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华斌(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艺术系,广东广州511300)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吕华斌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艺术系,广东广州511300)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寻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传统培养模式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随机取样,从而展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分析建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能动作用。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订单式;人才培养
民办高校的增加,艺术设计专业不得不面对设计市场的激烈竞争,会有些力不从心,因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因素使得岗位竞争更加激烈,且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即便相等的毕业生,其毕业的院校层次之间所产生的差异也将影响就业的情况。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要具有“竞争力”才行。全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样的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想要从就业市场上分一杯羹,需要打造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在资历、师资、设施、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如若依然坚持学习公办传统的教育模式,其就业问题将面临着更为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众多民办高校看到了这一点,正在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面向就业市场,并逐渐过渡到以调节市场供需平衡为培养目标的主体教育思路上来。以华商学院为例,艺术设计专业将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经过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在引进教学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在设计公司或企业策划部门工作过,有丰富的设计经验者会优先录用,逐渐完善了以设计市场为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另外,大量的设计实践、专业实习等课程的开展都直接与市场进行对接,2011年就业率比2010年有明显增加,笔者有理由相信,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设计毕业生与设计市场之间的供需平衡的问题。
1.艺术设计毕业生逐年增加,设计行业供大于求
据教育部对2001至2009年毕业生的数量与就业率统计如下: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4万人至2009年达到611万人;就业率:2001年截至12月31日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90%,而2009年截至7月1日仅为68%。
这里包括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人数和就业率在内,从整体形势上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设计市场已经不堪重负。
2.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需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软肋
首先,设计行业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不认可,存在偏见。设计行业更愿意在重点院校或知名大学中挑选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当然也不会考虑这个专业是否是该校的重点专业,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而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成长的时间比较短,设计行业没有足够的认知,其特色还不够凸显,录取的分数线又比公办高校低,其学生设计底子薄弱,专业素质较差等因素,与公办同等标准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其设计水准与综合素质都会成为设计行业所顾虑的问题。
其次,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公办高校的老路,从而造成复制教学的不良效果。民办高校在承办之初有严格的界定:其专业课程必须按照母体学校教学计划设置。以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之初的专业课程设置是按照广东商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的。
最后,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走向不明确。艺术设计专业才刚刚构建,毕业生也不多,不能与公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厚重的师资队伍与基础建设相比,培养目标与专业走向没有较为成功的模式借鉴,针对专业指导与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有待加强。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三方合作”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模式,具体指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甲方(设计行业)与学生三方为满足设计市场的需求,制定培养设计人才的方案。当甲方针对设计市场的需求与学校下了订单,学生经过考核后成为了产品,学校就会按照甲方的要求在师资、设备、技术、管理、办学条件等方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待学生毕业后直接可以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和公办院校一样,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意义是为设计行业输送设计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我们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毕业生是不被设计行业认可的,因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满足设计市场的需求,要化解这种不良现象,学校首先要表态,也就是让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实现供需平衡。而“订单式”的开发与探索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打开这种局面,成为市场认知并能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学安排、教学水准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指标。
1.“订单式”专业受益
艺术设计是一门社会前沿学科,其变化与发展是飞速的。举例说明:上午学的VI课程,下午有可能就已经过时了;昨天刚学的新型材料,今天又被取代了。根据设计行业的相关调查,民办本身受到母体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教改又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发展,保持着传统教学模式,保守的理论不具备前瞻性。另外,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要在学校完成四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可想而知,毕业后用到两年前所学的专业内容结果会怎么样。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专业领域、延伸方向、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教学培养,如方法得当、实训到位、培养充分,通过行业审查,就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设计市场的运营中,无形中构建了艺术设计的特色专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就业率,又解决了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2.“订单式”甲方受益
