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翻译专业(BTI)人才培养探微*

2012-08-15 00:54陈榕烽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专业能力

陈榕烽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本科翻译专业(BTI)人才培养探微*

陈榕烽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通过对比已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各个院校制定的培养方案以及前人们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对照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试图另辟蹊径,从第二课堂活动入手,探索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方案,指出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翻译专业;培养方案;第二课堂

在经历了“翻译专业是否应该独立设置”的大讨论过后,翻译本科专业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并立即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大批外语院系积极着手向教育部申请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并获得成功。然而,由于翻译学科正名、定位较晚,必然导致现阶段缺乏统一的培养方案。于是,本科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开始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牵头,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研究”起草了有关研究我国高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与规范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各地的高校也都申报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探索本科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仲伟合、穆雷、庄智象、何刚强等奋战在翻译人才培养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们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试图通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模式及翻译师资等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外国语学院的王晓元教授还在新浪博客中发起了有关“翻译专业本科生课程应该包括什么”的讨论,来自外语届各行业、各层次的博友们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笔者也借此文结合自身在翻译教学与学生工作两方面的实践,从第二课堂活动入手,探索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英语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翻译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必然拥有一个全新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仲伟合,2010:9)。相较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办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翻译专业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具体、更高的要求,以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翻译人才为最终目的。翻译专业毕业生必须精通中外两种语言,通晓中外两种甚至多种文化,既熟悉翻译基础理论,又具备较强的翻译行业的实战能力。对于各类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要有充分的涉猎,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达到“胜任”该领域中“一般难度的口笔译”这一目的。

二、实现翻译专业培养目标的难点

1.语言能力vs.专业能力

这里的“专业”二字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翻译专业的翻译理论、翻译技能以及翻译技术;二是各个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如商务、法律、科技等。语言能力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而专业能力却是“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从以上两个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来看,专业能力已经被提到与语言能力等量齐观的地位。然而,正因为地位相当,如何处理两种能力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实现培养目标的一大难点。

根据北外吴文安(2006)的观点,培养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通俗地说,就是社会要求翻译人才什么都能译,并且都能译好。因此,他认为要按照“阅读——英译汉——汉译英”的顺序,在本科阶段开设各种专业课翻译学习,拟通过增开此类课程来解决“博”的问题。同样进行此类研究的还有西南科技大学的任月花(2007:131-134),她把“双语基础、双语转换技能、双语转换技术、文化背景及其他关联课程”分类,分析各类课程所对应的学分占总学分数的百分比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翻译专业教学计划大致分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教学实践”;北外翻译系则确定了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四个方面,即“外语技能、母语修养、翻译实践和学科素养”(吴青,2010:39)。然而,在有限的学分、课时的限制下,增加专业能力训练的课程必然意味着减少语言能力训练的课时量,两者甚至可以说是此消彼长。因此,为翻译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但如果由于过分强调“博”而一味地增加专业能力课程的比重,结果往往会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2.“经典”vs.“快餐”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新一代学生群体搜索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啃”经典,品味经典,研究经典的兴致却大大减少了。自然,信息爆炸时代的各种“快餐文化”便广受欢迎,许多学生貌似“渊博”,什么都懂,而实际上只能称之为“杂”,难逃“虚假繁荣”之嫌。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何刚强教授也指出,近年来,急功近利与浮躁的心态使许多学生的专业学习,尤其是阅读,日趋“快餐化”,对于要花大量时间学习与钻研的文史哲课程和经典书籍,越来越少有人再去认真系统地学习和阅读(2005:33)。河南师范大学的郭英珍(2010:53-55)也在对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的汉语是在‘啃’高中阶段的老本,对教育部的《英语专业学生阅读参考书目》也少有人全部读过,汉语功底不足与英文阅读量偏低造成了学生在翻译中的诸多问题,如“中国文化失语症”和“流畅的傻子”。她建议开设拓宽双语知识与技能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双语基本功,为专业方向平台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目前社会大环境的“急功近利,浮躁世俗”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无不反应在他们的学习态度上。据笔者四年辅导员工作期间的观察,学分的多少,往往成为学生决定花多少时间在该科目的重要因素,对一课程学习与钻研往往随着该课程的结束而停止,疲于应付任务。另一方面,数量繁多的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浮躁情绪的幕后推手。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高校通过增开实用课程来赢得市场。于是,常有学生抱怨,课太多,无暇读书,浅尝辄止,穷于应付便难以避免。

三、解决方案——通过第二课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通过第二课堂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必要性

综合以上难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研究课程设置,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实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充分条件。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全科翻译”是不现实的。再有经验的译员也会遇到不熟悉的领域,“临阵磨枪”往往是必要的。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

2.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都柏林三一学院的语言与交际研究中心的创始人David Little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学习者主动承担学习任务,自主安培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1990:6)。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很大,学习速度有快有慢,自主地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有利于他们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学习,进步提高,这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是很难实现的。此外,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情感因素对于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恰恰能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在第一课堂之外所开展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具有一定组织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张海彦,2009:138)。笔者所在的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英语专业的学生曾自发组织了读书会,读书会由7人组成,学生们一方面就自己近期所读的书的内容进行讲解,发表感想,探讨问题;另一方面是对作品中的一些翻译和文字好的进行论述。由于是自发组织的,事先没有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具体的目标,学生们凭着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准备,没有“对与错”的压力,因此一个个兴趣黯然。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为了在读书会上能有不俗的表现,阅读起来也更投入。在读书会上,学生们能够清楚地看出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短处,于是就有了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教导他,没有人对他提要求,更没有人指责他。这样的读书会同样也适用于翻译专业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此类常规活动,可以让学生习惯阅读,爱上阅读,为高年级的翻译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3.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监督

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放羊”,指导老师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上的老师,走下讲台,把舞台让给了学生,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何莲珍,2003:289)。师生之间是非正式的教学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恰到好处的起到引导与监督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聘用年轻教师、研究生或是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在“其专业领域以谈话和辅导的方式进行非正式教学,在学生学业上进行指导,这样就减少了学生正式上课的时间,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导师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学习态度、价值观、生活目标以及哈佛文化、精神等传递给每一代学子”(郭峰,2008:60-61)。而在我们的第二课堂上,教师以旁观为主,参与为辅,偶尔指导的方式,把握第二课堂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保证学习效果。而针对翻译专业的学习特点,指导老师可以在学生喜欢上第二课堂活动之后,根据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以辅助第一课堂的教学,减轻翻译专业第一课堂的教学压力。

[1]仲伟合.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原则[J].东方翻译,2010,(1):9.

[2]吴文安.翻译专业本科设置思考.[EB/OL].http://andywwu.blog.sohu.com.

[3]任月花.国内本科翻译专业关联课程设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131 ~134.

[4]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2010,(1):39~43.

[5]何刚强.翻译专业的“学”与“术”——兼谈我国翻译系科(专业)面临的问题[J].中国翻译,2005,(3):33.

[6]郭英珍.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探索——以河南师范大学的本科教学实践为例[J].上海翻译,2010,(3):53~55.

[7]Little D.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Authentik,1990.

[8]张海彦.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与自主学习意识及其能力培养探析[J].语文学刊,2009,(10):138 ~139.

[9]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7):289.

[10]郭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命题——哈佛大学的经验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1):60 ~64.

G4

A

1006-5342(2012)02-0066-02

2011-10-29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