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2012-08-15 00:5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张 体

(洛阳师范学院 马列部,河南 洛阳 4710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张 体

(洛阳师范学院 马列部,河南 洛阳 4710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步被“边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更是备受冷落;高校文化积淀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不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更是被“弱化”;师生舍本求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出现“盲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更是出现“盲区”.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社会重智不重德,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匮乏;高校重专业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篱笆”坚固;师生重知识轻人格,“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素养欠佳.针对三方面具体原因,总结出一共性原因——缺乏积极情感因素投入,进而阐释积极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所起的三方面作用:氛围营造;心理认同;全面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原因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步被“边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更是备受冷落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瞬息万变,人的理性选择力受到空前的挑战,结果导致在这一社会化进程中,人们在选择教育的内容时,把焦点放在能够带来物质利益的实用课程,比如:计算机,外语,工商管理等.网上有这样一个调查:人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依次是:“实用课程”(46.2%)、“专业课”(26.1%)、“思想政治课”(5.0%)和“实验课”(8.7%).从这一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可实际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引发的社会化进程中,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所有课程体系中被选择的余地只有5%的微小比例),实际上处于逐步被“边缘化”的地带.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被“边缘化”了,那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更是被冷落,被忽视.作为一名高校两课教师,总结学生所交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作业情况,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首先,从实践内容的选择上,千篇一律.每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在选择实践内容时,90%的同学都是选择写读后感和观后感.

其次,从实践写作上来看,基本上都是网上拼凑的.曾对洛阳师范学院2009级统计与信息方向学生的实践作业作了个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原封不动,在网上原文直接下载的占22.6%;网上东拼西凑的占32.4%;稍微作了修改的占42.7%;完全自己写的只占2.3%.由此可见两课实践完全被应付了,被用来挣学分的,完全背离了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初衷.

最后,从课程之间的重复率上来看,曾统计洛阳师范学院2009级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作业发现:83%的同学写的参观洛八办都是他们原来交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课作业部分,现在又一个字不变的拿来应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课作业了.

1.2 高校文化积淀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不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更是被“弱化”

当一所高校拥有了百年的历史,时间的厚度、文化的积淀往往使她彰显一种优雅的教育风度:谦恭、厚重、大气、冷静、理性、从容.在这样的学校面前,人们更易从教育传承的视角去观照学校的教育细节,归理学校的教育作为,反省学校的教育哲学,从而明晰她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进而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提供借鉴.但是在今天这个快餐式的社会对于高校我们追求的不再是它的文化积淀,更多的看中的是它有多少高楼,有多大规模,外观有多么气势,整体有多么漂亮.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之下,甚至出现了只要有钱,一年,两年,三年建一所高校的事实.殊不知这些高校固然建成了,但它也只是有一些高楼大厦堆积的景观而已,总是多多少少缺乏点内涵.由于文化底蕴缺乏厚重,所以很自然的两课教育的环境欠佳,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北大的学生由于它建校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随便拿出学校的一段历史、一个名人、一处风景,就可以作为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较好案例,但是对于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高校,由于缺乏氛围的感触,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感觉就是老师在赤手空拳的教学,让学生感觉这些理论就是说教,与他们生活的现实相隔甚远,自然便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意思、枯燥、空泛,那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他们更是在认识上被“弱化”,随便应付,挣得学分即可.

1.3 师生舍本求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出现“盲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更是出现“盲区”

在高校,我们一味的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结果本末倒置,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另外,对于广大高校的师生,由于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看到的只是既得利益,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意义,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出现以下盲点:

第一,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缺乏认同感.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极其“单薄”与“寒酸”.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陈腐.由于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一些最新的实事和政策,不可能立即体现在两课教材中,另一方面: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结果导致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陈旧,不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时代要求,针对性较差.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能力薄弱.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普遍匮乏,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1万多学生,专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32位,而空缺的部分只有让辅导员和一些行政人员兼职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在师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那么回事,谁都能上.

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盲点”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出现一些“盲区”.

