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峰
浅谈中国画不似之似
杨浩峰
“不似之似”是中国画追求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画重要的美学原则。在绘画创作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不似之似”,是取得绘画理想效果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画;不似之似;传统;创新
“不似之似”是中国画追求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试从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画的“不似之似”;如何感知和汲取“不似之似”;如何把握表现“不似之似”的技法与艺术形象;如何遵循正确的原则参与“不似之似”的创新研究四个方面来加以阐释。
1.弱其形似而强其神似。
“不似之似”不是信手涂鸭,而是自然物象的夸张和变形,是在不似中求似,是舍末求本,以意求似的艺术形象,其核心内容是突出物象的神态,突出作品的意境,突出作者的心灵感受。此类作品多为写意画,它与工笔画的精细背道而驰,往往与真实物象之形相距甚远,但它却画出了具有物象本质特征的“得神之形”,能与人们印象中的自然特征相契合。它是一种超越自然的“离形得似”,是似的升华。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按照这种思维方式,齐白石创造出了许多传世杰作。国画大师黄宾虹也同样秉承“绝似又绝不似”的绘画理念。明代画家陈远为朱元璋画相,一改前期画师一丝不苟,惟妙惟肖的绘画技法,只是把面貌轮廓画得相像,其余尽量表现和气、仁慈、高雅的人格魅力,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因此声名鹊起。不似之似的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在真实与想象之间游离,捕捉和展现最具魅力的神态特征。
2.“不似之似”的类型。
(1)舍形求似。是在绘画中为得其神似而不计在用笔用墨中的小疵,以求其笔墨畅达,形态幽雅,神态飘逸,栩栩如生的整体效果。
(2)离形求似。是以突出物象神似为前提,故意使笔墨中的物象与真实的物象形态相去甚远,而其神韵却极为生动和逼真。
(3)辩证求似。是以辩证的手法表现“不似之似”,如敦煌壁画中颜色种类的以少胜多。
(4)抽象之似。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物象,是中国画发展创新的重要内容。
1.观察细致入微。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中国画史所载细察者均为造化的高手。宋代宋伯仁撰的《梅花喜神谱》序中说:“余于花放之时,不厌细徘徊于竹笼苑屋边,谛玩梅花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图写花之状貌,得二百余品……”曾云巢画草虫“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下笔之际,不知我为草虫,草虫之为我耶”。可见观察细腻对得其神韵的必要与价值。《黄宾虹笔墨探微》中指出:“黄宾虹喜欢画夜山,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常启户伫立以观山,在不知不觉中,他的感情与山峦交融了,陶醉了。因此当他返室作画时,那种由于‘天人感应’所激发出来的创作冲动,使他完全可以师心自用、法我自出。他说:‘吾人惟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才能心手相应,益臻化境。’……因此在这时研砚挥毫,他用的笔墨着眼的不是小技法,而是大表现;不是‘形而下’的拘拘形似,而是‘形而上’的汗漫神游。”之所以具有如此效果,这除了黄宾虹具有深厚的学养和深邃的思辨能力之外,就是他对自然物象观察的翔实透彻之结果。反之,没有翔实的观察,就没有物我交融,心目中没有物象淋漓尽致的清晰印象,就无法刻划以形写神的笔墨形象。
2.挖掘绘画对象的内在美与形态美。
“似与不似”中的“似”所要表现的是客观对象的内在美与形态美,这需要对自然物象经过理性的取舍提炼,使其成为本质特征突出的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将自然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形象提纯出来,用以表现具有最普遍意义的自然规律。使所攫取的自然形象之美,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自然形象上,又有自然形象内在的最朴实、最本质的生动特征。也就是说既不是自然主义的复制客观物象,又不是主观主义的凭空虚构,是主客化而为一的立意为象。是源于客观而充分突出内在精神的客观物象。
中国画以神为中心,写形只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这是中国画的境界追求,更是不似之似的境界追求。人的胖瘦高矮等外部形象不是人的本质。如果说一个人的形体是第一自然,那么从形体中所显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气质风度等就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虽然源于第一自然又是难以具体指陈的,但只有第二自然才是生动的,艺术的生命只能存在于第二自然之中。
不似之似的最高境界还在于既能从画中可以看到实际上的事物,又能够看到画家的内心世界、画家的精神气度、人品修养。山谷曾经说过:“一丘一壑,自须其人胸次有之,笔间哪可得?”刘熙载《艺概》云:“学书通于学仙,练神最上,练气次之,练形又次之。”书如此,画亦然。修养与精神气度藏于人之胸次,画出的作品自然与众不同。因此,画家的造诣越高,越能使作品升华,从而达到“不似之似”的更高境界。这也是画家与画匠本质上的根本区别。
