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艳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浅析勃朗宁夫人诗歌的思想特点
杜 艳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勃朗宁夫人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女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她关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及精神需求。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促成了其诗歌鲜明的思想特点。她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唯美纯粹的爱情观,还处处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女权主义精神。
勃朗宁夫人;诗歌;思想特点
19世纪的欧洲,“女权”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可,当时社会的普遍看法是:男人应该是自由不羁、充满活力的,而女人则应保持中规中矩、柔弱温婉的“弱女”形象。一个自由不羁的、不安分的女人被人们视为异物,被认为是对社会的一种威胁。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要求女性承担相夫教子的家庭角色,严格抑制女性对爱的需求,不追求任何事业。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一位杰出的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Elizabeth Barrett),又称勃朗宁夫人。
勃朗宁夫人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富裕的生活让她在乡村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她天资好学,聪明伶俐,8岁时开始写诗。然而在15岁那年不幸从奔驰的马背上摔下来,造成脊椎骨骨折,从此下肢瘫痪,卧床24年。在她39岁那年生命开启了新的篇章。诗人罗伯特·勃朗宁读到巴莱特发表的诗歌,从此爱上了她的诗歌和她本人。然而巴莱特的父亲禁止他们交往。最终巴莱特摆脱了父亲的束缚,与小她6岁的勃朗宁结婚。夫妇俩育有一子,但是巴莱特的父亲一生都没有原谅女儿的行为,至死未与女儿相见。勃朗宁夫妇在一起度过了15年幸福的时光。在婚后的15年里,两人一天都没有分离,巴莱特最后也是在一个午后偎依在爱人怀里,安然而去。
父亲专制式的虐爱和丈夫的深情对巴莱特以后的写作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感情的压制,另一方面则是对自由浪漫婚姻的追求。她的家庭生活曾深深地影响她创作的女性形象。所幸的是,父权制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束缚并没有使她一蹶不振,相反却促成了她写作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鲜明的诗歌特点。
2.1 不苟世俗的纯粹爱情观
爱情是勃朗宁夫人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婚后勃朗宁夫人开始写描述他们爱情生活的十四行诗。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集》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出的爱情诗集。爱情是这部诗集的主旋律,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真挚感情。诗歌语言委婉亲切,动人心弦,诠释了勃朗宁夫人不苟世俗的纯粹爱情观,也体现出其细致唯美的写作风格。
这部诗集中的第一首结尾部分这样写道:“(我哭了)我背后正有个神秘的黑影在移动,而且一把揪住了我的发,往后拉,还有一声吆喝(我只是在挣扎):‘这回是谁逮住了你?’‘死,’我答话。听哪,那银铃似的回音:‘不是死,是爱!’”由此我们结合作者的经历可以得出结论:在没有爱情的日子里,生活对于巴莱特来说犹如没有阳光的黑夜:少年时期脊椎摔坏,紧接着母亲去世,再后来,她至亲的弟弟溺水死在她靠着床头就能望见的窗外的河里。她的生活里,只有忧伤、哀怨和孤寂,唯一能够照亮一个又一个黑夜的只有笔下的诗句。她回到伦敦的温波尔街,和家里的人住在一起。加之伦敦阴寒潮湿的气候对于患慢性疾病的人是有害的,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坏。夏日她坐在椅子里,难得见天日。冬天,她蛰居在房里就像一头冬眠的睡鼠那样动弹不得。但是她还是承担起人生的辛酸,坚韧地活下去,把她的悲哀和希望都写进诗歌里。
勃朗宁夫人的婚后生活赋予她极大的精神动力,是爱情的力量让她奇迹般重新站立,并获得新生。她把自己的幸福和对丈夫的深情都凝聚在她一生中最优美的诗篇《葡萄牙十四行诗集》中,是与罗伯特爱情的真实写照。其中《我是怎样的爱你》是她特意赠给丈夫的情诗,被评论界公认为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最优秀的爱情诗之一。是忠贞的爱情给了她重生与创作的激情,也给了她更优秀的才情。这种纯粹的爱情,因为难得才显得那么珍贵,让人向往。“我是怎样地爱你?让我逐一细算。/我爱你尽我的心灵所能及到的/深邃、宽广、和高度——正象我探求/玄冥中上帝的存在和深厚的神恩。/我纯洁地爱你,不为奉承吹捧迷惑/ 我勇敢地爱你,如同为正义而奋争/爱你,以昔日的剧痛和童年的忠诚/爱你,以眼泪、笑声及全部的生命/如果没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圣贤/如果没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激情/假如上帝愿意,请为我作主和见证:在我死后,我必将爱你更深,更深!”在这首诗里,勃朗宁夫人以女性诗人特有的浪漫纯情和细腻唯美的感受,深情地回答了“怎样爱你”这样一个永恒的话题。勃朗宁夫人,这位不朽的诗人因为不朽的爱情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种生死相依的爱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2.2 人道主义的精神
黑人在英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作者生活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此时的黑人人口急剧膨胀。特别是对西班牙战争胜利之后,英国奴隶主取得了大西洋奴隶贸易的统治权。大量的黑奴被贩卖到伦敦和利物浦,其他的被卖给回国的船长、军官、官员和种植园主。拥有大量的黑奴在维多利亚时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据统计在18世纪的60年代,仅在伦敦的黑奴就多达两万人口。而当时的伦敦白人市民只有大约676250人。悲惨孤寂的生活致使许多黑奴试图逃跑争取自由。
