显得益发紧迫。回顾新中国成立60余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发展历程,在跌宕曲折中保持前进。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由最早的政府主导驱动已发展到现在的政府、市场、第三方组织共同参与下的协同驱动。
中国的福利思想源远流长,我们在中国历代哲学思想家的思想中,并不难找到福利思想的身影。孔子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劳”的名言,以及儒家的大同思想,无不透露着通过社会福利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在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中,伴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国的福利制度在实践内容、方向选择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早前的福利制度,通常是为了保持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给予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而现在着力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已经延伸到精神追求、民众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下面简单地对建国6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建设过程做一个简单的划分和分析,从而为进一步阐述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福利制度提供基本的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程按时间进行划分主要包含6个阶段:
1949年到1957年为社会主义福利时期,其主要特征就是该阶段的福利制度建设体现了极其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这个时候刚经历抗战和内战,社会萧条,百废待兴。面对当时经济上窘困的局面,中央政府确立了“生产自救、群众互助,辅之以政府必要救济”的指导方针。在这个时期,一些全国性的民间福利组织相继成立,例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中国福利会、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等。这对集体主义文化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极大的弘扬。客观的说,当时的这些福利组织很稚嫩,但它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基础,并且在后面的不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有成效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建设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新中国的福利制度初步奠基。
从 1958年到 1965年可以归纳为中国的集体化福利时期,这个阶段的特征就是集体主义色彩浓厚。这一阶段集体化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活动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福利生产”概念提出并得到了广大社会的认可,全国上下兴办起一大批集体化福利事业。当时的时代背景,“一化三改”的决定性成功,“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紧接着日益蓬勃的集体化浪潮,直到后面波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跃进”运动,使极力提高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国有化程度,集体生产、集体享受、并提供集体福利,成了不二的选择。该阶段建立的许多福利项目,成为了后期福利事业的重要基础,但是许多超出经济实力的福利事业,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1966年到1976年是批判福利主义时期。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社会各方面,包括福利制度,全面后退,对中国福利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无法估量的负面效果。在这个时期,福利事业和资本主义制度捆绑在一起,福利事业给予人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目的被完全的政治化和扭曲了,使得残疾人、老年人、孤儿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恶化。
1977年到1985年是社会福利恢复重建时期。历经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党和政府开始拨乱反正,制定改革开放政策,着力发展经济和恢复生产。这个阶段,被文革十年毁坏的福利制度也开始重建。伴随着国家正确的政策方针,我国的福利事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福利事业的发展吹响了新号角。
1986年到1999年是中国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的福利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一阶段,“七五计划”首次专门论述“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标志着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框架基本成型,明确规定其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与优抚等内容组成。这一时期,多项社会福利法案也相继出台。
2000年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福利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这一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企重组改制等,大量的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城乡居民的收入显著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等等,也促使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更快,更全面。这一阶段,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福利制度,成为了核心的议题。建立一套健全、稳健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不仅能缓解当前中国面临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问题,还能为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国现行的福利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福利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中国的福利制度特点,有利于我们更明晰自身的福利框架、形成原因以及未来走向,有利于更好地承前启后,寻求建设和完善的方法,开创我国福利制度的新局面。
我国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柱,坚持公有制为基础,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也决定着在建设社会主义福利制度这一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之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这也很明确的表明了中央政府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意愿。虽然目前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落后,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在福利制度上所做的努力,丝毫不逊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劳动成果归全名所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视域下的福利制度,将是普惠型的、更彻底的福利制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中央指令性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公平化程度更高,但效率低,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就,这为我国福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很好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福利也随之解体。同时,长时间对人口增长的控制,使我国正处于一个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养老压力。同时,社会组成结构也更趋复杂,所以我国现在福利制度呈现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成功保持着高速发展,经济规模总量越来越大,但是却牺牲着诸如住房、医疗、教育、环境等公共利益。因为福利上的投入不具有积累再生效应,政府在此方面的的投入也是压缩在一个比较低的比例。近年来,随着中央政府宏观政策更注重民生化导向,以往的“重经济、轻社会”发展方式将会得到改变。
中国的公共福利支出,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甚至落后的国家的支出水平,比重显然偏低。但是,由于我们国家所采用的多元化的福利政策,我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就是说,我国的公共福利支出虽然较低,但在社会保护、医疗开支等方面,却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福利效果。
近些年来,随着中央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的宏观政策导向,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更有力的保障社会民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在增长优先主义、家庭中心主义、正规就业保险原则上的,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时局的需要了,所以必须转换观念,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共福利制度,优化再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充分保证发展成果为全体国民共同享有。通过发展公共福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性调整,能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解决社会上下阶层流动日益困难,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
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政府承担的社会福利责任与职能也应该重新界定,应该避免政府部门的越位和缺位。对于通过市场本身的功能可以实现的职能,应全力发挥市场配置效率高的优势。对于需要不适合市场作用的方面,政府应该介入,承担该部分社会福利的职责。政府同时要加强引导,以全面提升社会福利的水平。
在社会福利分配上面,福利支出对于各个群体,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均等分配。同时,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也有着不同的诉求,不同的要求,如贫困群体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富裕阶层希望高的生活质量,妇女需要需要满足家庭权益,未成年需要抚养和受教育的权利。很显然不同的群体所需要的福利权益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社会福利应该体现出不同群体的福利利益需求。
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还不完善,而在农村的福利制度建设上体现得更为突出。限于城乡二元福利体制未取得突破性的改变,现在尚存在着种种弊端。政府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系的割裂,加强福利制度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的功能。同时,应该将农村居民适当的纳入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福利体系之中。此外,农村的福利制度,也应该加快促进其完善,如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养老制度等。
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其起着维持社会稳定、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推动社会发展等作用。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本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福利制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事求是,使其既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又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最大限度的促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王思斌.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蔡继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制度保障[EB/OL].新华网(广州),20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