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思先,蒋丽华
(济源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济源 459000)
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河南在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基础上,按照城乡统筹理念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的重大决策与改革创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两年来,初步建成新型农村社区近500个,在建近2300个。按照目标,2015年,将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2020年,完成率将达80%。
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和城市生活成本上升,产业、资本内移和劳动力有回流态势,为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良机。为把握机遇,我省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已占全省同指标的41.8%,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体系,统筹开展规划建设,可以有效配置资源。土地规模流转和人口非农化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耕地和消费市场,满足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的愿望,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有力带动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以河南济源为例,据估算每转移一名农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社区内基础设施需投入2200元、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需投入450元,社区住房需投入3.6万元,装修等需投入1.7万元,共需投入约5.6万元。依此计算,城镇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投资1.6元。
我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实践突出了内涵式、紧凑型、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让农民“一代人建几次房”变成“建一次房用几代”,不仅提升农村建设投入效率,实现基础设施一次集中建设长年使用,还能够节约40%-70%的宅基地,共盘活900万亩土地。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将垃圾收转、污水处理等纳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有效控制和减少了生活污染;二是通过土地流转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实现适度集中经营,为科学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提供了基础。三是以绿色低碳理念建设社区,如鹤壁市明确要求新型农村社区住宅建筑按65%、公共建筑按50%进行节能设计和建设,积极推进太阳能、浅层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占总人口50%的农民仅产出占GDP10%的农业产值。我省的实践证明,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住得起,能致富,也大大带动了区域经济。以鹤壁中鹤社区120平米住宅为例,据测算10%的农户支付或贷款2万即可收房,70%的农户基本不用交付房款,另有20%的农户甚至可获得6万元差价。农民入住新型农村社区后,有土地流转租金作为保底收入,或进入企业,或自主创业,收入水平、生活品质都得到大幅提升。调查显示,入住社区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普遍达20%-40%,如济源市廖坞苑等社区居民收入增加超过60%;河南义马等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后,城乡收入差距降至2.3:1以内,基本达到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水平。
河南电大现有22所地市级电大,108个县级电大和教学点,分布在全省城乡和厂矿企业,具有天、地、人“三网合一”的办学优势。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就是把城市与乡村统筹规划、综合开发,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
教育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部分,《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中对教育部分的定义为:一是幼儿园,保教学龄前儿童;二是小学,6-12岁儿童入学;三是中学,12-18岁青少年入学;四是远程教育、科普教育学校,可综合利用学校设施,以学校为基础扩展兼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村继续教育功能的新型农村学校[3]。从中可以看出,《标准》并没有把社区教育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各地市在制定本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案中,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注意力集中在“钱从哪里来?”“房子怎么建?”“人往哪里去?”等问题上,没有明确提出社区教育的内容,比如:S市“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中对市教育局职能的定义为:在负责加大城乡教育投入,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需要。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
社区教育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是社会教育政策宣传、理论引领、信息发布的主流平台。比如,“江苏学习在线”整合江苏电大数字图书馆课程资源3300余单元,在网站发布“工作”、“生活”、“修养”、“服务三农”、“老年教育”等9个大类、39个小类课程超过15000个单元。
2012年6月21日,教育部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要求国家开放大学要“坚持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并举”、“探索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社区教育是非学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赋予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的职责就是赋予基层电大发展社区教育的使命。
新型农村社区究竟是城还是乡?社区管理服务机制与治理机制如何建立?从村级自治到社区自治如何过渡?新型农村社区事务的处理如何由“村委会”层次,向更高层次的“居委会”迈进[4]?这些机制还处于从无到有的摸索阶段,也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下一阶段的重点。
在农村向社区的转变过程中,作为基层组织的管理者、代言人,村支两委干部的身份也由村官变为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他们是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和治理机制的实践者。这些农村基层干部任职前普遍没有接受培训,任职后培训形式化,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方式单一,参加人员缺乏全员性,为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业务培训较多,为社区村民服务方面的培训太少[5]。因此,他们的基本素质、政策水平、文化知识、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管理方法等亟待提高。
电大系统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经使数万农民受益,为服务“三农”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民对电大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同时也为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对千百年来农村形成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一次历史性的转型、一次根本性的改变、一次彻底性的革命。农民的身份由村民变成了居民,居住条件由“一家一户”变成了“集体居住”,生活环境由“私有空间”变成了“集体空间”。
这种身份的转变需要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法制教育、公共职业道德、公共环境管理、个人素质、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实现农民向居民身份的真正转变。
如何让农民充分发挥其能力,让农民变成现代化的、职业化的新型农民?正是发展社区教育所在。电大作为我国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力量,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民“进社区住上楼”后,如何实现安居乐业?路径就是通过拓宽收入渠道,让农民有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解决后顾之忧,这样才能住得安心、住得舒心。
就业乃民生之本,各地市探索让农民有固定的工作岗位、稳定的收入来源、多元的社会保障。各种促就业、保民生的措施解决了农民因“失地”而造成的暂时性“生活困难”。而这些就业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职工的素质将有更高的要求,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不断的提高。如何对新型农村社区居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素养教育、岗位技能提升,避免“二次失业”,保障新型农村居民安居乐业,只有通过社区教育的形式来实现。
电大多年来坚持“三个面向”,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新型农村社区居民自身发展的需要,为电大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服务理念和机遇。
各地市在大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建设了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商丘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及标准中规定,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至少具备六有,即:有文体活动场所、有商业服务设施、有卫生服务中心、有学校、幼儿园、敬老院等设施;济源市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警务室、档案室、标准化卫生室、商业服务场所、全民健身场所、幼儿园、敬老养老场所、万寿堂(丧葬祭奠场所)等建设,建立了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生产、生活服务为补充的“1+10”社区服务体系,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
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电大发展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和物理空间。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的压力较大,各级政府部门把注意力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上,对新型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不大。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国家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的主力军,应该抓住机遇,主动参与,积极投身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去,弥补政府教育职能的不足,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教育的阵地,逐步扩展、渗透到全民社区教育。
在新型农村社区教育中,省电大应该做好总体规划,和省政府、各职能部门沟通、合作,建立河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各地市电大、县成立相应的机构,系统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我省的社区教育工作相比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江苏经济比较发达,社区教育工作开展得比较早,有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8个、实验区12个,总数列全国第一;省级实验区65个,全省有450多个乡镇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其中有省级示范乡镇(街道)48个。
目前我省还没有全国性的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各地市电大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省电大主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市先行先试,开展社区教育试点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
各地市电大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开展立足于当地的社区教育项目。比如:济源电大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各工种的技能鉴定与培训等;周口川汇区电大承办出版《川汇社区教育》报。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既紧迫又必要,近年来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较好成效。而社区教育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维护社区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基层电大应利用系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社区教育,拓展电大服务领域,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 参见2012年6月九三学社中央关于河南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城乡统筹的调研报告
[2] 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200~204.
[3] 参见《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
[4] 张国栋.我国农村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0(3).
[5] 段炼.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