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块在二语习得中对石化现象的改善作用

2012-08-15 00:54:11
关键词:词块工作记忆二语

冯 涛

(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223800)

一、词块理论、石化理论

语块研究起源于儿童语言习得质量研究,在西方已有150年历史。随着语言学界对语块研究不断关注,Becker于1975年首先提出词块这一概念,他将整体形式储存于大脑中的词串称为词块。上世纪90年代,Lewis将词块的研究推向了高潮,他提出词汇组块观的根本原则,即语言是语法化的词汇,并根据形式将词块分为四类:(1)聚合词(Polywords);(2)习惯搭配(Collocations);(3)惯用句型(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s);(4)句子框架和引语(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1]Wray将词块定义为:“一串预制的连贯或者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它以整体形式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可直接整体提取使用。”[2]目前,国外学者主要通过语法学、语料库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方法对词块发展、习得差异以及词块的教学进行研究。[3]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于词块的研究侧重于教学、语用等方面。

石化现象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在剑桥国际会议上提出“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这一术语后,于1972年发表论文对石化现象进行全面阐述,石化现象指的是学习者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过渡语的某些特征如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石化现象分为永久性石化和暂时石化,永久性石化不可改变,暂时石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石化现象的研究已有40年历史,这些研究主要是在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下,对石化成因的分析,Selinker将石化原因归为5方面:母语迁移、语言训练迁移、对语言规则过度概况、不恰当的学习和交际策略。[4]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学习者的二语石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原因,旨在减少可石化的语言特征,防止过早的石化发生。

二、词块对石化现象的改善作用

(一)认知心理

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对短时记忆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工作记忆这个概念,指的是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记忆系统。首先由Baddeley和Hitch在1974年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是具有很大影响的一种短期工作记忆理论。[5]工作记忆可以从长时记忆里提取一些信息来加工处理某些从感觉记忆传递来的信息,其结果信息会被作为储存于长期记忆中。二语词块习得对于提高工作记忆容量有着重大的作用,对二语学习者而言,词块比单个词汇更容易进入工作记忆。例如词块“turn on(开)”、“turn off(关)”、“turn in(开上交)”,若记住单个词“turn”的系列语义,再根据语法规则组合则很困难,因为每—个单词都要占据一个工作记忆单位,记忆非常吃力,而“turn”的词块就比较好记;同样,有关“rain”的词块“a heavy rain(大雨)”、“rain cats and dogs(下大雨)”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上述的词汇序列构成了—个约定俗成的短语,即—个程式,只需占据工作记忆中很少的空间,记忆则比较容易。词块是在整合词汇、语法和语境的基础上提炼出的比较固定的语言表达材料,是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固化结合,集语法、语义、语境于一体,词块的这些标记特征不仅可以轻易顺利地进入短时记忆,而且被存储于长时工作记忆的时间长于一般词汇,从而能够进入长时记忆,变为心理词库中永久性词项,不易被遗忘。随着词块数量的相应增加,大脑也可以存储和回忆更多的信息。

词块容易记忆,包含常用的固定表达和句型等,在较大程度上属于高频词,是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范例,词块的语义相对固定,并且与呈现的语境信息相匹配,接触这类词块机会的高频性使得学习者无需花费很多知觉努力就能获得较多的知觉信息,这样学习者低端信息处理耗费的资源就少,效果就好。学习者可以将节省的认知资源配置给高端信息,可以进行更为复杂诸如输出性的信息加工程序。词块作为长时工作记忆中信息,其相对稳定性、快速更新性和易提取性有助于学习者进行准确、流利的二语输出,避免石化错误。在自然话语中大约占70%的词块对于语言交际流利性的作用至少有三点:(1)具有较强的可及性;(2)可为语法计算争取时间;(3)有利于确保意义在语言交际中的优先地位和连贯性。[6]以英语学习者为例,进行输入性学习和输出性表达时,要注意语法规则,如主谓一致、单复数问题、搭配、表意准确、使用恰当等多种问题,如此多的运算规则费时费力。而词块词频高、结构、语义、语境相对固定,语法规则运算次数少,节省了信息处理时间,学习者可以准确快速提取使用。另外,学习者需要进行较复杂的输出性表达却无从抉择时,容易选择一些认知层次中最基本的简单词汇,或进行错误的语法组合,即采用回避和简化的策略,这是引起石化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二语输出时,学习者不愿意承担重构的风险,而愿意选择简单但又地道、正确的表达,词块正符合习得者的这种心理需求。词块有其内部语法规则,表意固定,使用语境也相对固定,掌握一个词块,就可以避免语法、语义、语境等诸多方面的切分带来的疑惑和徘徊,从而减少石化错误的发生。

因此,词块作为公式化、语法化的信息单位确保了目的语信息源顺利进入长时记忆,作为整体存储在心理词库中,保证简化高效的信息加工以及准确快速的二语产出。其自发性自发性和同时性使学习者不受规则配置控制约束而产出话语,避免了在表达时修改、创造规则组合而引起的石化,实现流利表达。词块还为二语习得者提供了正确的习得心理倾向,减少因回避和简化而引起的石化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