“不似之似”强调创意与表现技法的统一。人的意识、学识、技法决定了画家作品中的艺术含义,集中到一点,则表现为过硬的笔墨技巧,也就是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这就要求一个画家必须有娴熟的笔墨技巧。相传五代荆法写松树几万本,闭目万松则舞于眼前,所以能够“运转变通”、“如飞如动”,而使所画之象达到所谓“神化”的地步。绘画是学识、技艺、心境与灵感完美结合的产物,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可能在作品中体现出当今文明发达时代所应该具有的艺术深度。
在发扬传统中创新是中国画的创新原则,也是创新“不似之似”的重要原则,这是研究中国画创新应把握的正确方向。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具有一整套严格区分于西画的艺术理论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在起作用。故我们必须明确,创新不是面目全非,不是脱胎换骨,创新不能失去理论指导之本,不能与中国画的传统理论相脱离。创新是在理论指导下对中国画的充实、丰富、完美和提高,是在弘扬和发展中国画风格特点基础上的创新。
抛开理论基础,创新就只能是凌乱的、片面的、无规则的修修补补、局部改良,抑或嫁接其他技法等牵强之举。这种缺少理论根基的创新,其表现出来的东西多数只能是胡涂乱抹,甚至连作者本人也说不清自己在表现什么,很难具有理论性的说服力,可想而知,这样的创新还能有什么艺术内涵而言呢?
技法创新是创新的基本要求,但解决技法创新的问题并不是单凭画家的主观臆造可以获得的,不从理论上看到中国画技法创新之根本,就不能从中国画发展的根源入手研究中国画的创新,这就将导致中国画创新脱离本民族文化传统、脱离正确的艺术思维、脱离中国画发展的本源,很难避免产生一些不伦不类的艺术形式,使创新成为对中国画的创伤。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不可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就无法表现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艺术风格,最终必然导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变相否定与放弃。所以,研究中国画的创新,首先要明确任何探索都须依本而求,本固而枝荣,不可舍本而逐末、本末倒置。中国画家如果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没有深入彻底的认识,那将永远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当今中国画的创新问题。但这并不是主张对吸纳西洋形式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而吸纳西洋形式,要用中国民族审美观点融化它,不管如何变化,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这是中国画创新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画的创新更具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韵味。
[1]杨桂琴.中国山水画简明教程[M].哈尔滨地图出版,2007.
[2]李本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3]任范松.美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周积寅,等.古代艺术三百题[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徐英槐.山水画起步[M].浙江出版社,1994.
[6]肖驰.中国诗歌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7]李一,等.石涛山水画风[M].重庆出版社,1995.
[8]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9]李可.漫谈山水画[J].美术,1959(5).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Be Not Alike Like Still”Foun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
Yang Haofeng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correctly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ical idea of“Be Not Alike Like Still”in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 .How to grasp the nature of“Be Not Alike Like Still”and to use those ideas in the creation of artistic images;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philosophical idea reveal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Be Not Alike Like Still”;tradition;innovation
J20
A
1672-6758(2012)04-0147-2
杨浩峰,教授,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邮政编码:158100
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规划课题资助项目“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哲学思想价值取向研究”,项目编号:10c036
Class No.:J2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