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涂尔干的人性两重性
——读《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

2012-08-15 00:50严懿
关键词:涂尔干神圣人性

严懿

论涂尔干的人性两重性
——读《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

严懿

《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是涂尔干对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准则的一段深思熟虑之后的精华作品,体现出其以一贯之的方法论原则。涂尔干认为,人本性中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那些超脱于自我的、纯粹的灵念经常被赋予神圣意义且寄托在某一对象之中。神圣事物赋予人们爱和理想,凡俗事物则是与人身体有关联的知觉或感官欲望。圣俗之分构成涂尔干整个宗教社会学的基础,勾勒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很好地解释了人性的两重性。

涂尔干;人性两重性;集体表象;社会事实

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被誉为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率风气之先的人物,他提出的各种问题不仅常常卷入学者们进行知识讨论与思维碰撞的过程当中,也是人类的生存和思考不可忽略和逾越的主题。涂尔干发表过许多重要的经典作品,比如《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以及大量文集和讲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由渠敬东主编涂尔干文集第六卷第四编的《人性的二重性及其社会条件》(1914)这篇文章,它给我们带来的思想启发是无穷尽的。涂尔干通过“人性两重性”概念,向我们阐明了他是如何分析和处理像柏拉图、康德之类的思想家们在探讨人性时所面临的难题的。他在文本中引入了其有关社会学及其方法论上的独特见解,折射出这位伟大学者熠熠生辉的思想观点。

一 人性构造上的两重性是人本性中最突出的特殊性。人是两重性的,是对立的实现

在涂尔干的理念下,我们可以把人性理解为个体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个体具有双重意义的特征,它可以把纯个体化的和超出我们自身之外的这两个层面的要素共同媾和到个体人性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细节来分析涂尔干是如何论证他的观点的。

1.人关于身体与灵魂的自我想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人死后,灵魂会寻找或到达另一个居所。身体与灵魂之分离的状态为我们人类的祖先所共识。成书于公元1001-1008年之间的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品。书中就有六条妃子因激烈的爱恨而死不瞑目“生灵作祟”的描述。日本人认为即使是活着的人,由于其怨气或是生病,他(她)的生灵也会飘离本体,附在别人身上作祟,被附的人在行为上会变得和生灵的本体一模一样。

2.感觉、感觉倾向与概念思维、道德活动的心智活动。人们认为身体的本质是凡俗的,但是会激发与产生出神圣的道德情感。由各种肉体本能、冲动、情欲构成的感性思维与通过社会化过程而获得的自由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构成的社会化情绪组成心智活动的两个极点。人只有获得生物本性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而生物性方面的欲望与激情如不加以限制,就会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滋生,甚至是把人引入一种紧张、恐惧、永不满足以及不安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来自于社会群体的共同信仰。在一定道德规范的约束与限制下,通过共享概念的交流这种最高级的心智活动来达至自我的升华。

3.个人性与非个人性的精神生活。涂尔干认为,我们的内在生命具有一种类似于双重重心的东西,“一方面,是我们的个性,特别是它所依赖的我们的身体;另一方面,是我们能够表达超出我们自身以外的东西的一切。”[1]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有关于个性的思考,且这种人性关怀的思考不能是空洞无物的,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向整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胸,使它化身于自己的体内。个人性与非个人性精神生活的两个方面的对立与矛盾关系就如同快乐与痛苦一样,人们不可能永远从属于某一极端状态,也不能完全同时实现它们。只有去除那些能够向我们的个性存在发话并引发其行动的东西,我们才能有一种对集体表象的欢腾。因此,“我们要理解事物,必须部分放弃对它们生命的感觉,我们要感受这种生命,就必须放弃对它的理解。”[2]

二 从经验论、观念论的一元论,柏拉图的本体伦以及康德关于理性与感性思考的角度来分析人性两重性对立的来源,寻求一种有效性的检验

1.经验一元论认为概念是感觉的延伸。概念只是感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不存在人本性两重性的问题。高尚的道德活动只是人按照他所理解的满足自我利益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这种功利主义的角度是涂尔干精神一元论的思路来源。但是它并不能为我们解释个体感觉与非个体概念之间扩展与转变的过程。

