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
家庭德育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及优化途径探究
刘文静
个体品德养成深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并称为影响个体品德养成的三大生态系统。儿童期是个体品德养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模仿和从众,而家庭又是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在个体品德养成方面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家庭环境的各个要素都会对儿童品德养成产生影响。因此,为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必须努力优化家庭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环境;儿童;品德养成;优化途径
个体品德养成深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说,影响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持续接触的第一环境和主要生活场所,因此家庭环境对各年龄段的个体品德养成与发展都有影响,但总的来说,家庭环境对处于儿童期的个体品德养成影响最大。
家庭德育环境是指对德育对象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家庭因素的总和。家庭德育环境由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精神环境两个部分构成,并通过这两部分对儿童的品德养成施加影响。
1.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
虽然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要小于家庭精神环境的影响,但却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居住环境两方面。
(1)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品德养成。
家庭经济状况就是指家庭成员收入的多寡及家庭负担的轻重,它是家庭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家庭经济状况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的物质生活、学习条件,还会对他们的品德养成产生影响。如果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条件不好,家长就难以为其子女提供正常和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物质欲望受到压抑,往往因和同龄孩子间的差距而心生自卑,沉默寡言,敏感多疑,甚至还会产生“仇富”心理;过于优越的家庭中,孩子的各种需求被轻易满足,容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养尊处优、轻视劳动等品性。由此观之,不论“家贫”还是“家富”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品德养成产生影响。
(2)家庭居住环境与儿童品德养成。
家庭居住环境是指家庭内部居住空间的格局、陈设及房屋所在区域的邻里关系、周围人群素质等。内部空间的格调不仅反映出父母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也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产生外部刺激。生活在整洁美观、井井有条的家庭环境中,不仅有助于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还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生活在杂乱无章的家庭环境中,孩子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在公共生活中公德意识也比较淡。家庭外部区域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周围小区域的、家庭成员进行各种活动的环境,涉及父母对邻里关系的态度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等。在这种环境中,父母行为及态度的真实表露对孩子的影响不能小视。
2.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
家庭被称作“制造人格的工场”,家庭精神环境通过家庭结构、家长教养方式及家长职业等方面对儿童品德的养成产生影响。
(1)家庭结构与儿童品德养成。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家庭结构定义为: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从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来看,目前存在的家庭结构类型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及单亲家庭五种。核心家庭是当前最常见的家庭结构类型,此处仅以它为例来分析家庭结构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
核心家庭指已婚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狭义上是指仅由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的“三口之家”。这种家庭人口少,结构简单。一方面,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并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孩子数量的减少,独生子女成为家庭核心,父母对其关怀备至,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且,父母将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和没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使这些独生子女也承载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家长教养方式与儿童品德养成。
所谓家长教养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时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①概括起来,家长教养方式主要包括放任型、专制型及民主型,不同的家长教养方式对孩子品德养成具有不同的影响。“管养不管教”的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很少,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关注,就会向社会寻找自己的归属,因而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奉行棍棒教育,生活其中的孩子往往自主性和独立性差,也容易产生严重的暴力倾向;以“理解、平等、民主”为特征的民主型教养方式满足孩子自我发展需求,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与人为善、乐观向上,在人格等各个方面均有较好的发展。
(3)家长职业与儿童品德养成。
家长职业是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途径,也会对其子女品德养成产生重要影响。不同职业者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处世态度、处事方法是不相同的。在工农家长和暴发户家长中,低文化层次占相当大的比例,认识问题缺乏全面长远观点,从眼前既得利益出发,思想境界不高,他们的思想观念会对其子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高级白领、政府公务员及军人等构成的家长群体,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着理性的规划、执著的追求,并有着高度的学习热情,这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从上文可以看出,家庭德育环境的方方面面都能对儿童品德养成产生影响。家庭环境成为影响儿童品德养成的基础环境的原因,需要从儿童时期品德养成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家庭德育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影响的独特性两个方面来分析。
1.儿童时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儿童期是人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三岁看大,七岁到老”,这个阶段获得的道德观念对以后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品德养成的过程中具有模仿和从众的倾向,这也是家庭德育环境之所以能够对其品德养成产生影响的内部原因。
(1)儿童时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模仿倾向。
班杜拉强调模仿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习得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们各种感官的感受性发展很快,视敏度增强,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但还缺乏思维的批判性,故而也不可能具备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这个时期,他们行为观念往往是对周围人群行为观念的模仿。由于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就成了儿童模仿的主要对象,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也就远远大于其他环境的影响。
(2)儿童时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从众趋向。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关于舆论形成的一种理论假设。它也被看成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新视角:社会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举动不一定是其真实想法的外化,也可能是由于害怕被孤立,而被迫对群体中的“强势”意见遵从。这种理论对于成年人的品德发展而言,可能存在过分夸大人的从众心理和趋同心理作用之嫌,但是对于缺乏道德判断力的儿童来说是恰如其分的。由于儿童还没有形成坚定的看法来对某种感性材料作出准确评价,他只好像别人对之所作的判断那样来感知这种感性材料。这种情况下,周围人就很容易对他产生影响。儿童的生活圈子主要是家庭,父母属于该群体中的“强势”,儿童常由于对父母心怀畏惧而不敢坚持自已的意见,被迫遵从父母的意见,因而父母会对其品德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2.家庭德育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影响的独特性。
家庭环境之所以会成为影响儿童品德养成的基础性环境,这与它对儿童品德养成影响的独特性密切相关。
