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文化的现实表现及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2012-08-15 00:54李小红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时尚群体

李小红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时尚文化的现实表现及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李小红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如今的大学校园也逐渐同社会走向了更为接近的一面,而作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生群体是对外界变化最为敏感,作出反应也最快的群体之一.尤其是像QQ、校内网(现人人网)、飞信等网络资源功能的日渐强大,在传统校园文化界定区域外,这类以流行元素为主导的“时尚文化”俨然已独立形成一种类似美国“茶党”的另类文化群体.对于日新月异的“时尚文化”,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又应该怎样对待.本文就这些问题试作分析.

时尚文化;校园文化;影响

1 校园时尚文化的具体表现

1.1 以不循常规为代表的言语时尚

当代大学生以80后、90后为主体,尤其是90后,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展示欲.叛逆性特征和张扬型个性是这类群体自认为展现自我的标志.语言是生活的直接反映,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给语言带来了无穷的活力.校园时尚文化首先表现在时尚语言方面.从最初的“火星文”,到如今的“缩略语”,沟通渠道的多样性和交流手段的便捷性使这类以语言为表征的时尚文化愈来愈显出强劲势头.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语言实则成为信息交流的汇集和发散中心.比如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强”;女生不称女生,称“MM”;恶心不说恶心,说“恶 sin”……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像“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等你电话”之类的黑色幽默.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青年心态下的趋同心理和自我表现欲望是分不开的,他们希望通过在群体面前显示自己,得到群体成员的肯定或欣赏,从而提高自己在群体成员中的社会地位或个人形象.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所认为的,社会就象一个舞台,人人都是演员,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我表现给别人留下印象.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青年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重要表现.

1.2 以“民星”炒作为代表的崇拜时尚

这一风气应该肇始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选秀节目,从李宇春、周笔畅这些由普通学生一跃成为流行名人的事例开始,社会团体或学生团体组织开展的各类选秀、造星活动便愈演愈烈.比如由腾讯主办、已连续举办三届的“校园之星”互联网开发大赛,今年8月下旬开始的、由网购网站京东商城筹办的“校园之星”全国选拔大赛,人人网一直在进行的“校园人气之星”评选,还有各个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像“秀我风采”主持人大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等.对于这种现象中隐含的各种消极因素我们应该有所警觉和防范,但也绝不能一棒子打死,必须要理性看待.

1.3 以歌曲恶搞为代表的表达时尚

现在的大学生已不再单纯追求能够欣赏别人的歌曲,很多人已经开始尝试在歌曲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达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快乐.比如有化学版《青花瓷》:“白色絮状的沉淀 /跃然试管底 /铜离子遇氢氧根/再也不分离 /当溶液呈金黄色 /因为碘酸钾 /浅绿色二价亚铁把人迷”;S.H.E的《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被改成《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傻》“历史长河向前淌 /岸上睡着一只羊 /河里漂着一条狼 /狼要拿羊当口粮 /羊要认狼当爹娘 /羊要救狼狼要吃羊 /不知是那羊救狼还是狼吃羊.”尽管这些歌曲在某些问题上还显露出尚不成熟的思想和认识,也限于条件限制表达可能不完整,但却从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学生对于学习、生活、工作或社会问题的自我看法和意见,因而拥有广大的接受群体.[1]

1.4 以“走穴”群体为代表的创业时尚

如今,由于就业压力的加大和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高,选择在空闲期间走入社会体验生活并适当赚取外快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大学生,网络称之为“走穴族”.近年来随着校园“走穴族”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逐渐演化成一种时尚.“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些形形色色的学生“达人”们,在学习之余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结伴或独自一人外出“走穴”.“走穴”在他们看来,是体验生活,更是为未来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增加砝码.中国传媒大学大四女生申鹤,刚结束了全国学联二十五大的播音工作,“走穴”都走到人民大会堂去了.原来,团中央要找一位女同学在学联大会上播送会议材料,联系了中国传媒大学,学校老师推荐了她.[2]此外还有其他像业务代理、网络中介等众多类型在内的服务性行业均有大学生涉足.

2 时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2.1 时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积极促进方面

2.1.1 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比如说上面提到的流传在大学生中间的各类隐语、暗语和缩略语等.在正常的语法规则中可能是完全不合理的,所用词语、句子也绝对是与正规书面语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有了这些看似不循常理的“病句”,“错词”,同学们通过QQ、MSN、短信息等的交流才变得更加方便和形象.比方说如果是老乡在网上交流,他们可能会用一些近似的方言词汇,但这样的词汇在普通话中是不正确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然而客观上用这些词汇却能更方便两人的交流、使之找到亲切感,拉近心理距离.

2.1.2 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

当前大学校园环境已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看到的和所认识的,外来的各种消极思想的涌入,给大学生在心理上和价值观念上带来不少消极影响,对生活缺乏兴趣、找不到个人发展目标、看到的都是社会的阴暗面等.在这种情况下,以校园“民星”和“走穴族”为代表的群体的出现和迅速壮大恰恰给予这类消极思想以有力的冲击.从学生中走出来的像水木年华、“超级女声”等具有社会性影响力的成功范例,对于在校大学生的震动和刺激力是绝不寻常的.尤其是本学校内的校园歌手选拔、创业成功典型展览等,由于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对于他们所借助的条件和所具有的经历都有比较直接的、近距离的认识,可以更为有力地鼓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去摆脱消沉的人生态度,积极奋斗,争取自己的成功.