二语习得中,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误解是引起石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词块是人类语言继语音、词、句子之后根据自身经验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所主办提炼、固化的话语形式,其搭配习惯和构成方式不仅和语言本身特质相关,更主要与本族语使用者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思维模式、文化特点相关。[7]二语习得的目的不仅是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更重要的是以语言为工具,了解二语国家的社会历史、价值观念,实现跨文化交际等实践性的目的。许多二语词块既反映出二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大文化方面,又反映出目的语国家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社会习俗、行为规范等小文化方面。以“west wind”为例,其对应的汉语意思为“西风”,同是西风,给中国人和英国人带来的感觉则完全不同,中国学习者若不能理解其差异性,则极易产生误解,导致石化错误。中国和英国地理位置不同,当西风吹起的时候,英国正是春天来临之际,万物复苏,而此时中国正是深秋或寒冬,万木凋零。英国诗人雪莱名诗《西风颂》中,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而我国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西风则呈现萧瑟的意境。再如,美国许多商店和家里都有一本厚厚的“Yellow Pages(黄页电话查号簿)”,全书由黄纸印刷,这与汉语中的“黄色书”意义完全不同。讲到生活简朴,我们会想到“布衣蔬食”,“vegetable food”虽然与“蔬食”指的是相同的食物类别,但由于东西方生活方式不同,在英美国家蔬菜食品的价格较高,远非穷人所专用。学习者看到“Uncle Jim”、“Aunt Mary”时,不应单一理解为“杰瑞叔叔”、“玛丽姨妈”,还可指与祖父同辈的男亲属或女亲属。西方人不喜欢别人用“grand-”或“great-”之类称呼来强调自己上了年纪,故用亲属关系称呼长辈时,按英语习惯,会降一辈来称呼。[8]

类似的词块还有许多,这些词块融合了二语国家特意的文化历史、社会生活,可以消除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习得障碍,开阔学习者的视野,减少石化错误。当需要二语输出时,学习者还可根据交际对象、语境选取适合的词块进行表达,提高交际的得体性。

(三)神经机制

人们在学习第一语言时,通常会建立一种以母语为中心的语言习惯,随着母语习得的流利与完善,母语习惯也相应得以巩固和稳定,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母语的习惯会潜意识地抵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会不自觉地建立一种心理障碍。神经语言学家们也发现,学习者进行母语学习和二语学习时会分别调用大脑中不同的神经机制。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调用汉语习得的神经机制,而英语习得的神经机制参与不足,英语语言的心理结构激活程度不高,导致石化发生。

Perani通过双语PET实验发现第二语言非常熟练的双语受试者的两种语言被表征在相同的脑区,而第二语言不熟练受试者的两种语言被表征在不同的脑区。[9]许多研究也表明熟练的双语者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会产生相同的脑区激活,没有二语经验的人在同脑区不会产生或较少产生激活,因此,语言熟练程度影响语言加工的脑功能区域,二语的熟练程度对于脑区域激活作用突出。词块是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范例,是高频词,学习者无需花费很多知觉努力就可获得较多的知觉信息,容易掌握,易于提取。学习者对词块其熟练程度较高,以词块为二语习得单位,利于激活二语加工的脑功能区域,使得二语习得神经机制参与程度也相应提高,二语输出则会更加接近目的语,实现流利地道的二语表达。另外,词块中约定俗成表达的谚语、警句和社交公式语等,其表达方式具有规范性,语境场合又具有稳定性,会使二语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或体验。如“rain cats and dogs(下大雨)”、“birthday suits(不穿衣服)”、“God bless you!(对打喷嚏的人说的安慰语)”等词块语义有趣、语境感强,极易产生词块使用的画面情景,二语加工脑区域易被激活,脑神经突触连接增强,传递效能提高,学习者对二语词块的熟练和使用程度自然提高。

三、结 语

经跨学科、多视域的研究发现,词块对于二语习得中石化现象的改善有着明显的优势。认知心理学角度上,二语词块容易进入长时记忆,成为二语心理词库永久性此项,能够保证高效的信息加工及准确快速的二语产出,同时也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正确的习得倾向,减少使用回避和简化策略。跨交际文化角度上,词块利于消除文化差异障碍,开阔视野,促进理解、顺利交际。神经机制上,词块的使用能够激活二语加工的脑区功能,提高二语神经机制的参与程度,以确保目的语的地道流利地输出。因而,全面科学的分析研究,学习者应以词块为二语习得单位,以减少石化错误,提高二语使用的准确性。

[1]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89-94.

[2]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9.

[3]王立非,张大风.国外二语预制语块习得研究的方法进展与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18-19.

[4]Selinker,L.Interlanguage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1.

[5]Baddelye,A.D.Working memory and language:An overview[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2003(36):189-208.

[6]龙绍赟.预制语块的提取效应优势[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4):49-57.

[7]张玲.影响二语词汇组块可理解输出的认知因素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94(6):31-37.

[8]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60.

[9]Deniela Perani.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verb and noun processing[J].Brain,1998(121):1841-1852.

猜你喜欢
词块工作记忆二语
工作记忆怎样在大脑中存储
科学(2020年2期)2020-01-08 14:55:16
高中英语词块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及应用策略分析
情绪影响工作记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词块教学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词块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中的词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