2.观念一元论认为实在是由概念组成的。在这种语境下,集体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全部内容。科学的发展对于概念思维领域的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天文学的发展就是由刚开始时对身体感觉的依赖渐渐地发展至使用数学方程式、定理等概念性工具。如果假设每个人都以绝对的智识来看待问题,人类不存在长期的矛盾和痛苦,那么又如何来解释概念思维领域的杂乱无章以及人类社会的黑暗面呢?涂尔干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些能提供解释的理论而不是试图否定人类二重性的问题。

3.柏拉图关于人的两个世界的解释。柏拉图认为,人的身上存在着两个世界。“一是非智慧和非道德的世界;一是理念、精神和善的世界。因为这两个世界本来就是对立的,所以它们在我们体内相互斗争;而且,由于我们是两者的组成部分,我们也必然会与我们自身发生冲突。”[3]对于此,涂尔干说,假如人体内所存在的这两种对立世界构成了人性的两重性以及两重的社会事实。为什么对立的双方天生就包含了相互融合与渗透的理由并且统一于人体之中?当A与B形成对立时,为什么A会允许B的存在并让其渗透到自身之中呢?本体论的解释或许只是用不同的说法在重复前面两种理论的问题。

4.康德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对比。“我们既具有作为个体的思考能力,又具有普遍和非个人的思考能力。第一种被称作感性,第二种被称作理性。因此,我们的活动可以显现出两种完全对立的特征,这取决于它究竟是以感觉动机为基础,还是以理性动机为基础。”[4]这好像为两种对立的能力确定了名称。涂尔干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感性与理性是如何达到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的呢?康德的体系虽然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却也面临着这一无法逾越的难题。

涂尔干认为,如果把人类高超的、纯粹的能力归结为假定的超验实在,这无法通过观察使之得以确立;如果把物质的、感性的世界与非个人的、理性的世界联系起来从而去解释人类两种对立的能力,这又会否认人性中二重的特殊性质。思想家们之所以走入这样的困境是因为他们始终把个体看作是“终极自然”,其实,除了个体之外还存在着超越其上的,科学可以触及的东西。我们一旦发现非个人的理性只不过是集体表象的另一种体现,把最高形式的人类思想与社会联系起来,那么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难题所具有的神秘色彩也就荡然无存了!涂尔干试图通过宗教的形式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原始的宗教社会里,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所想象的神圣存在,它关联着自己的内心生活与未来命运。这种神圣性的存在就是灵魂,个体的图腾,他的佑护祖先。由此,与个人身体有关联的被化为凡俗的东西。

三 人本性的两重性是事物关于神圣与世俗区分的一个特例。在宗教世界里,我们可以找到集体表象的神圣性是如何被转换到物质对象上的

个体的和主观的感觉或意象总是依赖于某个确定的客体,表达某个特定意识的瞬间状况。涂尔干在其晚年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就试图把握某些概念的产生,这些概念不但有着宗教的起源,而且留存在人类智识的基础当中。“人们有时候会假设在个体理性之上还存在着某种至高的、完美的理性,通过对这种理性的神秘分享,其它理性才能从中产生,并获得了它们的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理性就是神的理性。”[5]图腾信仰在原始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图腾经常被寄托在某种动物或植物当中,如狼、鹰、鹦鹉、李树等等,图腾就是氏族的旗帜,具有神圣性。涂尔干曾经描述了瓦拉蒙加人关于火的庆典,让我们体会到土著居民是如何在庆典仪式当中产生了一种精神亢奋的状态或是集体的欢腾,从而达到对本村落标志性物体的崇拜。在中国西北部的一些农村地区,当村庄遭受长期旱灾时,人们就会造一个代表雨神的巨大纸龙,并扛着它进行庄重盛大的游行,以取悦雨神。有位学者雷维尔曾经说过:“有一种纽带能够把人类的心灵与神秘的心灵结合起来,人类承认后者对世界及其自身具有一种支配作用,人类也会因为自己与神秘心灵结为一体而感到欢欣鼓舞,借助这种纽带,宗教支配着人类的生活。”[6]涂尔干指出,人性归根结底是社会化的产物,具有社会属性。人性的本质在于个体意识作为一种更高的精神生活形式,它不仅可以把集体精神内化在心灵之中,也可以内化在身体之中。而神性则是社会的象征,概念是人格的体现。这也说明了,新的宗教是可能的。

宗教形式不仅可以在不同的基础上将集体意识重构起来,而且也可以与功利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形式相区别,它“不是对具体个人的崇拜”,而是对“整个人类的同情”。它并不是集体或社会意义上的单纯信仰模式,而是把信仰本身贯彻到个体意识中来。