(1)家庭德育环境影响的情感性与权威性。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生活其中的成员间有着浓厚的情感联系。父母不仅赐予了子女生命,还悉心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就使得子女对父母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同时,父母的食物供给者与家庭活动支配者的角色决定了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在这种由浓厚的情感和强大的权威交织的情境下,子女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诲,并自觉地把父母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作为其行为的参照标准。
(2)家庭德育环境影响的灵活性与隐蔽性。
家庭德育不像学校德育那样受教材、教室、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课时及实验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它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很少有父母选择固定的时间来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家庭德育的主要方式是“遇物则悔”、“遇事则悔”,将家庭德育与家庭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因此呈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也正由于这种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使得家庭德育内容被融化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家长的日常言行、家庭的氛围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所以,家庭德育环境也带有很大的隐蔽性,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②
(3)家庭德育环境影响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学校德育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群体品德发展的共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的特殊性,而家庭德育则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由于儿童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活动在父母身边,因而父母对子女最熟悉、最了解,他们不仅知道子女的兴趣爱好、优点缺点,还能够及时捕捉到子女思想中的细微变化,这样就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教育与辅导。个体品德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与外部环境发生横向联系,也与品德内部存在纵向联系,因此孩子先期品德的发展状况对解决后来的思想问题可能大有帮助。而现在学生流动性大,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比较繁重,期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品德有全面了解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时往往不得要领。而父母看着孩子一步步的成长,对他们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系统的认识,一旦孩子出现思想问题,家长可以顺藤摸瓜迅速找到疏导方法。
家庭环境是儿童品德养成的基础性环境,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家庭教育效果的大小有重要影响,往远处说,还会影响到子女能否成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因此必须优化家庭德育环境,为儿童品德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开展亲职教育,增强父母教养子女的技能。
所谓亲职教育又称“双亲教育”或“父母教育”,是指为父母提供和子女成长、适应与发展有关的知识,增强父母教养子女的技巧与能力,使之成为有效能的父母的历程。③通俗地讲,亲职教育就是教人如何成功地为人父母的教育。父母不是天生的,不可能天然地具备为人父母的素质,给予适当的指导才能使他们获得教养子女的技能,帮助他们尽可能地避免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各种失误,这就是亲职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开展亲职教育要始终围绕提高父母教养技能的目标进行。首先,要引导父母扮演好自己的形象角色。父母是家庭生活的支柱,也是孩子的精神导师,必须让家长认清自身举动对孩子身心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帮助他们扮演有利于子女健康发展的角色。其次,要帮助父母更新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向导,中国父母在“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等观念的指引下“教育”孩子,非但没有把孩子教育成杰出人才,还将亲子关系搞得很僵,因此亲职教育人员要努力引导父母更新教育观念,让父母调整心态,懂得智育只能体现孩子一方面的价值,孩子的成长方式是多元的,要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2.继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借鉴西方现代家庭教育经验。
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虽然当时的家庭教育根植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伦理纲常的糟粕,但是还有许多与我们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精华值得我们继承,像教育子女要以德为本、孝敬长辈、勤奋节俭等内容。这些内容要么蕴含在《家诫》之类的有形典籍中,要么渗透在无形的家风之中,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现存家训、家诫及家风中的思想精髓,也可以效仿古人,制定家庭道德规范,为子女德育提供参照物。
教育的发展需要各种教育理念相互传递、碰撞与扬弃,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虽然西方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它毕竟经历了几百年的实践,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家庭教育理念。例如西方的家长对子女的意见、权利及人格都很尊重,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来看待,采取“成人”与“成人”平行沟通的方法。这种良好沟通方法不仅能改善亲子关系,还不会延误孩子的成熟时机,并能够促进孩子品格的健全。艾瑞克森·伯恩的这种沟通分析理论就完全可以被我们借鉴,用以改善我们的家庭德育氛围。
3.摆正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地位,加强德育生态系统的互动。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不可能独自承担起最精细、最复杂的造就人的任务。”④可见,家庭、学校及社会是一个影响儿童品德养成的有机整体,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降低儿童德育的实效,出现“5+2=0”效应。因此摆正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地位意义重大。根据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各自特征,借鉴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为了保障儿童的健康发展,儿童德育必须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的新格局。同时,鉴于儿童心理的复杂性及现代社会危机的不断增加,学校、家庭及社会必须加强互动,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以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注释
①吴航.家庭教育学基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4-85.
②[苏]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M].耿济安,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00.
③吴航.家庭教育学基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
④[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睿智的父母之爱[M].罗亦超,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42.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吴航.家庭教育学基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徐绍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4]陈正良.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7]马洪坤.家庭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宁夏党校学报,2007(3).
[8]周先进.家庭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J].湖南社会科学,2005(6).
Impact of the Home Environment on Children’s Morality Cultivation and Optimizing Approaches
Liu Wenjing
Human’s morality cultivation is influenced deeply by the environment where he lives in.School environment,social environment and home environment are regarded as the three ecosystems that have the great influence to human’s morality cultivation,and among them ,the home environment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Since children have some uniqu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period of children is taken as the key to the morality cultivation which is affected by home environment,so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optimize hom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make children to cultivate good personal character.
home environment;children;morality cultivation;optimizing approaches
G611
A
1672-6758(2012)04-0005-3
刘文静,在读硕士,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邮政编码:100089
Class No.:G61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