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星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简述康拉德小说艺术特点
李 星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约瑟夫•康拉德是现代文学运动的先驱,对各个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对语言持怀疑态度,塑造了一个个在矛盾漩涡中苦苦挣扎的主人公,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本文旨在从上述三个方面探讨康拉德小说的艺术特色。
怀疑态度;矛盾;传统时空观
约瑟夫•康拉德是20世纪英国现代小说的先驱,是维多利亚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一个伟大的过渡。他在文学表现技巧上进行了大胆地创新,是后世作家学习和借鉴的楷模。康拉德刻意求新、大胆试验。只要可能,他就不用传统的角度和结构去创作,为现代英国小说的发展立了功。本文旨在分析他对语言矛盾的认识,塑造的一批内心充满矛盾的经典主人公和在叙事技巧上的突破,管中窥豹,来审视他的艺术特点。
罗马神话中有一个雅努斯神(Janus)。他有两副面孔,一面朝向过去,一面朝向未来,代表着世间矛盾的万事万物。康拉德就是雅努斯神式的人物,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作家。他总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看待事物,从而得出截然相反的矛盾。这种内心的挣扎既是痛苦的,也是深刻的。康拉德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对一切元叙述话语进行挑战和质疑,语言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康拉德肯定了语言的魅力。在他著名的《“水仙”号的黑水手》的《序言》中,他指出艺术家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文字的力量使你们听到,使你们感到,特别重要的是使你们看见”。[1]他提倡“感官说”, 强调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的重要性。认为文字的力量就是通过创造视图画面来表现现实生活。在文学作品中极力捕捉模糊不清、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注重将瞬间的感觉经验转化为感情状态的把握。他写道:“我致力完成的任务是,借助于文字的力量,使你听见,使你触摸到,而且最要紧的,是使你看见!仅此而已!如果我成功了,你将依自己的能力得到你应得的那一份:鼓舞、慰藉、恐惧、妩媚,也许还有你忘记要的对真理的一瞥。” 康拉德要读者看见的是“从无情的岁月流逝中撷取的生活瞬间”,包括其“震颤、色彩、形式”,他是以此透示生活的秘密。[2]在康拉德的小说中,能“看到”的最主要的就是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具体的就是通过意象和符号,表现人物的内心和外部场景。外部的世界,在康拉德的小说中大部分都有隐喻的性质。不论是蜿蜒的河流、变化无常的大海、茂密的丛林,还是阴森恐怖的城市,都代表玄奥、不可明说的复杂人生体验和康拉德世界中非理性的强大力量。这些因素附着在人们身上,时刻考验着他们。如果人有缺点,那么不论如何掩饰,外部环境总能发现它、揭示它。康拉德认为语言可以捕捉人类捉摸不定的瞬间和幻想并解释深藏于内的真实。
但是,与此同时,康拉德对语言的表现力提出了深刻地质疑。他清醒地意识到通过语言表达出的内容与内心所思的巨大差距。他怀疑语言文字是否能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他曾多次抱怨“英语”是“一种不准确的、半生不熟的语言”,(这一点也表现为他经常对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怀疑)。他在给一位出版商的信中这样写到;“每写一行我都百般疑惑。——我问我自己——这正确吗?——真实吗?——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吗?——我表达出我所有的感觉了吗?每写一句话我都要这样问——我每写一个字都要再三斟酌得冒汗!”[3]他对于语言的要求和对之难以达到而表现出的苦恼本身就表现出其对于语言的不信任。在小说文本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语言表达现实的危机感与不信任感随着他的作品自然地流露出来。在他的小说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难以描述的地方,康拉德往往是用“不可名状的……”、“难以理解的……”“不可言说的……”,这些含混模糊、否定性的词语显示他对于语言的不信任感。语言的表达功能是有限的,它并不能全面、准确地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康拉德在作品中除了在追溯道德哲学层面上的意义之外,也在探讨语言交流的困难性与可信性的问题:语言文字是怎样起作用的?交流到底意味着什么?语言可信吗?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吗?总而言之,在小说语言艺术上,康拉德多少带有解构主义的色彩。
在康拉德的小说中,对语言的怀疑和对文字的痴迷是由于前半生的经历决定的。他出生于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各种语言文化交流融合。其父是出色的莎士比亚翻译者。康拉德离开波兰时, 他已经能熟练掌握法语、拉丁语、德语,可能还有一点希腊文。他十六岁到法国,然后英国,随后又随商轮来到东南亚、西伯利亚、中国、非洲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足迹踏遍世界各地。作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他无法摆脱现实中所处的矛盾而产生痛苦和绝望:他热爱波兰,却在西欧扎了根;他洞察西方社会的隐患,却为它优于封建制感到欣慰、满足;他感到西方文明扭曲、怪诞的影响,同时也看到东方原始的愚昧和野蛮。
康拉德的矛盾观同样体现在对主人公的塑造上,最典型的就是《黑暗之心》的主人公库尔茨。在小说中,马洛对他的认识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印象的归纳过程:马洛在去内陆贸易站的沿途中,听到了很多关于库尔兹的赞美之辞,从会计主任那儿,他听到“他是一个非常出众的人物……他送来的象牙跟所有其他人送来的加在一起一样多……”,[4]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天才”,“怜悯、科学和进步的使者”,“一盏明亮的灯”。[5]在中心贸易站,马洛又被告知,库尔兹前程远大以及他对公司的重要性。从制砖师兼经理的密探那儿,马洛得知库尔兹是一个不凡之人,是高尚道德人中的一员,他有着不同寻常的观点。按库尔茨表兄的看法,他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和领袖;按那个记者的说法,他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和领袖;按他未婚妻的说法,他又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天才。所以这些都和马洛心中的库尔茨不同。小说结尾,马洛仍然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库尔茨到底是谁?别人眼中的库尔茨到底是真是假?这是否可以颠覆马洛对库尔茨以前的看法?库尔茨是否就像艾略特所说的,是一个“空心人”?
