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碧纯(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新罗364000)
“以人为本”基础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罗碧纯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新罗364000)
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有别于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式,以期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一定的帮助。
以人为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意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及开展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的建设,社会氛围的营造等9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这一纲领性的文件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基本需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成长成才需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基本原则出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不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种经验型、封闭型管理,过多的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存在重“小德育”氛围,轻“大德育”环境;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重历史传承,轻现实创新;重外部教育,轻自我教育;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重定向教育,轻去向教育“六重六轻”[2]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只是单向性,灌输式的教育,工作覆盖面小,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工作脱离实际,缺乏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社会实际,而且在教育机制上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一种“单打独斗”的局面。[3]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本位”的观念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者之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互相脱节,三者互相配合、紧密联系的发展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学校的思政理论课程枯燥乏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教师本位”的教育旧观念势必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2.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时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冲击;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西方社会思潮、价值理念冲击着我国大学生原有的主导价值观念。西方思潮在帮助学生开启认识世界的大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使得部分学生的道德意识模糊,对我国新时期的发展认识不够。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于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组织教学,使学生自然地有一种抵触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要了解、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寻求新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工作内容,建立适应时代和学生要求的工作模式,拓展思想工作的领域,改变被动工作方式,寻求主动预防工作方式,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1.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课堂教学为平台,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
(1)“高校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就需要以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方法为关键环节,以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向学生传输党的理论知识,以教改为契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需求的多样性,理解他们的内心追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精力充沛、积极向上的特点,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组织辩论等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教学相长、互相影响的双向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学朝着尊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方向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2.建设校园文化平台,营造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1)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它以一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完善的校园设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美的享受、高品位的艺术设计以及优美的环境布置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校风、班风等方面的建设,强化校园的优良传统,在学生中培养良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认同感;健全校园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奖惩机制,保障师生正当权益、督促师生履行相应义务。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要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树立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
(2)充分利用历届毕业生中的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掘校友中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典型,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激励学生从优秀校友中汲取优秀的精神品质,树立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
3.搭建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当今学生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时尚,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敢于怀疑,富有创造力,乐于接受新事物,喜欢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网络提供的信息丰富、新鲜且不会对他们产生正面的压力的特性,使得它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建立相应的网络思想教育课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2)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防范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内容对学生的毒害,要在这个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积极的作用,严格防范危机的发生。让主流思想观点占领网络阵地,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育紧密结合,互相补充,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4.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1)相关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有大概10%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这些就成为了校园安全稳定的隐患,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发现这些个体并开展有效的疏导和调节。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疾患的医治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证。两者的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的问题能及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是评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健全的人格品质。加强对他们在情感方面、抗挫能力、自我学习等方面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2)利用相关量表,在学生入学之初参加相关测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问卷调查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校园论坛上设立心理健康专栏,不定期上传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匿名在论坛上发表心理健康方面的讨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让学生没有压力地参与讨论心理健康问题,利用QQ等网络交流工具引导学生坦诚地和我们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5.构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延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1)结合专业教育,组织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参加社区活动、科技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为大众服务的同时,培养、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等,引导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直面挑战的思想意识。利用社会活动具有广泛性、趣味性的特点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对自身潜能的认知,在活动中加强自我教育,培养互相配合、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提高集体荣誉感。
(2)以学生群团组织为支撑,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团委、学生会等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实现”的重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团体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获得充分认识自身、展示自我的机会。应加强对这些团体的引导和支持,使它们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思想素质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实现“与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个不断发展、提升的一个过程,我们要以人为核心,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结合社会历史现实,改进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彰显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水平,促进自身的全面良好的发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孔凡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J].教育探索,2006,(12).
[3]顾明远.挑战与应答: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变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G641
A
1006-5342(2012)08-0149-02
201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