2.1.3 缓解心理巨大的压力

2010年4月11日中午12时40分左右,四川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名叫李云(化名)的男生被发现死在自己的寝室内.[3]9月3日,广药大四一名学生跳楼自杀时,意外将从楼下经过的大二女生砸死.[4]近来频频爆料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当前由于我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错综复杂,升学难、就业难成为主要的两大问题,很多大学生自杀原因均与这两个因素有关.今年4月22日,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在自杀前曾说过如自己永远被踩在社会底层,根本没有出路之类的话,但自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问题在一定时期内还要存在.通过像恶搞的《青花瓷》《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等方式发泄不满、阐述自己的意见成为很多大学生选择缓解自己心理压力的途径.

2.2 时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方面

2.2.1 促使个人追求呈现表象性

大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使他们既不同于未成年人,又很难从准确的意义上定性为成年人.在时尚文化上体现出来的热情、敏感和不甘人后,一方面是他们对日益扩大的人际交往圈的反应;另一方面又是其对偶像崇拜、自我实现的显露.校园时尚文化譬如说周末舞会、才艺演出等一方面在塑造校园偶像,鼓励大学生发掘自身潜能的同时;还有一方面也使不少对其存在极端化理解的大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外在形象,生活方式外在化,模式化,过分追求个性凸显和与众不同,为达到这些目的而盲目攀比、盲目消费,全然不顾自身情况和家庭实际,从而导致缺乏理性,人格缺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行为的不归路.突然地自我意识的增强、宽松的外在环境让他们急于表现自我、成就自我,从而引发一切从个人需要出发,一切从非主流出发,消解集体观念、舍弃传统精粹,完全背离社会主义应有的荣辱观、价值观.

2.2.2 导致榜样力量逐渐趋弱化

对流行时尚的盲从,使得部分大学生对校园时尚文化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5]2003年在由新浪文化联合《新民周刊》、《南风窗》、《中国财经报》、《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推出的“二十世纪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中,竟然出现了“鲁迅与张国荣齐飞,巴金共周星驰一色”的结果,这不能不让人们深思.[6]现代化商业机制的快速运作让以前颇具神圣光环的“偶像”成为流水线化生产的商品.对于相当多的大学生来讲,这些“偶像”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真正作为个人奋斗方向去努力的人实在是不多,在这些所谓“偶像”中,真正能够具备作为榜样资格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正是这些“偶像”,让大学生们走向了迷途.前几年陕西曾出现过一女孩为见刘德华一面逼父卖肾的事情,可以说是将这一“追星”行为演绎到了极点.

2.2.3 引发考虑问题日渐极端化

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支持藏独的外国记者爬上灯柱打出反动标语为什么不武力抓捕?中国驻休斯敦副总领事郁伯仁在总领馆附近遭到休斯敦警察围殴,许多青年学生居然认为活该,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遵守规则就应接受惩处!这是如何的幼稚和可笑?当前大学生未能从全局的、长远的、整体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对一些社会问题不是持客观的态度进行分析,而是盲目随大流,求新求异,力图吸引众人的目光.善于用情绪化、自我化的反叛心理来指导自身行动和评判.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大的方面来说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大学生群体独立思考性强、遇事喜欢自主分析,但又极不成熟和稳定;对一些问题往往会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但却常常缺乏必要的逻辑思辨能力和政治鉴别能力,容易被一些不法组织和别有用心的团体或个人利用.二是开放的环境、国内外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交杂混溶和不法分子的古惑宣传与误导助长了他们的片面化“热情”.三是当前以网络为主的信息传播和获得方式使发表个人观点,表达个人意见具有隐秘性和自我安全感,在心理上为之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3 结语

我们在这里有当前大学校园中所普遍存在的现象所引发的议论和批评,并不是对于时尚文化本身和理性成分的否定.大学校园本就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独立的思想文化园地,大学环境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是其与时尚文化的结合成为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但正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自由性、独立性和开放型,使它在迎接新的文化现象和思想理论的过程中采取的选择具有不确定性.比如上述的“民星海选”、“走穴族”、新奇语言现象等,本身就是具备媚俗和激励两方面的发展趋势,关键在于怎样去引导和对待这类现象.在这里我们认为,一方面必须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不动摇,采用各类宣传手段经常性地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价值引导,倡导主流文化观念,抵制错误思想认识,确保他们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将时尚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同主流校园文化元素紧密结合.比如说在高校广播站(台)和校报中,穿插一些时尚流行语,介绍一些校园创业先锋故事,既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又能发挥正确引导的作用.最终做到对时尚文化的去粗取精、扬善去恶,实现时尚与传统、新颖和主流的共同发展,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成长成才.

[1]中国教育在线:http://www.eol.cn/news_3202/20100118/t20100118_440614.shtml

[2]中青在线: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 -09/10/content_3409841.htm

[3]四川新闻网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0/04/13/012671334.shtml

[4]中国新闻网 www.chinanews.com.cn/edu/xyztc/news/2007/09 -11/1024122.shtml

[5]盛玲.大学校园时尚文化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6]陈鲁民.鲁迅与张国荣齐飞.www.chinazawen.com/zwzwjwz/2009-03-09/31.html

G641

A

1006-5342(2012)06-0109-03

2012-05-11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时尚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