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国城市研究及年鉴学派的影响

2012-08-15 00:54孟庆波刘彩艳
关键词:年鉴研究

孟庆波,刘彩艳

(1.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2.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外语部,河北唐山063004)

美国中国城市研究及年鉴学派的影响

孟庆波1,刘彩艳2

(1.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2.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外语部,河北唐山063004)

年鉴学派;美国中国学;中国城市研究

对中国城市的研究历来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一块重要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美国的中国城市研究经历了西方中心论下的“冲击——回应”、“中国中心观”和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模式。在这种种模式演变中,来自法国的年鉴学派对其施加了重大影响,促使其形成向下、向内、多向度的发展趋势。年鉴学派影响下的中国城市研究成果在美国中国学界引发了热烈讨论,促进了该领域及美国中国学的整体发展,甚至在中国国内也引起了反响。扼要梳理美国对中国城市研究的主体线路、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是目前世界中国学的最主要阵地。它肇始于1830年美国新教传教士的东来,于二战以后获得跨越式发展,逐步赶超了欧洲的传统中国研究——汉学,形成了以近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为核心、以跨学科、多学科研究为特色的中国学研究,涌现了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柯文(Paul A.Cohen)、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等声名显赫的中国学家。对中国城市的研究是美国中国学的一块重要领域。它自二十世纪初期发源,七十年代后得到极大发展,围绕中国“市民社会”的论战曾其一度成为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中国城市研究的内在发展理路受到美国中国学总体学术思潮的的支配。法国年鉴学派曾对美国中国学产生重大的方向性指导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极为明显地体现在美国的中国城市研究之中。

一、年鉴学派对于美国历史界的学术影响

所谓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这一学派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用长时段的多学科手段进行眼光向下的历史研究。年鉴学派的观点通过学者流动的渠道于1950年代大举渗入美国,并在那里得到了历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著名的研究年鉴派的著作有伊格尔斯(Georg G.Iggers)的《欧洲史学新方向》和斯多雅诺维奇(T.Stoianovich)的《法国史学方法:年鉴模式》,在纽约州立大学甚至还成立了布罗代尔研究中心。

上世纪二战后至1960年代前期,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旗手是费正清,他的“冲击——回应”模式成为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主要模式,创立了以多学科、跨学科为特色的“区域研究”研究(这一特点至今仍在放大),在研究内容上以长时段近代中国的政治史、外交史、制度史为主要内容。

经过数年的渗透,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想也终于影响到了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促使其形成向下、向内、多向度的发展趋势。7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家逐渐抛弃了以往那种置于中西碰撞下的宏大叙事模式,转而进入中国内部,力争获取一种内部、微观的视角考察中国的社会发展。他们为了深入而具体地重新考察中国历史,不仅缩小了研究单位,还引进多学科的研究手段,开始从事综合性的“个案”研究。例如对上海、天津、汉口等单体城市的研究、对老庄、儒家的思想研究和对工人、妓女、苏北人等社会群体的研究等等。在这种相对微观的研究中,他们的重点放在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上,从而拓宽了以往那种费正清式狭隘的治史格局,使社会史和文化史成为研究的双翼。美国中国学也从整体研究走向局部的微观研究、从纯历史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从外部取向走向内部取向。

二、美国的中国城市研究简述

(一)西方中心论影响下的中国城市研究

早期的美国中国城市研究受到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影响。作为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韦伯是一位典型的西方中心论者,他观察中国历史和社会的立足点完全是架构在对西方社会解释经验的基础上的。根据他的著说,中国的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和军事功能,完全不同于西方以经济为中心的功能;经济功能的至上性使得西方的城市率先萌发资本主义萌芽,而中国的城市却始终以行政为核心,以军事为行政的保障,其经济功能始终被压抑,最终没能带领传统中国社会进入资本主义。这样,中国的城市在韦伯的研究中就带有了相当的缺陷,因为它没能带领中国进入近代社会。这种缺陷在以西方中心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格外显眼。

费正清是开创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他提出了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的传统中国社会是个停滞的社会、缺乏内在的动力,而只有西方的冲击才能使中国社会摆脱原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框架内解释中国城市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密歇根大学的教授罗兹·墨菲(Rhoads Murphey),著有《上海:进入现代中国的钥匙》(1953)、《条约口岸与中国的现代化》(1970)、《中国出迎西方:条约口岸》(1975)和《外来者:西方人在印度和中国》(1977)。他的这些著作都是把中国城市的近代化置于中西交流与冲突的大背景下,视为西方冲击的结果。他对中国城市作为一种变革力量的可能性却表示悲观,认为这些城市对中国发展的实质性影响是相当有限的。正如他一篇论文中指出的,像上海这样的通商口岸从来没有被真正整合进中国宏大的经济社会风景之中。

(二)中国中心观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研究

1960年代,美国国内出现了强烈的反战思潮。大批青年学者们开始反思科技的价值以及美国的国家道德,并以一股怀疑思潮冲击美国的学术界。美国中国学领域的“冲击——回应”模式由于过于强调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西方中心,自然也在被怀疑之列。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在1970年代开始批判该模式,并最终由柯文在1984年推出大作《在中国发现历史》,批判了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的“传统——近代”模式和詹姆斯·佩克(James Peck)的“帝国主义”模式后,彻底推翻了各种流派的西方中心主义,确立了中国中心观。

在这股怀疑思潮并最终确立中国中心观的洪流中,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的中国城市研究以实际行动证伪了西方中心主义。他的《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和《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可以视为他的代表作。这两本书也是美国中国城市研究的里程碑。