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缺乏情感投入、是热爱的、是想做的,总之是持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因素,那么我们便会积极、主动、认真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这件事情.相反,如果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反感的、被迫的、厌恶的,总之是持有一种消极的情感因素,那么我们便会怠慢、应付、偷奸耍滑,结果肯定这样事情做得不怎么样.同样的道理,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也是这样的,正是由于缺乏积极情感因素的投入,所以学生在做实践作业时都是处于一种应付、无所谓的心态,没有认真去做,最终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内容的设置有待更新,如果每门实践内容的设置都是一样的或者大同小异的,那长期以来,学生就没有新鲜感,也没有兴趣认真去做实践课作业.如果每门课程都能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和各个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实践内容的话,可能效果会好的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要求外语系的学生他们可以用英语、日语或者别的语种翻译咱们的毛泽东诗词;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广泛查阅计算机的发展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积极作用;要求数学系的学生查阅一些爱国数学家的故事,既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又达到了发扬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如果这样因专业分别实施实践课内容的话,比千篇一律、各课程、各专业都是一个模式效果要好的多.

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方式有待转变.我们现行的实践方式,缺乏教师引导和教师监督的机制,结果就如放养,我们把实践作业的内容交给学生了,我们教师就万事大吉了,就专等着到时间学生来交作业了,对于学生怎么做实践作业,我们好像不闻不问,忽视了.结果导致学生如无头苍蝇,自己随便怎么做,反正到最后只要交作业,完成任务即可,结果在这样实践方式之下,我们收到的作业时令我们自己哭笑不得,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

2 存在现状的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状,我们不难总结出:主要有这样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社会重智不重德,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匮乏

21世纪,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几乎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十分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从小让小孩多识几个字,多背几首唐诗,会算几道数学题,认为这是最为要紧的.我们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但是,不自觉之间我们却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由此引发一些无可挽回的悲剧,网上有这样一个调查,充分说明这一点,该调查是这样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少年犯调查资料分析后认为,少年犯和普通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差异,就是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按照关心度排序,少年犯父母把健康、学习功课、吃饭穿衣排在前三位,思想品德被排在第四位之后.

正是由于社会上这种重智不重德现象的影响,造成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既得利益,而忽视了最为根本的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致使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能在实践中真正践行,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但是真正来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虽然呼唤造就千千万万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发展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的人才,同时知识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绝对不是降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反而更加要求劳动者的行动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生活准则.看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摈弃社会上重智不重德的现象,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样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不会面临着在社会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悲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就不会备受冷落了.

第二,高校重专业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篱笆”坚固

2010年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促进文理交融,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则将人文素质教育提到了更高的层次.而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现状是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存在重专业轻“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牢固专业“篱笆”的现象,在办学思想上功利性极其严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性未得到广泛认同和深刻理解,他们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排除于知识体系之外,认为它既无法帮助高校获得大笔的资助和项目,也无补于学生获得实用的技能,故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无足轻重.他们的表现就是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却大量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歧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致教育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其实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各高校如果认识到这一点,自觉拆除专业“篱笆”,实现专业与“两课”并行,给予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实践教学一个良好的氛围,那么我们的大学不仅能够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也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第三,师生重知识轻人格,“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素养欠佳

高校教师,不管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极易陷入一个教学误区:那就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造成学生的人文素养欠佳,人文素养欠佳,那自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实践”素养更是不容乐观.在与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该实验是这样的:在讲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完整的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班(76个同学)只有3个同学一个字不拉的把歌词全写对了,其他的同学要么多一句,要么少一句,要么多一个字,要么少一个字.这样的结果是不是让我们很震撼呢?一个连国歌都记不住的人,怎么能从更深刻的层次体会和升华爱国主义呢?但是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学生真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素养状况.

总之,针对这些具体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那就是不管哪一方面的具体原因,从共性上来看都是因为缺乏积极情感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消极的情感因素)的投入,才导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现状问题.那么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引入积极情感因素,一方面:营造良好氛围.具体来说,社会上,摈弃重智不重德的思想,营造德智双馨,全面发展的教育氛围;高校,自觉拆除专业篱笆,营造专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行的求知氛围;师生,自觉避免本末倒置,营造知识与人格兼修的人文氛围.另一方面:心理认同.具体来说,社会上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实践教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高校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实践教学存在的必要性;师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实践教学的紧迫性.不难想象,有了这么厚重的认同感,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实践在实际的教学和操作过程中则会如鱼得水.最后一方面:全面提升.具体来说,社会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实践教育的观念;高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实践教育的质量;师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实践教育的方法.

G641

A

1006-5342(2012)06-0119-03

2012-03-05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