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芬
(湛江财贸学校,广东 湛江 52409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是经济效益的直接表现,提高经济效益或者说增加利润,就是力求以同样多的成本取得更多的收入,或者说以比较少的成本支出取得一定的收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多数商品已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产品供大于求,在产品的性能、质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是价格,而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也才有可能使销售收入增加的同时增加利润;另一方面,企业相当一部分收益随原材料、能源和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工资开支的增加等诸多增支减利的客观因素的出现而抵消。这也迫使企业要把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放在降低成本上。所以加强成本管理日益成为企业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
传统的成本管理仅将企业物质产品成本视为成本,而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等没有被重视,这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相背离,现代企业更加注重成本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效能化,企业应建立一种新型的、与市场相适应的现代成本管理制度,变传统的被动式成本管理为主动的战略成本管理,并把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维持和持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才能推进企业健康高效发展。
而目前,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导致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很多企业职工认为成本管理是少数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事,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这种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导致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知道控制成本,使得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管理人员将提高利润、降低成本的希望寄托于市场原材料的价格降低、产品的大量销售上,不考虑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盲目增加投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最终可能会因为资金链的问题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
(二)成本管理制度缺失
在成本管理制度方面,有些企业缺乏应有的成本管理的内部牵制制度,甚至连计量验收制度、资产盘点制度、生产定额管理制度之类的基础管理制度都不完善;有些企业管理者可以任意接触修改成本资料,人为调节利润,使企业的会计资料失真、失实,从而使企业无法以准确的成本资料为依据进行管理;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对制度的执行缺乏全面监督、考核等约束激励机制,没有将考核指标切实落实到个人,达不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目的。
(三)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许多企业的成本核算采用的是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品种法和分步法,表面上看单位成本是降低了,但由于市场的快速变化,消费者的偏好又各不相同,对商品追求的是新颖性、独特性,导致市场不再需要大量的雷同商品,最终使批量生产的产品大部分被积压,也因此使各种成本无限增加。
(四)成本管理范围狭窄
企业的成本管理遍布于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及材料的采购、生产和商品的销售、售后服务等每一个环节,而有的企业只将成本管理放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忽视材料的采购、商品的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控制,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资源合理组合的成本控制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
(一)强化成本意识,增强成本管理理念
俗话说:三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管理。而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要牢固树立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的思想。企业应对管理人员进行成本意识、竞争意识、技术进步意识、效益意识及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成本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从思想上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从技术经济领域开辟降低成本的途径。同时,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全局性、系统性,应在企业内部创设企业文化氛围,让员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使各员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主人,为实现效益而自觉进行成本控制;或者通过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观念,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参与的管理,要让每一个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决策层、部门负责人等对成本的控制毕竟是局部的、有限的,而全员成本管理对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才是无止境的。从而形成企业内部的包括管理者和全体职工在内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首先,应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单位负责人不仅要对单位的经济效益负责,还应根据会计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能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1]2-2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职权,更好地为本单位服务。
其次,应健全会计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岗位责任控制制度、职务分离控制制度、凭证稽核控制制度等,完善各项资产的采购审批制度、入库计量验收制度、出库审批制度以及期末清查盘点制度,以保证财产物资经济的库存、合理的使用及其安全完整。
第三,应健全产量记录、消耗记录、工时记录等,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确定企业的消耗定额,并不断修改,以使企业内部能够正确的进行决策、计划、分析、考核,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最后,要制定各种考核奖励机制。如设立定额成本节约奖、科技创新奖、产品高合格率奖等,并将此真正落到实处,以充分挖掘职工的潜力,提高其控制成本的积极性。
只有具有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才能够及时地、准确地得到反映,从而才能更好地进行控制和管理。
(三)引进科学的、现代的成本管理方法
1.充分应用会计电算化。这样做,一方面可将会计人员从烦琐的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精力去进行成本预测、成本控制;也能用更多的时间去整理、分析、研究数据及数据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找到重要事项,为决策提供更好、更合理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管理人员能及时决策,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2.实行以成本控制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管理是在科学的生产经营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这种管理模式是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对目标成本的测算、分解、调控与平衡及考核,综合协调内部管理,使各职能部门的分目标与企业总目标趋同,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在存货管理上,采用零存货或者尽量低的存货方式,降低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件、小批量的产品已被市场认可,企业可按订单生产产品直接供应给客户,减少存货尤其是产成品的库存量,这就避免了存货因价格变动导致损失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成本。
(四)对新工艺、新技术充分应用,使技术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以新的方式展开的生产,如对于某一给定的生产线,以新的方式组合各种原材料及生产活动,以获取更好的经济产出。”同时也指出,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生产技术过程的创新、管理技术的创新。[2]3-3所以,企业要想真正获得效益,就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对不合理的工艺技术进行改进。用技术创新来降低原料用量,消化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企业成本带来的影响,或寻找新型替代材料;用工艺创新来提高工艺水平和设备利用率,降低闲置成本;不断开发新产品,或者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和工艺装备上不断进行改进,进行精益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升级和变化,开拓新市场,增加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
(五)优化成本管理体制,进行全过程成本管理
全过程成本管理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分析和考核等方面的成本控制。[3]3-3即对投产前的筹划(包括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等)、原材料的采购,投产后的生产、核算、销售及销售后对用户的跟踪等一切发生耗费而影响成本的活动过程进行的成本控制。
1.在筹划阶段,企业应对项目进行调研。首先应根据市场和经济学理论,确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其次,企业应在对地理位置等条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基础上选择场址,应尽量选择靠近原料产地、能源供应充足、水源有保证、运输成本相对低、接近消费市场等条件的地方盖建生产场地。
2.在工艺设计上,除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外,应尽量考虑工艺方法的通用性、标准化,能够使企业在采用合理的加工手段下,提高材料及设备的利用率,所以应严格审核工艺方案,确保其合理性。
3.在原材料的采购阶段,可委托中间商采购,利用他们的渠道优势来降低成本;也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从材料市场的供求状况、价格状况分析比较,货比三家,择优择近采购,降低费用;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库存数量,使其既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又降低了储存费用,减少了不合理储备。
4.在制造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成本。企业在强化安全生产、保证产品高质量、低还修率及交货期限的同时,要注意成本的控制,如对劳动定员、材料定额的控制;对设备利用率的控制等,保证用先进的技术技能、完好的设备、高质量的材料来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废品损失。
5.在销售过程中,加强对销售费用的控制和应收账款的催收。对销售费制定定额标准,控制不合理的开支,及时催收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占用成本,从而降低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
6.在售后服务过程中,企业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服务团队,着力打造核心团队文化,建立包括服务制度、服务行为在内的服务管理系统,因为优质的服务会给企业在节省广告宣传费的同时带来良好的声誉。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白春礼.创新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3]林涛.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