在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提出的“中心地学说”和美国社会学家吉尔伯特·罗兹曼(Gilbert Rozman)的城市空间网络学说的基础上,施坚雅融合了经济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人口统计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种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到中国的区域经济和地理研究中。在这两部著作中,他比韦伯和费正清模式更多地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认为在西方“冲击”之前,中国各地已经存在明显差异,他们本来就不是停滞、匀质的。因此中国许多现象并不能全以西方世界的挑战来解释,只有进入各地区各时段的具体情境中才能得出全面的结论。就此,他总结出了三个向度上的细化处理中国近代城市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研究模式。

我们在这两本著作的主要精神中不难看出,施坚雅的城市研究彻底摆脱了“冲击——回应”模式,能够从地理系统、时间坐标和社会结构三个维度研究中国城市的历史和发展。这种研究取向是完全以中国为中心的。但这种中国中心似乎又过了头,走到了反西方中心的极端,忽视了西方外来势力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因而又受到继起的后现代主义多元论的冲击。

(三)年鉴学派影响下的美国中国城市研究

受年鉴学派微观史学观念的影响、同时在中国中心观研究模式的指引下,70年代之后的美国中国城市研究呈很强烈的发散状态。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选取了相异的切入点进行研究,力图有所突破并在一个点上透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本文认为罗威廉(William T.Rowe)的经济学、社会学中国城市研究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故下面的论述将围绕他的著作展开。

罗威廉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他主要的中国城市研究著作都是围绕汉口而来的:《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和《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在这两本书中,罗威廉主要分析了晚清汉口城市的逐步发展以及城市内部的商业组织和行业精英:汉口的历史远不及武昌和汉阳,但正是由于晚清时期官府对商业和贸易管理的逐步松弛,使拥有较好贸易地理条件的汉口得以后来者居上,成为沟通中国东西南北的贸易中转站。在商业和贸易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汉口的行会,例如茶叶公所、盐业公所、药材公所等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经济上,他们不仅依靠血缘、乡缘、业缘关系成立组织、保护并协调行业内各派别的利益,甚至还代表全行业与外国的贸易商进行谈判。在其社会功能中,行会也执行了政府的部分职能,例如组织治安、消防、慈善事业等。在行会及其社会精英领导层的基础上,随着组织的复杂化和功能的多元化,罗威廉发现汉口居民已经产生了一种认同感、汉口已经初步形成了近似于韦伯所断言中国社会缺少的“市民社会”。

罗威廉的这一发现顿时激起了美国历史学界中国研究领域的强烈反应,击掌称赞者有之,瞠目反对者有之。双方展开了一场有关“近代中国是否产生过市民社会”这一论题的大论战。在主张传统中国内部产生市民社会这一方的主要成员有罗威廉、萧邦齐(R.Keith Schoppa)和玛丽·兰金(Mary Rankin)为代表。在对近代中国的城市个案研究中,他们运用“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概念,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城市的商业机构、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并以之和西方的城市发展历史相比对,最终得出他们的相似性结论。在反对者中,以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孔飞力和黄宗智的影响最大。他们坚持中国传统城市有自己的发展特性,反对套用起源于西方的理论或模式来进行中国研究。他们的反对理由主要出于两点:一是概念界定。他们认为“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即使是在西方的学术语境下也很难界定其内涵和外延,遑论将之应用于中国。二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中国传统社会是高度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皇权、政权统辖一切,具有独立性质的“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绝不可能在其内部产生。别具意趣的是,在外国学者圈子内讨论的议题竟然也在中国国内学术界引起讨论,在《天津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重要期刊上学者们各抒己见,与国外学者争鸣,与国内同行互动。具体可以参考邓正来的专著以及张志东的总结性文章。

三、小 结

美国的中国城市研究在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中可以说是独领风骚。纵观韦伯学说对美国中国研究的潜层影响、费正清时期的冲击——回应模式、柯文的中国中心观以及其后的后现代多元观,对中国城市的研究历来是美国中国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年鉴学派思想的渗入更是以其长时距、跨学科和内部研究的取向丰富了这个领域的研究对象和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年鉴学派在中国城市研究领域内的影响还将随着时间的演进而呈现出越来越热的态势。尤其是到了世纪之交,中国城市研究领域更是完全实现了多学科注入、交叉研究的局面。美国中国学界有关中国城市研究的有关结果不仅促进了界内研究的推进,深化了他们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认识,甚至对我们国内的研究也产生了影响。

[1] 陈倩.从韦伯到施坚雅的中国城市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7(3):20.

[2]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霍新宾.探寻历史的新视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研究述评[J].天津社会科学,2000(4):31-32.

[4] 刘招成.美国中国学研究:以施坚雅模式社会科学化取向为中心的考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 孙占元.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2000(4):41.

[8] 张志东.中国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近代史研究,1998(2):30-32.

[9] 朱浒.“范式危机”凸显的认识误区——对柯文式“中国中心观”的实践性反思[J].社会科学研究,2011(4).

Chinese Urban Studies inUSA:in the Light of Annales School

MENG Qing-bo1,LIU Cai-yan2
(1.English Department,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0,China;2.English Department,Ta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Tangshan Hebei 063004,China)

annales school;american chinese studies;chinese urban studies

Urban study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branch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Studies in theUSA.It has witnessed such phases of“impact-response”under West-centered view,China-centered approach and a phase of multi-discipline integration,during whose transition the Annales School exerted important influence,forging a trend of downward,inward and multidirectional development.Works of Chinese urban studies under Annales School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circle of American Chinese studies,which enhanced progress in the filed in the USA and aroused response in China.Sorting out the main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in Chinese urban studies in USA involves significant scholastic meaning.

C91-09

A

2095-2708(2012)06-0008-03

2012-03-17

猜你喜欢
年鉴研究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8)》征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