四 社会事实往往以分离的状态出现在个体的身上,其本质上的二重性构成人性二重性的基础,而且对我们单个自我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涂尔干把能对个人意识产生强制作用并可以认识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视为社会事实。“不管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的身上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7]毫无疑问,如果没有个人意识,任何集体生活都不可能产生,社会事实是由个人结合而形成的体系。我们的世界除了个人就是社会。因此,必须从社会本身的性质中去寻求社会生活的合理解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无限地超越个人,所以社会能将被它的权威所神圣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强加给个人。这种压力由群体施加给个体,这就是社会事实的特殊标记。社会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它的要求与我们作为个人的要求截然不同,整体利益并不必然是部分的利益。因此,如果社会不要求我们做出永久的和代价很大的牺牲,它就不可能形成或存续下来。”[8]社会要求我们做出超越自我,脱离本性的事情,同时,我们的灵魂也在召唤与鞭策着我们去履行对社会的神圣使命。而正是人性的分离特征造就了人类的伟大与悲哀,一方面我们受着天职的感召;另一方面,我们必然承受牺牲本性的痛苦。我们永远无法摆脱对立与两重的固有状态,文明越发展,人类所受的痛苦会更多。

读涂尔干的这篇文章,感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人类社会的悲观情调。很容易让人想起与他同处于一个时代的另一位生活在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关于宗教方面的研究韦伯也颇有造诣。虽然韦伯把研究的对象放在人的社会行动上,更试图通过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寻找西方合理化进程的脚印,但两位学者在这一领域内的分析路径与终极结论颇有相似之处。韦伯认为正是新教徒们信奉神圣天职的感召,努力工作赚钱以取得上帝的恩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随着财富的增长,人们对现世越痴迷。“财富这个‘身外之物’逐渐异化为奴役人们的一只‘铁的牢笼’。”[9]“最终等待人的是铁笼,而不是天堂!”涂尔干与韦伯这两位大师,作为社会学学科发展奠基级的人物,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可以说是集结了涂尔干毕生思考的精华之作,是对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准则的一段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晶,体现出涂尔干以一贯之的社会学方法原则。如通过由个人意识所形成的集体精神来考察社会,从社会事实脱离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而独立存在的侧面来理解社会事实,即坚持了社会事实只能通过社会事实来解释的原则。对神圣事物与世俗事物的划分构成了涂尔干整个宗教社会学的基础,神圣事物赋予人们爱和理想,凡俗事物则是与人身体有关联的知觉或感官欲望。圣俗之分实际上规定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宗教的神圣性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社会力量的体现。”这种区分也很好地解释了人性的两重性:生命的高贵尊严与神灵的不可侵犯。人类追求生存与幸福的本能,就是与社会中其它因素冲突的根源。人性中存在着捍卫个体化与社会化两个“圣域”的战争,而我们现今只能是处于产生解决这个永恒难题的智慧之前不得)不然的“忍耐与煎熬”了。

[1][2][3][4][8]涂尔干.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A].渠敬东,编.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涂尔干文集第六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0-188.

[5]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编.涂尔干文集第一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6]涂尔干.论宗教现象的定义[A].渠敬东,编.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涂尔干文集第六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0.

[7]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4.

[9]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韦伯作品集第5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On Duality of Human Nature Proposed byEmile Durkheim in the Duality of Human Nature and its Social Conditions

Yan Yi

Duality of Human Nature and its Social Conditions was one of Durkeim’s masterpieces.which derived from a full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object and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in social science.Durkheim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two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which were not only opposition but also unity.The division between the holy and the common thing constituted the whole basis for Sociology of Religion .Durkheim thought that the holy thing is related to people’s love or good ideals,while the common thing related to sensory perception or desire which associated with human body.Emile Durkheim provides us with a framework to explain the duality of human nature.

Emile Durkheim;duality of human nature;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social fact

C912.1

A

1672-6758(2012)04-0132-2

严懿,硕士,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邮政编码:650091

Class No.:C912.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涂尔干神圣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神圣大陆(下)
FOR YOU, O DEMOCRACY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留给我们什么?——社会学家马塞尔·福尼耶访谈录
人性的偏见地图
神圣的使命 光荣的担当
涂尔干思想中的发展社会学观点
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及其启示
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