小说多处有意打断观众对角色做出固定结论的惯性思维。每当读者想为库尔茨贴上黑白分明的类型标签时,其想法就被剧中人的言行所推翻。小说中人物通常是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表述者们根据自己的了解和立场把库尔茨塑造成不同的形象。主人公在善恶的天平上来回摇摆,一旦善的杠杆向某一方倾斜,作者就立刻加上一块恶的砝码,反之亦然。如此一来,观众和马洛一样,被夹在对库尔茨两种认识和感知中,无法按传统的积习和善恶观念断然对他进行道德上、伦理上和人格上的评判。无可否认,康拉德对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代言人库尔茨态度本身就是矛盾暧昧的。正是他的“不确定”态度使其笔下诞生的角色有了多种解读,成为介于黑白两色之间的“灰色人物”,无法按传统藩篱去框范、定位,从而形成一种精妙的迷惑效果。
另外,其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如《吉姆老爷》中的吉姆、《诺斯特罗莫》的诺斯特罗莫、《在西方的眼睛下》的拉佐诺夫等,他们也都亦正亦邪,毁誉参半,读者很难从传统的角度对他们进行道德判断。如吉姆可否称为英雄,他是否真的赎了罪?诺斯特罗莫是正义的化身抑或本身就代表罪恶?拉佐诺夫的行为到底是忠诚还是背叛?任何一种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都会引发反方向的思考。
现代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打破传统的叙述结构。亚里士多德在《诗论》中认为,按照逻辑思维的发展,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近代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哲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作家更关注人类非理性、无意识的领域,创造了一种独立于现实物理时空观之外的另一种时空观——心理时空观。在此,时空不是单维的,线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并置或者融合,跳跃的思维可以连接不同的地点和场景。康拉德对亨利•詹姆斯评价极高。他们在各自的作品里试验了“时空变换”和“时空并存”的手法,这种试验进一步发展成为印象和感觉的交叉重叠,体现在后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等作品中。他们的现代小说的先驱。“时序颠倒”、“多角度”描述这些创作手法,一方面突出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增加作品的层次与逼真感,拓展了作品的阐释空间;但另一方面,对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小说未按时序展开叙述,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参与创造,把事件的全过程拼装完整,找出在颠倒混乱的时序下发生的故事有着内在的秩序。
《黑暗的心》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不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开头与结尾互动,中间存在着叙述的空白。小说总体上是按照深入非洲的顺序写成的,但情节并不集中,各个环节之中形成一些空白点,需要读者费些心思才能整理勾勒出完整的图面。例如我们知道库尔兹是此次探险的核心人物,但是从作者的代言人马洛的叙述中得到的对他的了解是零星的,直到第二部分的结尾处库尔兹的背景才被揭示出来,库尔兹本人更是等到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才首次露面。小说的结尾也是开放型的,具有可循环性。在结尾部分,马洛向库尔兹的未婚妻撒了谎,叙述者竟然撒谎,那他前面所说的到底有多少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这就使读者更加感觉到叙述文本是不确定的, 因而再次翻到开头刻意地审视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以便更深刻地感悟那被黑暗充斥的世界。
在《吉姆老爷》中,读者对吉姆的印象多半也是模糊的、不统一的。吉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遭遇被康拉德抽去了正常的时间顺序的经纬,又被重新编排、组合,形成了情节的跳跃、回转,增加了悬念。例如,“派特那号”船安然无恙这一真相直到第7章才得以披露;吉姆临危脱逃的情景是有三、四个人物各自的见解重复说出的。中间夹杂着凌乱、琐碎的细节。形成了一副琳琅满目、扑朔迷离的画卷,为吉姆的生平蒙上了浓厚的印象主义色彩。
在小说《诺斯特罗莫》中,历史由于屡屡更换政府而失去了延续和一致性。小说开头把读者带往殖民地时期的中美洲。第2章里,小说忽然纵身一跃,将读者推入狼烟四起、银矿告急的近代;局势直起直落,没等读者断定时间,又转回稍前的歌舞升平、和平建设时期。但随着第六章的展开,小说又折回去追溯银矿的兴衰史,直到进入小说的第二部分,读者才摸到时间和情节的主脉。
康拉德的小说使现代英国小说内容更趋丰富,技巧得以革新,并且为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做了开拓。剑桥大学学者F.R.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乔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约瑟夫•康拉德》(1948)一书中说,康拉德是“用英语语言——甚至任何语言进行写作的最伟大的作者之一”,对此,他当之无愧。
[1] Conrad, Joseph, The Nigger of the “Narcissus”, ed.Robert Kimbrough,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1979, page 147.
[2] 高继海.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张与实践[J].外国文学评论, 2001,(2).
[3] Karl, Frederick R.& Laurence Davis, eds.The Collected Letters of Joseph Conrad, Vol.I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page 198.
[4][5] 康拉德•约瑟夫.康拉德小说选[M].赵启光,选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A Brief Review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rad’s Novels
LI Xing
Joseph Conrad is the forerunner of modern literary movement who influenced writers of different epochs and regions.He was skeptical about languages, and shaped many protagonists who struggled in contradictions.He also brok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Conrad’s novels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skeptical attitude; contradiction;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I106.4
A
1008-7427(2012)02-0058-02
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