1772年曼斯菲尔德大法官历史性的决定开始改变黑奴的命运。他认为不能违背黑奴的意愿,随意驱逐出境。这标志着废奴运动的开始。奴隶制度最终在1806年被议会法案废止。然而大部分的黑人仍然一生受困于卑微与贫穷。《逃奴》便是勃朗宁夫人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反对奴隶制度,反对对黑人女奴的虐待与压迫的一部作品。作者运用了女性的口吻构建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信条,这也正是人道主义者们所关心的话题。诗歌中呈现出女性所面临的两重压力,一个是对白人女性的传统标准:女性的位置在家庭,女性是男人的装饰品,女性是家庭生活的象征,等等。作者描写传统的女性:将婴孩放在膝头,哼唱着最喜爱的歌谣。然而叙述者并非是传统的女性,她拒绝哺育孩子,也不爱他,最后竟将孩子杀死,埋葬在芒果树下。这是因为孩子白皙的脸庞每时每刻都提示她是一位被强暴的黑奴。她的主人不仅强迫她做苦力,而且占有她的身体,强迫她生育。勃朗宁夫人批判任何形式的压迫。被奴役和被奸污是遭遇两种形式的暴力行为。前者是对自由的剥夺,后者则是对身体的侵犯。这两种都是勃朗宁夫人所深恶痛绝的。她的作品里处处体现着对黑人尤其是对女黑奴的同情,以及对奴隶制度的憎恶的人道主义精神。
2.3 女权主义的精神
争取女性权利是维多利亚时代蓬勃发展的问题之一。当时许多女性作家都以写作来探讨她们对女权运动的看法。勃朗宁夫人便是其中的一位。首先她阐释了对女性身份的一种错误的认定,否认了女性应无条件地服从男性的指引和领导,追求女性的平等权和需求权。同时她呼吁女作家应意识到这种不平等,并突破性别的束缚。这种观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勃朗宁夫人对法国女诗人乔治·桑(George Sand)的仰慕和赞美中。乔治·桑也是19世纪前半叶欧洲著名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女作家。她穿男装,抽烟斗,与丈夫分居,周旋于众多的追随者之间,并以男性笔名发表作品,在文坛争得一席之地。虽然乔治·桑的藐视传统、特立独行让当时的很多人侧目,却得到了勃朗宁夫人的理解和赞扬。她将乔治·桑视为“女才子”,并将其与雨果、巴尔扎克相提并论。1844年勃朗宁夫人在《致乔治·桑》一诗中赞扬了乔治·桑的抗争意识与奋斗精神。她以《致乔治·桑》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追求。她认为女性诗人应突破性别的桎梏,应该向男人那样去写作,去追求自由。
勃朗宁夫人为女性代言,她犀利地揭露了工业社会对妇女的双重压迫。她认为职业妇女要想摆脱男权社会的强势影响,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维持循规蹈矩的“弱女”形象,二是陷于世俗与理想的冲突之中,最终走向毁灭并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和乔治·桑一样,她不屑于当时的社会习俗,力争自己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当时的社会规范,因此勃朗宁夫人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始终是处于矛盾之中,社会性别的差异一直存在,性别歧视由来已久,女性要想摆脱枷锁,挣脱种种束缚,并非易事。
勃朗宁夫人诗歌的先驱性意义还表现在她开创了新的女性诗歌传统,大大地拓展了女性诗歌的领域。在写作题材及选择诗歌题材她呼吁诗人关注喧嚣的现代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认为现实生活中同样蕴藏着着诗的题材。虽然勃朗宁夫人的诗歌大多都是在描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特征,但并不圜囿于家庭琐事和个人情感。她对社会现实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写出了许多现实主义诗篇。其中不少诗篇都闪耀着女权主义思想的光辉,如《逃奴》,《孩子们的哭声》等。
总之,勃朗宁夫人关注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妇女的需求和命运,思索着应该如何把妇女从枷锁中解脱出来,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审视女权主义这一社会性的问题。
在天才辈出的维多利亚时期,勃朗宁夫人在以其独特的成就和鲜明的诗歌特点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并赢得了世人的热爱和尊敬。她的作品是传统的维多利亚女性情感的深刻表达。她在诗歌中表达了唯美纯粹的爱情观,并处处体现出人道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的精神。同时,她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以建立女性诗歌传统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领人们冲破性别歧视、种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等世俗的枷锁,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1] 袁欣.从《致乔治·桑》看勃朗宁夫人的诗歌追求[J].文艺研究,2008,(4).
[2] 董素华.英语名诗欣赏[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3] 何海交.百年诗歌赏析[M].南昌:江西文化出版社,2003.
[4] 袁芳远.勃朗宁夫人诗选[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5] 龙茜.涅槃重生——勃朗宁夫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之二十七解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2).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s Poems
DU Yan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is a famous woman poet in 19th century, and writes many excellent poems in her life.As a woman poet, she expresses great concern over women’s social status, family life and spiritual needs, which is revealed in her works.With the special writing angle, her poems express not only the pure love but also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and feminist spirit.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poems; characteristics
I106.2
A
1008-7427(2012)08-0094-02
201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