虽然刚刚毕业的学生劳动力成本较低,进入设计行业后,前期培训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培训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行业的效益与效率,所以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是招聘人员在录用设计人才的第一选择,入职后能够直接进入工作状态。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甲方对学生在学校进行了前期培训,毕业后虽成本比较低廉但已经可以提前完成了从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化,做到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增加效率的最优举措。
3.“订单式”学生受益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部分学生什么都想了解,却什么都不深究,通俗的讲,都是“刨坑人”,没有“挖井人”;另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从不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一直保持着被动学习的状态;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学习是为了什么。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的学生,带着学习兴趣,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进行深入探讨,查阅相关的资料和书籍,反复完善自己的专业,因为他不只是学习,同时也是在工作,诸多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更因知道了毕业后的走向而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受益良多。
1.形成严密的管理架构
“订单式”人才培养不是个人之力所能完成,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周密的部署安排,合理布局,应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框架,最上端的是由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设计精英、设计协会代表、设计市场分析师构成,由他们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与实践的相关方案,并可以对该方案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干预、修正、指导、监督和管理。
2.挖掘“订单式”的潜质
设计师如果是机器的话,高校就是在生产机器,学生就是原材料,当高校把人才推销给行业,行业使用人才来生产高端设计产品用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完成了人才培养应用的整个流程。“订单式”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这也是整个市场、高校、行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设计市场的深入了解是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决条件,如若“订单式”不断深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所针对就不止某一个行业的层面进行培养,而是把所有相关行业关联在一起,更直接的培养专业人才,由此,“订单式”才能得以长足发展。
3.传统教育模式与“订单式”的抽样比对
“订单式”一旦确立,学生就成了产品,首先要确定的是设计行业的要求,另外明确“订单式”的数量,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中进行学习态度、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抽样比对,及时总结,及时修正,累积经验,为“订单式”的深入探索做充分的准备。
4.“订单式”的实训与理论的紧密互动
实训是指在设计公司接受的技能训练,设计公司确定培养名单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不要单独编班,这样比对的结果才明显。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和去设计公司的实训是要互动的,根据设计公司的需求,确定专业方向,进行循序渐进的互动学习,任课教师要积极根据“订单式”的开课计划进行引导,“订单式”的学生也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需求来选择性学习,这样的互动的学习会让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从而达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的。
5.约法三章用事实说话
约法三章不管是对设计行业还是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都做到有章可依,落实了责任。行业代表可以在平时进行“订单式”的培养监督,把“订单式”模式真正的执行到底。学生是否合格,是要用事实说话的,在校的培养要完成固定的学分,行业的实训要做出合格的设计作品而且不少于若干,只有两项都合格,才准与毕业而进入签订的设计行业工作。
1.课程的冲突
很多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虽已经基本脱离母体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但个别核心专业课程还是要按照母体学校的教学计划执行,从某些方面限制“订单式”的顺利开展。因此,要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民办教育协会就要多予以支持,多进行协调,让民办高校尽快完成特色化专业进程。
2.学习的冲突
“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后,加强了实训,却减少了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专业课程的协调可以解决,但公共课程却不容更改,造成学习上的冲突也要尽可能的协调安排。
3.专业的冲突
由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根据设计行业所需的设计人才而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设计行业的人才流动又比较快,很可能会改变培养方向,甚至变更培养专业,作为被培养的学生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应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更的事实。
“订单式”对于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能实现民办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能实现设计市场的供需平衡;能实现毕业生直接上岗的现实;能实现设计行业的优胜略汰。在民办高校茫然寻找出路的今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较为理想的选择。本文抛砖引玉,虽只是初探,却已感受其潜质无限,只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必然会给兄弟院校的专业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郭景婷,邓景星订单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9).
[3]吴跃峰,祝莺莺.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1).
[4]马勇,唐娟.旅游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3,(1).
[5]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刘旺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7]聂绪学.论普通高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J].中国电力教育,2007,(7).
[8]冯拾松.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9]张东旭.普通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3).
G652
A
1006-5342(2012)08-0120-02
201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